古人的稱謂比較復雜,有“姓”和“名”,也有“字”和“數”。比如孔子取名仲尼;屈原的名字叫平;梁啟超的詞作為公職人員出類拔萃,綽號冰室主人,等等。那麽,古人具體是怎麽用的呢?
壹、直呼名字,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1,自稱名字或名。如“五步之內,請得王灑血於頸上”“廬陵文天祥序其詩”。2.用於介紹或傳記。比如“隋和魯肅都對孫權感興趣”,“劉敬亭是臺州人”。3.給妳不喜歡和鄙視的人打電話。比如“不幸的是,陸師孟在前者中是罪惡的,而於在後者中是諂媚的”。
二、字:古人幼時取名,成年後取字(男20歲,女15歲),字與名有意味深長的聯系。漢字是為了方便他人,是對同輩或長輩的禮貌和尊重。比如,瞿平叫屈原,司馬遷叫司馬子長,陶淵明叫陶,李白叫,杜甫叫,韓愈叫韓推,柳宗元叫劉子厚,歐陽修叫歐陽永淑,司馬光叫司馬君石,蘇軾叫蘇子瞻。
三、稱謂:號也叫昵稱、表號。名、字、號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由父親或長輩決定,後者由自己決定。數,壹般只用於聲稱表示某種興趣或表達某種情感;人的稱謂也是壹種尊稱。如:先生的《五柳》、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夜老》、白居易的《香山居士》、李商隱的《玉溪生》、何晚年自稱的《四明花式》、歐陽修的《醉鬼》、晚年的《劉壹居士》、王安石晚年的《半山》、蘇軾的《東坡居士》、陸遊的《翁芳》、文天祥的《文山》、辛棄疾的《稼軒》、李清照的《易安》。
四、謚號:古代王侯、高官、著名文士死後所加的爵位,為謚號。比如陶淵明叫荊石,歐陽修是歐陽文忠公,王安石是王文公,範仲淹是公,王奧是蘇公,左光鬥是左公,史可法是史忠烈公,林則徐是林文忠公。稱秦檜為賣國賊是壹種“惡死”。
五、齋名:指齋名或房號。如南宋詩人楊萬裏稱翟為,人們稱之為楊。姚鼐因其名為寶軒,故被稱為寶先生和寶先生。再比如蒲松齡叫聊齋先生,梁啟超叫冰室主人,譚嗣同叫譚壯飛(他的齋名是壯飛樓)。
六、出生地: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所以叫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稱劉合東;王安石生於北宋江西臨川,所以人們稱他為臨川王。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名唐臨川(江西臨川人)。顧,清代初學,江蘇昆山鎮人,人稱顧。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叫袁相成(河南襄城人)。清末有壹句充滿嘲諷的著名對聯:“丞相合肥瘦於天下,農夫常熟瘠於天下。”第壹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第二聯“常熟”指出生於江蘇常熟的翁同龢。
七、說郡縣:韓愈雖然是河南合陽(今河南孟縣)人,但由於昌黎(今遼寧義縣)的韓氏家族在唐代是名門望族,韓愈常自稱“昌黎韓愈”,所以世人都稱他為韓昌黎。再比如蘇軾原籍四川梅州,但他有時自稱“趙縣蘇軾”、“蘇趙縣”,因為蘇軾是趙縣貴族家庭。
八、官名:如“孫秋祿聰明仁厚”,“孫秋祿”即孫權,因其曾被授予秋祿將軍官職,故稱之。清代全王祖的《梅花紀靈》有如下句子:“北奔”與“嚴太師明與兵,文少保明與大光”。跑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名,“少保”是文天祥的官職。辛亥革命家林覺民和夫人寫了壹本書:《司馬春衫,學不了太多。”“司馬”是指白居易,曾是江州司馬。用官名作為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比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壹的阮籍,曾是步兵校尉,在世界上被稱為阮步兵。嵇康曾拜鐘三醫,世稱鐘三醫。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是右軍將領,人們至今仍稱他為王右軍。王維原名尚書右丞,人稱王右丞。杜甫被稱為左拾荒者,他也被稱為杜工部,因為他是壹個外交部長部校準。劉禹錫曾經是太子的座上賓,被稱為劉客。柳永曾任屯田外交大臣,人稱劉屯田;蘇軾曾是端明堂翰林學士,人稱蘇。
九、爵位:司馬光《訓節以示健》“近代寇賴公奢,壹時冠之”,寇準國號為賴公,賴公為省國號。在梅花嶺,多多被清朝封為豫親王。《劉敬亭傳》中“寧南南下,安徽帥欲結寧南,朝幕府中亭進貢”。寧南是明末左良玉封號寧南侯的省名。再比如諸葛亮曾經冊封為武侯,所以後人都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抨擊他的祖先謝玄的公稱號,他過去謝過。唐初,曾封為鄭國公,故世稱魏;著名的士兵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而被封為郭子儀,被稱為“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被封為河南公爵,世稱楚河南;北宋時,王安石被封為靖國公,世稱王龔景。司馬光曾封為文國公,世稱司馬文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以誠封爵,人以誠相稱。
十、官地:指官地的地名。如《赤壁之戰》:“豫州現在要什麽?”因為劉備以前是豫州刺史,所以稱之為官地。又如賈誼,曾被貶為長沙王老師,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壹的孔融,曾是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羅曾任臨海縣令,世稱羅林海。岑參曾任刺史,人稱岑家洲;魏曾是蘇州刺史,史稱魏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昌江郡主簿,世稱賈昌江,詩集稱為《昌江集》。除了上面的名字,還有下面的,也簡單介紹壹下。
第壹種,也叫:比如“四人,魯的,長樂王的父親,余的的父親,安尚春的父親”,前兩人都叫籍貫,名和字,後兩人先寫與作者的關系,再寫名和字;《五人墓碑》“賢士為吳公,太師文琪文公,孟昌耀葉公”,前兩個叫官職、字、姓,後壹個叫字、姓;梅花嶺稱官職謚號,也稱姓、官職、名。“升織”稱為“官職、籍貫、尊稱”。
二、謙虛:1,表示謙虛,用於聲稱。傻瓜,謙虛地稱自己不聰明。卑鄙的,謙虛的自稱學識淺薄。我們謙卑地稱自己或自己的東西是壞的。卑微,稱自己卑微。偷的意思是私下的,私下的,用起來往往有大膽突兀的意思。我謙卑地宣稱,我沒有對方高。仆人,謙遜地稱自己為對方的仆人,用它有為對方服務的意思。2.古代帝王自謙的話有孤(小國之君)、寡(無德之人)、忘恩負義(不好)。3.古代官員自謙的詞有下官、後官、胥吏等。4.學者自嘲的話有年輕、人生晚、學習晚等。,說明他們是新學習者;如果妳謙虛,不配,不配,說明妳沒有天賦,或者天賦平庸。5.古人稱呼親朋好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壹個謙虛的詞,用來稱呼壹個人的長輩或年長的親戚,如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舍”是用來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壹介親戚,前者就像我的蝸居,後者就像我的弟弟、妹妹、外甥。6.其他自嘲的話有:因為古人入座時長輩在上面,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卑微;小是有壹定地位的人的謙虛,表示自己平凡,無足輕重;男孩是孩子晚輩對父親和兄弟的主張;老人利用老人,老人,老人,像我這樣的老人,等等。當他們謙虛的時候;女人稱自己為小妾;老和尚自稱老太婆;稱妳的君主為他國寡君。
3.敬稱:壹種尊重和禮貌的態度,也叫“敬稱”。1.對皇帝的尊稱有萬歲、聖、聖駕、天子、陛下等。駕,這是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應該騎著車跑天下,所以用“駕”來稱呼皇帝。古代皇帝認為自己的政權是天定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的朝臣不敢直接去見皇帝,就告訴宮下(宮的臺階)的人,讓他們轉達意思,於是就用陛下做皇帝。2.對王儲和王子的尊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尊稱是下級。4.對有壹定地位的人的敬語:稱呼節日下的使節;有壹定社會地位的人,如三公、郡守等,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對方或對方親屬的尊稱是令、尊、賢。淩,意為漂亮,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妳的父親(對方的父親)、妳的母親(對方的母親)、妳的地段(對方的妻子)、妳的兄弟(對方的哥哥)、妳的兒子(對方的兒子)、妳的愛人(對方的女兒)。尊稱用於指與對方有關的人或事,如尊尚(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父(均稱對方父親)、尊唐(對方母親)、尊欽(對方親屬)、尊駕(稱對方)、尊稱(對方指示)、尊稱(對方意思)。賢,用於稱呼同輩或晚輩,如賢賈(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稱對方的哥哥)。仁,意為愛,應用廣泛。比如同齡人中比自己長的叫好朋友,地位高的叫仁人。所以,壹言以蔽之,就是“壹個大家庭,壹個小房子,壹個外人。”6.稱呼老人為丈夫、公公,比如“走妳的路,會遇見妳的公公”(《論語》)。唐代以後,丈夫和丈夫專指妻子和父親,又稱泰山,妻子和母親稱丈夫和母親或太水。7.標題前加“賢”表示死了。它用於稱呼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比如死了的皇帝叫始皇帝,死了的父親叫首試或父,死了的母親叫首種或先賢,死了的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叫先賢。在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另壹代,如稱皇帝的母親為太後,祖父為大(太)父,祖母為大(太)母。唐朝以後,死去的皇帝常被稱為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和明太祖。在明清兩代,皇帝也是以頭銜稱呼的,比如朱元璋稱洪武皇帝,朱由檢稱崇禎皇帝,葉璇稱康熙皇帝,李鴻稱乾隆皇帝。8.對長輩和同輩的尊稱有君、子、公、足下、老爺、先生、大人等。9.妳對大臣的尊稱是卿或哀卿。10,用“聖人”來表示對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的尊重,如孔子為聖人,孟子為子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者、聖駕。
4.外號:表明了嗤之以鼻,罵之以鼻的態度。比如《荊軻刺秦王》:“走到現在不回頭的人,站直了。”《毛遂自薦》:“田雷,小豎耳。”《鴻門宴》:“縱有不足!”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懼,怎敢幫婦人!”"
動詞 (verb的縮寫)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1,人民的稱謂。常見的有布依、牽手、利民、晟敏、城郊、梨樹、蒼生、梨園、芒種。
2.職業名稱。對於壹些以技能為職業的人,名字前往往會加壹個表示職業的字,讓人壹眼就能知道其職業身份。比如在《街牛》中,“丁”是人名,“董”是廚師,表示職業。《世說》中的,以及《江幹英雄傳》中的和石,都是音樂家的意思,並表明他們的職業。《劉敬亭傳》中的“幽夢”指的是壹個叫“夢”的藝人。“尤”,也稱戲子或演員,古代用來指以樂舞為職業的藝人,後稱戲曲演員。
3.不同朋友之間的稱謂。妳在貧窮、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做“窮朋友”;友好親密如兄弟的朋友,稱為“金蘭之交”;生死與共、患難與共的朋友叫“尷尬的朋友”;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稱為“患難之交”;誌趣相投、交情深厚的朋友,稱為“不回頭的朋友”;壹起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誼”;以平民身份交往的朋友,稱為“布衣之友”;不同世代、不同年齡的朋友,叫“忘年交”;不在乎自己身份或外表的朋友叫“健忘的朋友”;不因貴賤之變而改變深厚友誼的朋友,稱為“車帽”;道義上互相扶持的朋友,稱為“君子之友”;誌同道合、相知甚深的朋友,稱為“素未謀面的朋友”(“素未謀面的朋友”)。
4.年齡頭銜。古代人的年齡有時候不是用數字來表示,不是直接說出某人的年齡或者年齡,而是用壹個與年齡相關的稱謂來代替。“簪”是指三四歲到八九歲的孩子(簪,古代孩子頭上垂下來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到十三四歲之間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成兩半,在頭頂打成壹個結,形狀像兩只角,故稱“總角”)。“豆蔻”是13到15歲(豆蔻是壹種在初夏開花的植物,此時尚未盛夏,說明人還未成年,所以稱為“豆蔻青春”)。“束發”是指男人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人會把原來的總角溶解,紮成壹束)。“弱冠”是指男子二十歲(在古代,男子二十歲加冕,表示已成年,因尚未壯年,故稱“弱冠”)。“立”就是男人三十歲。“不糊塗”是指男人四十歲(不糊塗,意思是“不糊塗、不糊塗”)。“知命”是五十歲的人(知命,意為“知天命”)。“花”已經六十歲了。“古曦”已經七十歲了。“八九十歲”的意思是八九十歲。“易”的意思是壹百歲。
另外說點跑題的吧。上了壹定年紀的人都知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反映戰時的電影裏有壹句行話:“同誌們,我找到妳們了!”然後斷斷續續的交代事務,或機密文件,或地下黨員名單,或黨費等等,反復催促上交黨組織,不下命令就不死。上世紀60年代,偉人的“向XX同誌學習”把“同誌”這個稱呼推向了頂峰。壹時間,不分性別,不分年齡,都被統稱為“同誌”,這是時代的烙印,也是歷史的荒謬。試想,在日常生活中,妳怎麽知道妳未曾謀面的男人(女人)與妳有著共同的理想和興趣,卻稱妳為“同誌”?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同誌”這個詞就成了男同性戀或者女同性戀的專用名詞,而現在除了特殊場合,很少有人在平時使用這個稱呼。
“小姐”壹詞通常指年輕女性。這個詞絕不是舶來品,也不專屬於資本主義。好像起源於中國的封建社會。針對當時的豪門貴族家庭和官僚,例如《西廂記》中的崔鶯鶯。但在1949之後,因為被視為資助維修而擱置了很久。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這壹稱謂復興並被廣泛使用。成年女性,只要不是年紀太大,不知道對方是否結婚,被稱為“小姐”絕對沒錯。也許被稱呼的人會因為在別人眼中永遠保持著青春的形象而沾沾自喜。可惜好景不長。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開放,絕跡多年的色情業又死灰復燃,迅速蔓延。“小姐”這個詞已經成為從事這個行業的年輕女性的專用名詞。這樣壹來,這個稱號就不再被看好,被鄙視,使用不當,不僅不討好,甚至不卑不亢。接下來的問題是,“小姐”不能亂叫。妳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怎麽稱呼年輕女性?筆者認為,店鋪還是叫“售貨員”;餐廳酒店也叫服務員,因為妳是采購員,不會有差錯;當妳去公司或企業的辦公室,知道壹個職位叫職位,比如科長、會計、經理等。,如果妳不知道,妳總是可以把“請”字放在前面,“對不起”,“打擾壹下”等等。如果妳想知道路上的事情,就不要問年輕女性,這樣也可以避免李的懷疑,他被懷疑有不良動機。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夫妻互稱“老公”“老婆”,有壹段時間非常流行。娛樂圈的媚俗影視劇更是自命不凡,滿天飛。其實“夫”字是按性別稱呼的,“男”是相對於“母”而言的,區分人或動物的雌雄。世界上有許多雄性和雌性的“有性動物和植物”。換句話說,他們是男性和女性。我們在認識動物的時候,首先要區分公與母:男與女,公與母狗,公牛與母牛,公與母花等。人類的人際關系不再是簡單的可以表達人類關系和情感的動物之間的稱謂。所以從古至今,壹些大思想家都把人際關系的界定和處理作為頭等大事。經過仔細的思考和研究,我們得到了某些稱謂,這些稱謂已被長期的實踐充分證明。現在我們叫老公“老公”,不僅太簡單,還容易讓人誤解。我們想象壹下,老公是“老公”,他爸爸叫他什麽?稱之為“老公”?趙本山在雜文中諷刺妻子被稱為“老母親”的現象,不辣。照這樣下去,豈不是壹塌糊塗?妻子的名字叫“老母親”。她媽媽叫什麽名字?縮略語沿著其詞義的延伸會導致“老男”、“老男”稱呼丈夫,“老女”、“老母”稱呼妻子。不僅混淆了稱謂,也給日常生活帶來了不便。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在壹場外語熱潮的高潮中,壹些有識之士被驚動了。他們大聲喊叫,跑來跑去,強調學習母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漢代封建社會在歷史上多次遭受外來侵略,漢語言之所以沒有消亡,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發現臺灣省初中的語文課本,我很震驚。我只是有壹種感覺,多虧了臺灣省,中華文化的香火才得以延續,而不必擔心中國大陸目前的語言狀況。
偶爾比較壹下中西文化,會發現壹些有趣的例子,尤其是涉及社會科學的例子。在中國古代,壹切都是綜合的。西方人研究的東西,似乎可以在我們的歷史文獻中得到印證。18世紀法國傑出的思想家孟德斯鳩闡述過“不公正的制度比不公正的社會更有害”的理論,我們的孔老夫子有壹句極其精辟的話:“暴政比老虎還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年輕人中盛行頹廢思想,花襯衫、喇叭褲、長發披肩,甲殼蟲樂隊大行其道。其實李白不是早就有這個形象了嗎,以詩“人生不驕,明日我松發上漁舟”?“送出”是指“披頭士”?上世紀初,李叔同先生在他的壹首歌曲《金色的藍》中有壹個更精彩的描述——甲殼蟲樂隊的生動形象。上世紀30年代,聞壹多、梁實秋等先賢也曾以衣著為榮,模仿魏晉六朝士人的服飾。說白了,是舞蹈學院向往自由的壹種生活態度,也是“嬉皮士”的另壹種面目。這也是我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鐘的原因。雖然死了九次也沒有任何遺憾,但我發誓壹定會死。
2.生於某年,中國流行傳統的紀年方法,即十二象搭配十二種動物:鼠、醜牛、銀虎、毛兔、龍、蛇、午馬、羊、猴、雉、狗、海豬,將某年的幹支視為某壹種動物,俗稱“生肖”。
在中國,慶祝天幹地支年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生肖是如何在後來的流通中產生的呢?為什麽會有十二種動物附在上面,讓人們更習慣用十二種動物來表達生日?十二生肖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麽關系?十二生肖的做法經常讓人困惑。自然界的壹些生物怎麽會和我們的生活聯系在壹起?
形式上,十二生肖是我們古人標記年份的壹種方式,但實質上,十二生肖是我們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標誌。如果人類只對自己的生物生活有所了解,而對文化生活壹知半解,是不可能徹底解開人類生命之謎的。據悉,生命科學領域的專家已經破譯了雞和老鼠與人類基因最相似。在生物生命基因方面,他們和人非常相似。為什麽?7研究人類基因的專家很不解。作為壹個民俗學家,他們引起了另壹層思考:在中國古老的創世神話中,天地的開天辟地,萬物的誕生,很多傳說都把這個功勞歸於壹只雞和壹只老鼠。比如《荊楚紀事》中,古人把壹年中最隆重的日子——大年初壹,尊為雞的生日,鼠排在十二生肖之首。在關聯基因的分析中,它們與人類基因相似,於是我們不禁要問,這是巧合還是我們尚不知道的生物生命進化軌跡?還是別的?看來研究生物生命基因的專家和研究文化生命基因的學者需要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我也對十二生肖的起源做了壹些探索。然而,我越探索,就越覺得困難。壹個國家的地質文化——民俗,不同於地表文化——上層文化或者日本精英文化的形成。前者與十二生肖等民俗的實踐壹樣,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隨意習慣、群體行為的感染和對“我們的感官”這壹文化心理模式的認同的結果。儒家等上層文化是以孔子為首的個人逐步構建和推動的。此外,傳統的皇帝、將軍都有歷史觀,舊史書的史書記載也以上層文化為主。寫書的時候,有很多清晰的記載,甚至那些被毀、失傳的依然可以找到,而民間的文化史往往處於邊緣狀態,很少在歷史文獻中留下自己的足跡。因此,十二生肖習性的完整解密仍需地面和地下新材料的發現。
我奉命寫這本書,我遵循這本書的宗旨。在對學術研究的分析中力求闡述得理智而有趣。除了自己的經驗之外,我還采納和引用了其他專家學者的觀點和資料。因為這個系列的風格,我沒有壹壹列舉。我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