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想吃東西嗎?
講真|司馬清的襯衫
滿漢全席是中國傳統宴席的最高峰。
現在看來,北京只有少數餐館還有被稱為“滿漢全席”的宴席,但這是改良改良的桌子,與當年的滿漢全席不可同日而語。
1
滿漢全席是怎麽來的?
滿漢全席,200多道菜。
菜這麽多,形式這麽復雜。
與其說是晚餐。
更像是忠誠的表現。
清朝延續了200多年的滿漢全席,終於在光緒年間定型。
清初有滿座和漢座。以光祿寺為例,順治、康熙時期,宮中宴席分滿席和漢席,各有很大的分隔。皇帝的老兒請大家吃飯,滿族人給他們坐滿座,漢族人給他們坐漢座。滿座分六個檔次,中式座位分三個檔次。妳是哪個級別的,可以吃對應的桌子。廳級幹部絕對吃不了部級幹部的飯——皇帝高興的時候除外。這是壹個偉大的禮物。皇帝請妳吃不該吃的奢華食物。這代表著巨大的榮譽。妳必須含著眼淚吃它。壹邊吃壹邊看萬歲山。
直到乾隆後期,才子、美食家袁枚還在其《隨園食單》中說,滿人請漢人用漢席,漢人請滿人用滿席,以示對對方飲食習慣的尊重。在同壹本書裏,袁枚提到“滿漢全席”,稱之為“官宴”,講的是官員公款允許吃喝的事。與袁同時大量飲食的在《揚州原船記》中也提到了“滿漢全席”壹詞。專家認為,這就是滿漢全席的起源——壹桌既有滿漢全席,又有漢菜,這就是滿漢全席的開始。
這兩方的記錄中有壹點值得註意,那就是當時無論是百姓還是政府,都是不要臉的吃喝。《隨園食單》上說,“(滿清宴)用於新親戚上門,老板入國。”“新親戚上門”就是民間親戚上門,大擺宴席;“老板入鄉隨俗”很好解釋。領導來檢查工作,或者領導路過,壹定要擺出“全中國座”,否則不足以表示尊重。李鬥告訴讀者,“滿漢全席”主要用於官員之間的迎送,《揚州船記》還首次記載了壹份“滿漢全席”的菜單,上面有130多道菜,與後來滿漢全席的規模差不多。
當然,很多滿座的規模並沒有那麽誇張。道光十八年(1838),“滿韓熙”的菜單上只有16道菜、2道菜、8道大菜、8道熱飯、2道小吃,並不十分誇張。
從鹹豐年間開始,宮廷裏就有了“天安飲食”,專供皇帝使用。光緒年間定為48項,慈禧太後享兩項,即96項。它看起來非常壯觀。是96道菜。桌子上恐怕有十幾米長。其實慈禧真正的菜單很少有超過40道菜的,但也很豪華。但是,這些菜往往不是皇帝或者皇太後吃的。通常皇帝或太後只是動動筷子,吃幾口,然後分給後宮嬪妃、宮女、太監、王公大臣、禁軍侍衛。這樣的話,還是挺省錢的。
與天安飯同時出現的還有“滿人宴”“滿人宴”的民間說法。這應該是滿漢全席到滿漢全席的過渡。
“滿漢全席”壹詞最早出現在晚清(1894)的《海上花列傳》壹書中。這本書是用吳語寫的,講的是上海十裏洋場妓女的生活,後來被張愛玲翻譯成《海上花》。
滿漢全席上的“都”字,說明這種宴席的奢靡達到了頂峰。
有人說滿漢全席有108道菜,其中全菜54道,中餐54道。其實這是虛構的。滿漢宴席108,200多個,幾十個。最少的滿漢全席也只有20多道菜,所以它的菜不固定,裏面的滿漢全席菜也不固定。有的用幾道或幾道滿清菜點綴,有的全是漢菜——慈禧太後的“天安飯”菜單基本相同。
所謂的滿菜,多是野味和白。和口味豐富多樣的漢菜相比,味道真的不怎麽樣。偶爾換個口味也可以。真要連續吃個壹二十道菜,就得吐。
民國以後滿漢全席在壹些地方改成了政治正確的“大人物宴”。吃飯還是照常吃,只是為了說明我們也是吃飽了革命,所以吃飯的時候,把“吃飽”二字去掉,只剩下“大人物”,在飯桌上也算是革命了。在重慶1930年代,就有這樣的“大人物宴”。在壹位美國醫生的記憶中,他記錄了吃壹頓“大人物宴”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