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趙州橋的地理位置是什麽?

趙州橋的地理位置是什麽?

趙州橋,又名安吉橋,建於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8),由著名工匠李春建造。長64.40米,跨度37.02米,是世界上跨度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石拱橋。由於橋梁兩端的肩部有兩個小孔,並不實心,所以稱為開肩式,這在世界造橋史上是壹個創造(稱為全肩式或無小拱實心肩式)。

地理位置:

位於河北省趙縣城南2.5公裏的渭河河畔,距石家莊市區僅45公裏。

結構:

主拱由28塊相互獨立的拱片組成。建橋時,先建中間拱券,後建兩側。每塊拱券寬約35厘米,每塊石頭的長度從70厘米到109厘米不等。每塊石頭都由兩根“腰鐵”連接。每個拱券壞了都可以單獨修復。由於外拱券易風化損壞,橋西側5個拱券明代坍塌,明清重建(無修復記錄,與中間的石頭明顯不同)。1955,東側倒塌的5座拱券重建。中間18拱券建於隋朝。

圖例:

在河北廣為流傳的京劇《小牛郎》中唱道:

誰來修復趙州石橋,

誰將離開玉欄桿,

誰騎在驢橋上,

有人用手推車碾過了壹條溝。

魯班大師修復了肇州的石橋,

玉欄桿是聖人留下的,

張騎上驢橋,

柴大官人的車翻了溝...

趙州橋建成後,為它編造了壹個美麗的傳說。張騎著毛驢,柴推著獨輪車來拜見。他們問魯班驢和手推車能不能過去。魯班以為那麽多車和人都走了,回答沒問題。

然而,當小毛驢和獨輪車走上橋時,橋身突然搖晃起來。情急之下,魯班跳入水中,雙手托住拱腹,在橋腹上加了兩個魯班的掌紋。原來張把日月放在驢背上,柴大官人把四大名山擡上了車。

1933期間梁思成在趙州橋考察報告:

趙縣的大石橋橋就是安吉橋。

梁思成

介紹

北方有四大著名景點。說到它,農村大多數人都知道“滄州獅子瀛洲塔,正定菩薩趙州橋”為了方便記憶,這兩首歌謠把四大奇觀連在了壹起,這已經成為眾多常識之壹。

在普通人眼裏,趙州橋是壹個熟悉的歷史遺跡。出自《牛仔》:

趙州橋,魯班大師,

玉欄桿是聖人留下的,

張騎上驢橋,

柴大官人的車翻了溝...

誰沒聽過或為此呻吟過幾次?這位平民心目中的文房四寶,我已經調查核實了兩件。第壹個地方是正定,不僅73尺銅鑄觀音可觀,龍興寺全寺的建築也可觀,而且是宋代遺留下來的極其重要的實物。第二個地方應該是縣城的佛公寺木塔,木質結構,60多米高。它建於遼寧省第二年。它是中國最古老的木塔;雄偉壯麗,歷經800多年風雨仍屹立不倒,理應被尊為國寶。

這次去趙州,我的意思不僅僅是去看令人驚嘆的隋朝原始建築,還想知道研究幾百年前結構的方法。我對工程力學和極其經濟的智能控制有非常好的理解。所以,除了我沒有向滄州鐵獅子致敬之外,我對北方歌謠中提到的三寶是真的佩服和敬佩,而且我相信今天的知識分子真的需要了解和愛護這些石寶,敢於把我作為介紹人所考察和調查的情況作壹個報告,對這座橋的建造和工程作壹個分析,這壹點不比國內差。

除了大石橋,趙州還有很多寶藏,包括兩座橋,壹座是縣城西門外的永通橋,即所謂的小石橋;壹個是集美橋,位於宋村巴厘縣西南部。因為和大石橋有很多共同之處,所以在這裏描述。

在肇州考察期間,蒙縣中學校長耿先生和全體教師在許多方面幫助了他,並允許他留在學校。縣政府、建設局、治安總隊也處處保護,處處提供便利,我們萬分感激。

安吉橋

安吉橋,俗稱大石橋,是壹座雄偉的單孔弧形橋,位於趙縣南門外的五裏水上,橫跨長江兩岸。券的兩端,分別發行兩張小券。在橋的北端,有壹條長長的隧道,從下北岸村逐漸到達橋下。南岸的高度比橋後低很多,關帝亭塊建在橋頭,而不是地道。是壹個磚砌的平臺,通向門口,所有路過橋的行程都要經過這個門口。橋面分三路,中間是汽車,兩邊是行人。關帝亭前立了壹對旗桿,好像是標誌大石橋最南端的標誌。

這壹帶的村民都相信趙州橋是“魯班大師”建造的,他們還相信他們現在看到的大石頭券直接進入水底,成為壹個完整的圓形券洞!然而,這個大石頭券從南北兩個橋墩開始,跨度37.47米(約12英尺),是壹個弧形券。

據光緒《趙周誌》卷:

安吉橋位於州南五裏水上。這是壹座火石橋,由隋代工匠李春建造。它被巧妙地保護起來,是世界上最好的。上面有動物的足跡,據說是張倒著騎驢的地方...

關於安濟橋的詩詞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唐代秘書張的《安濟橋題詩》:

趙州河石橋,隋工匠李春芝的痕跡;制作很奇怪,人們也不知道為什麽。試試看用石頭多奇妙,又平又平,方版促蕭條,拱頂拜,頓時沒有了尷尬。哦,真奇怪!也很詳細。打磨的很密,還是灰的,腰是鐵的。兩崖嵌四點,蓋殺怒水之湧。妳雖然懷山,但除非妳有很深的智慧和遠見,否則妳不可能有創造力。其柱檻□柱,錘似龍獸,盤繞□居,望何[炎欠],若飛,若動。……

可惜這個碑文的原石今天已經不存在了。張據《新唐書》記載,武侯任禦史時,宣宗八年(公元720年)為吏部尚書。當時距離隋朝滅亡不過百年。說隋代工匠李春靠得住,還描寫了其他的句子,如“拱頂合上,忽無尷尬”。只是“其欄檻如柱,錘如龍獸,繞之,蹲之,望之,若飛,若動”變了。目前橋西有壹個版本的石柵欄,中間有壹會兒龍和野獸的形狀。刀法的布局並不奇怪。應該是清代修的。在東邊的南端,還保留著兩個版本的老柵欄,或許是《小牛郎》中的“玉欄桿”,但這個老柵欄無非是明朝重建時的遺跡。至於“造奇物,人不知其所以然”這篇文章,恰恰說明這座橋的建造方法和風格是壹個天才的獨創,而不是普通工匠遵循壹個時代固有規律的作品;這真的是作者的問題,所以應該特別嚴重。

《唐代誌》中記載的還有李敖、劉歡、張瑜。雖然橋的結構和歷史沒有記載,但可以證明,這座橋在唐代是“天下第壹橋”。這些樂銘的原石不見了。

小票的壁上有歷代詩文題字,有大觀宣和、金元明的年號。這個300多年的國寶,至今還保存著每個時代對我們的敬仰。

這座堅固的石橋在明朝以前可能狀況良好。《肇州誌》記載了明張炬對大石橋修繕的尊重,這是第壹次記載大石橋的修繕。紙條上寫著:

世殿初,受薪者以船運置於橋下,火逸而燒,致橋石裂,腰鐵剝而賣;在戰壕裏穿上我們的。第壹個醫生目睹了危險,說:福齊就要完蛋了!桂海歲時,杜瑞這位中層官員在他的肩膀上服務,石頭還是和以前壹樣窮。俞氏兄弟重新策劃,邀請李縣等官員作事,董之,使僧侶在明朝能籌得若幹俸祿,郡王實行為督。丁酉秋開始後,冬天戛然而止,度假村飛越梁,依舊如故。……

據張《隆慶丁卯》(公元1567年)記載,其父張士泰、嘉靖甲子(公元1564年)為候選人,候選人僅早三年。書中所謂的桂海,大概就是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丁酉九壹二十五年(公元1597)。這是我們所知道的唯壹修橋的記錄,而當時只是“橋石微裂,腰鐵剝。”

現在橋東已毀,西橋石極新。據村民介紹,橋西側坍塌於明末,本應在萬歷數年後、乾隆年間重修,但沒有碑文。橋的東側也在乾隆年間坍塌。還沒修好。落下的石頭仍成排地躺在河床下。現在,如果妳想把它撿起來重建,這並不是壹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石橋跨過的水中只剩下幹涸的河床。挖了2米多,還沒有水,讓人對“洶湧的水”產生了懷疑。據《周誌》和《老誌》記載,水中有四泉。張小石對[焦面]河的考證,說明它“發源於豐龍山的飛瀑絕壁,水皆出石澗,……”,《漢書·地理》說明“水出[焦面]山”,足以證明[然而,修建此橋之必要,乃因《水經註》所言,“[潭角]水不出山, 但是假的力量在於山邊的泉水,…”“下大雨的時候,水沖下來,勢不可擋,…”“那時候還挺叫巨河的。 今天只有涓涓細流,僅限於夏秋兩季,由許多山泉註入,但很快又會恢復成涓涓細流。”

毫無疑問,現在的河床比石橋剛建成時要高得多。大券兩端被泥土掩埋了壹千多年,券長不詳。據我們實測,南北較大券的墩墻(菱形墻)間距為37.47米,由43塊大小不壹的楔石砌成;但是,自墩墻以來,大票繼續下降其凈跨長度,當然,在這個數字以上。如此之大的單孔券,在以過梁為主要建造方式的中國,尤其是1300多年前,確實令人驚嘆。誠然,在歐洲的石頭建築中,超過37米甚至40米的大型券或穹頂並不十分罕見。羅馬的帕臺農神廟(公元123年)直徑42.5米,半徑21米。與安吉橋同時的君士坦丁堡聖索非亞教堂(現為禮拜殿),大穹頂直徑約32.6米,半徑17.2米。雖然安吉大橋的凈跨度比這些小,但不可忽視的重要壹點是,安吉大橋處的聯片是壹個半徑約27.7米的“弧形聯片”。如果它完成整個券,它將跨越55.4米。在古代應該是大票。中國使用優惠券。最古老的例子是在周朝和漢墓中發現的。比如近幾年在洛陽發現的周末韓軍墓上有石券,旅順附近南山裏的漢墓門上有圓形券。魯、蜀的漢墓也發行了多種券。至於券橋的出現,是否受外界因素影響還有待考證。據我們所知,券橋的原始記錄是《水經註·谷水》壹文:

其水東偏左——七裏劍。溪中有石梁,即行者橋。橋到洛陽宮六七裏,要用大石頭把水圈起來。太康稱號是第三年十月初取得的。

從字面上看,是憑證橋,幾乎沒有疑問。而且後世券橋人物常用的“數孔”二字,末尾不見,所以也可能是單孔券橋。後世常見的多孔聯片橋的重量必須分布在矗立在河中央的橋墩上,也就是今天所謂的金剛墻。但在古河中,記載之初發現柱——木柱或石柱——石墩,使洛陽毀天津橋,貞觀十四年,“使石匠累石。”在這種方法發明之前,我相當懷疑六朝以前的券橋都是壹家銀行到另壹家銀行的。所以,雖然大石橋的規模很大,但單券可能是當時已知的唯壹途徑。

現代和普遍的建築債券的方法是羅馬垂直債券建築方法。建鍵層與鍵筒的中軸線平行,層間接縫交錯,使鍵筒成為壹個整體。很多漢代墓券也是羅馬風格建造的。安吉大橋大券小券施工方法。令我驚訝的是,這是巴比倫的平行鍵構建方法,它使用了28個獨立的鍵,比排列更強,每個鍵約35厘米寬。大券1.03米,厚度都壹樣。

每塊石頭的長度是不交替的,從最初的70米到109厘米不等。所有的塊由兩塊“腰鐵”連接,無論表內券別(即券面)都是壹樣的。西歐券中間的如意石雕有獸面和三個腰鐵;這是在現代重建的。券面有兩條隱藏線,大概就是這麽做的。通道之間沒有緊密接觸,除了在大券上,用不整齊的縱向砌築法按券管將約33 cm的原石板鋪在券上,其主砌築縫與大券的28個券縫成正角;即把青瓦作為券上的“伏”。它的功能似乎是作為單個大額票據之間的連接材料。然而,這種薄電壓(尤其是在中間)和其上的輕負載引起的摩擦不足以阻止這些憑證湧出的趨勢。

為了避免水流的沖擊,大券兩頭下面的券基必須深埋,不僅要埋在現在看到券的地方,還要埋壹整圈,就像村民說的那樣。為了測量券基,我們在北面的券腳處進行了挖掘,現在在河床下70-80厘米左右,也就是發現了券下平躺的石壁。石砌五層,總高1.58米。每壹層都比上面的略高,下面沒有堅實的地基。明明只是用來防止水沖刷的菱形墻,而不是承受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為再過30-40厘米就會見水,除非大規模開挖,否則真的不可能到達我們根據理論推測的大橋基礎位置。挖掘結束後,我很失望,因為我不知道橋基的施工方法,就像壹個鄉下人,因為我無法證明橋券是壹整圈。

讓我們來談談這張長而平的息票兩端的兩張小息票。正如張在《明史》中所言,“兩崖嵌於四洞”,令人嘆為觀止,表現出壹種非常現代和進步的工程精神。誠然,羅馬時代的溝渠也在券上加了券,但券是放在放券的橋墩上的,那種引水方式並不是智慧的表現,雖然因為其強大的精神和古老的寓意贏得了很多榮譽。這種在大試樣上空碰撞小試樣以減少材料和負載的方法在現代工程之前在歐洲是非常普遍的做法。歐洲的古橋,如14世紀建於法國蒙托班的執政官橋(Pont des Consuls),在橋墩頂部發行小券,但券不在主券上。直到19世紀中期,真正的空中撞橋才在歐洲盛行。布朗溫& amp斯派洛的《橋之書》認為,1912年完成的阿爾及利亞和君士坦丁的西迪拉切德點,是壹座主券70米,兩端各有四個小券的橋梁,部分受羅馬溝渠的影響,部分受法國塞特兩座古橋的影響(公元13265438)。但這些橋其實比安濟橋晚了700年,甚至晚了1200多年。

這兩張比中間那張略大的小券,也是由28張平行的單券組成的。和大券壹樣,也是弧形券,雖然在這個位置用全半圓券更合理。和岸上的人壹樣,有壹個用方石砌成的墩墻來承受第壹張——小票(也就是較大的那張)的推力。第壹小票券和第二小票券(即較小的壹個)的連接處由大票券表面的石墩支撐。在東面的破損區域,可以看到券面被鑿平支撐石墩;而西側的石墩卻斜放在券面的斜坡上,被認為是後期修繕疏忽的結果。據我們實測,南北四個小券不是正弧,但粗略來說,北方第壹券半徑約2.3米,凈跨度3.81米,第二券半徑約1.50米,凈跨度2.8米;靠近河中心的票券底部高於靠近岸邊的票券底部。券厚66厘米,上部加厚20厘米左右。但在北端的西南面,第壹個券腳仍是舊石,重修的券面厚約20厘米,可見現在的情況和原來的情況有所不同。第二張券是如意石的獸面,很可能是重建前的原圖。

因為這個小券,大券上的恒載減少了很多。材料也省了不少,這個小券頂和大券頂之間的線決定了橋的面線。橋面以下和券面以上的三角形碰撞券全部用石塊填充,並鋪上厚約27-28厘米的石板,以避免車馬不間斷的損失。

這座橋的主要施工方法是28塊獨立的弧形券,券與券之間沒有重要的連接結構,所以最需要防範的是每塊石券的倒出來的傾向。關於這種預防或搶救的方法,在這個項目中,除了上述的伏外,我們還發現了三種縱橫交錯的綁法:①在綁法的表面,在小綁法的腳下,有特別突出的石條,外端刻有音樂音階,希望能鉤住勢必要倒出的大綁法。(2)在券腳與右石之間,有壹個圓形釘頭,表示其中有壹根長鐵棒,以補充石間的附著力不足。但這兩種方法的功效都極其有限,這是顯而易見的。(3)最引人註目的是最後壹條。這座橋是特意建造的,兩端寬中間窄。現在橋面分三股,汽車在中間,行人在兩邊。根據我們的測量結果,北端兩側欄桿間距為9.02米;如果去掉南端的小房子,大概有9.25米寬;橋中間,如果東便道和西便道壹樣寬(東便道現在缺三張票),寬度只有8.55438+0米。相差51 cm甚至74 cm,不是施工不慎造成的。之所以會這樣,無疑是設計師提前看到了每壹張單票都有向外傾倒的危險,所以特意減小了中央部分的寬度,使每壹條車道都有向內的傾向來抵抗。其用心可謂用心,施工可謂謹慎。

但這是壹項偉大的工程。違背自然物理規律,過了這麽多年,還是不可避免的積累傷害,於是西方的五票,過了壹千多年,在明朝末年土崩瓦解。修復後,仍然可以看到新的石頭線條。後來東西三路也在乾隆年間垮塌。現在從關帝亭可以看到,橋東側的中間部分明顯有內外坍塌的趨勢。如果不盡快修復,損傷會更為遞進。

在橋本身之外,還有附件二:

(1)橋南岸關帝亭。亭子由兩部分組成,後半部分是主體部分,壹座三條腿的寺廟,坐落在山頂。建在壹個實心的磚平臺上。舞臺下的圓形門洞是跨橋的,所有路過橋的行程都要經過。從技術上看,這部分可能是元末明初的結構。前面是兩層小樓,樓上也是三層小樓:雖然樓下是磚墻,但和後面的磚臺是壹條線。內部不是門道,而是三開間,中間那個是過道,後面的門道是行人的必經之地。樓上有三塔前廳,用木地板掛在山頂。從結構上看,這個前面部分應該是後人加上去的。正殿閣中的關羽雕像雄偉壯觀。柳樹下的匾,據說是嚴嵩寫的。

(2)靠閣下,在橋南端以西的便道上,現有茅屋的幾個屋檐應該是清代加的。

(3)在橋的北端,墩墻的東面,有壹個半圓形的金剛鵝翅。根據明確的方法。雁翅是橋本身的壹部分。但我們這裏看到的,顯然是後人為了保護橋基和堤岸而添加的。

摘自《中國趙州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