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青海省黃南州尖紮縣人口密度大嗎?

青海省黃南州尖紮縣人口密度大嗎?

人口:約5萬人。

人口密度:29人/平方公裏

尖紮縣位於青海省東南部,黃南藏族自治州北部。東北大部分以黃河為界,面向化隆縣,東南與循化縣接壤,西與貴德縣接壤,南與同仁縣接壤。縣城南北長約87公裏,東西寬約48公裏,總面積1712平方公裏。總人口5萬,其中少數民族4萬,藏族約占總人口的67%。

縣人民政府駐地:馬克唐鎮,距省會西寧127km,距州府隆武鎮70km。郵政編碼:811200。代碼:632322。區號:0973。拼音:尖紮線。

縣城地勢西高東低,最低海拔1960m,最高海拔4614m,相對高差2654m。氣候屬於高原大陸性氣候,是青藏高原的特殊氣候帶。年平均氣溫7.8℃,年日照時數4432小時,年平均降水量350-400毫米,無霜期186天。

尖紮縣轄3鎮6鄉:馬克塘鎮、楊康鎮、坎布拉鎮、賈家鄉、錯州鄉、昂拉鄉、能克鄉、當順鄉、尖紮灘鄉。

自然資源

尖紮縣水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水電資源得天獨厚。象征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縱貫南北,在尖紮縣境內流淌96公裏。黃河和龍武河水流湍急,落差大,可以建五個電站,壹大兩中兩小。國家重點工程李家峽水電站是黃河上遊第二個梯級水利樞紐工程,總裝機容量200萬千瓦,年發電量59億千瓦時。青海省最大的水電投資項目直崗拉卡電站臨時工程已開工,總投資654.38+0.28億元,總裝機容量654.38+0.9萬千瓦時,年發電量7.62億千瓦時。此外,黃河上遊還有壹座總裝機容量28.4萬千瓦的中型楊康水電站,總投資24億元,年發電量23億千瓦時。龍吳河段“三道阪”小水電站總投資6543.8+0.08億元,總裝機容量6543.8+0.05億千瓦時,年發電量5.6萬千瓦時。澤塘小水電站總投資4572萬元,總裝機容量6000千瓦時,年發電量3.2萬千瓦時。旅遊資源開發前景廣闊。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以紅色沙礫組成的“丹霞”景色而聞名。古松、奇峰、房山、溶洞、清泉、溪流如畫。公園裏有三座寺院:南宗寺、女寺和南宗紮寺。是青海省唯壹的僧、密、尼並存的宗教場所,名山秀水,佛教高僧雲集。完成了投資9600萬元的森林公園專用公路,實施了投資11.7萬元的森林公園景點和道路工程,為康布拉森林公園的旅遊開發奠定了基礎,使其成為青海省的旅遊熱點。還有歷史悠久的宗教寺廟,如德多寺、古雷寺等。

城市建設

尖紮縣縣城規劃面積6平方公裏,城區面積4平方公裏,城市人口約1萬。1998之前,沿街主要建築多為土木結構平房,城鎮綜合服務功能很低。城市建設的投資和規模遠遠落後於省內其他兄弟縣。1998以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把城市建設作為繁榮經濟、增加就業、全面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他們進壹步明確了工作思路,加大了工作力度,實現了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他們先後完成了人民街、黃河路、沈寶路等主要街道和縣政府、廣電局、公安局等壹批重點居民樓的路面改造工程,實施了新的文化廣場、縣道、小廣場。四年時間,完成城建項目80余項,新增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累計完成投資654.38+0.2億元,是654.38+0.993-654.38+0.998時期的5倍。全縣投資環境發生根本變化,整體服務功能進壹步增強,縣城基本實現了美化、綠化、亮化、凈化。2000年青海省小城鎮建設現場會在尖紮召開,2001在青海省第五次精神文明建設會議上被授予“創建文明城市先進縣”稱號。

經濟發展

尖紮縣耕地總面積79198畝,其中水澆地29716畝,淺山區36202畝。農業在結構調整中穩步發展,畜牧業由脆弱向穩定轉變。2001年糧食播種面積8.92萬畝,總產量達到1446萬公斤,而油料播種面積1440萬畝,總產量達到104萬公斤。“百裏萬畝”水果生產基地和“百裏千畝”白色蔬菜走廊已初步形成。全縣各類牲畜存欄達到21萬頭(只),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進壹步加強,實施了水庫、雨水集蓄利用、草原“四配套”、“531”等壹批重點工程,農牧民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尖紮縣的經濟增長方式正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以糧油加工、建築、建材為主的鄉鎮企業突飛猛進,以耗能企業為主的地方工業日益壯大。2001年,全縣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2250萬元,工業企業產值達到898萬元,年固定資產投資達到6371萬元。經濟持續增長,投資政策和環境不斷改善。

歷史的發展

古屬羌,漢屬鶴管郡。三國時屬羌,東晉時屬吐谷渾。北周至隋唐時期,位於大化縣(治今尖紮縣楊康壹帶)。宋代屬石君,元代屬貴德,管轄千戶。清代為歸德殿,民國為歸德縣。

1949解放,1952尖紮藏族自治區脫離貴德縣。尖紮縣於6月2日正式成立,1953。1953 65438+2月屬黃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領導。

2000年,尖紮縣轄2個鎮,10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各鄉鎮人口(人):馬克塘鎮8027楊康鎮8119直崗拉卡鄉6644坎布拉鄉1109多加鄉2145加加鄉2039措州鄉4007加讓鄉3171。21當順鄉1982尖紮灘鄉4511李家峽地區虛擬鎮4592

2001 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以漢[2001]21號文件批復:撤銷尖紮縣坎布拉、多加、直崗拉卡鄉,合並坎布拉鎮(鎮政府設在李家峽);撤銷加讓鄉,並入馬克唐鎮。

截止2001年底,尖紮縣轄3鎮6鄉4居委會79村(牧)委會。

馬克唐鎮:以馬克唐為駐地,轄4個居委會(黃河路、沈寶路、興隆街、人民街)和14個村委會(馬克唐、樂建、麥什紮、惠民、解放、年莫、加讓、嘉裏、茹什其、洛克、姚期、克沙塘、年莫、新灘)。

唐央鎮:位於康佳,轄13個村委會(上莊、司門、巷、東門、尚誠、牙灣、格曲、河灘、沙裏木、宗子拉、尕日塘、西馬拉、泥灘)。

坎布拉鎮:位於李家峽,轄18個村委會(德宏、建倉、萬吉河、嘎吾昌、螞蟻灘(吉利)、古裏馬洋(如布、如齊灘)、直崗拉卡、上李家、下李家、嘎布、仁才、奧加)。

拉拉鄉:位於尖巴場,轄6個村委會(尖巴場、延安洞、措家、鴨子歸、董家和河東)。

能克鄉:位於馬尼多楞,轄4個村委會(德前、拉薩、孜哈貢、下紮)。

當順鄉:位於湘贛,轄8個村委會(古浪地、湘贛、東當、古石當、東郭、彩龍、拉德、古浪坡瓦)。

尖紮灘鄉:位於恰倉,轄七個牧區委員會(楊誌、毛剛、來玉、石乃亥、羅窪、嘎加依、嘎加依)。

錯州鄉:位於霍爾瓦西部,轄五個村委會(俄什加、齊藏馬、羅窪、錯鄉、石乃海)。

賈家鄉:位於哈魚,轄四個村委會(賈加、安谷、南當、楊樂)。

村鎮簡介

唐馬克位於馬振唐可鎮縣城的東部,也是縣城所在地。2001年,甲讓鄉撤銷,並入馬克唐鎮。馬克塘鎮政府下轄黃河路、沈寶路、興隆街、人民街4個居委會,馬克塘、樂建、麥什紮、惠民、解放、娘磨、加讓、嘉裏、茹什其、洛克、姚期、克沙塘、娘磨、新灘14個村委會。

唐馬克位於馬振唐可鎮縣城的東部,也是縣城所在地。人口7000人,主要是藏族,占總人口的49%,還有漢族、回族、撒拉族、土族。它占地36.9平方公裏。轄黃河路、沈寶路、興隆街、人民街4個居委會,馬克塘、樂建、麥什紮、古雷、惠民、娘磨6個村委會。1985甲讓鄉馬克唐鎮分析。

甲讓鄉,甲讓鄉,位於縣城東北部,距縣城駐地7.7公裏。人口2000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3.3%。它占地36.5平方公裏。轄石齊、甲讓、李佳、洛克、姚期、克沙塘、娘磨等7個村委會。1953建立區(甲讓區),1958建立甲讓公社,1984建立甲讓鄉。1985,馬克唐震分析。2001,並入馬克唐震。

楊康鎮,楊康鎮,位於縣城東北部,距縣城駐地23公裏。人口7000人,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9%,還有藏族和漢族。總面積35平方公裏。轄巷、上莊、司門、東門、尚誠、牙灣、格曲、洪水灘、沙裏木、宗子拉、尕馬塘、西林、泥灘等13個村委會。康養加回族自治區成立1953,1956改楊康回族鄉,1958改康佳公社,191改楊康公社,1984改楊康回族鄉,1988。

坎布拉的坎布拉鎮位於該縣北部。2001 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以漢[2001]21號文件批復:撤銷坎布拉、多加、直崗拉卡鄉,合並坎布拉鎮,鎮政府駐地在李家峽。轄德宏、建倉、萬吉河、嘎吾昌、螞蟻灘(吉利)、古裏馬洋(如布、如齊灘)、直崗拉卡、上力加、下力加、嘎布、仁才、奧加、拉夫丹、哈尤、朗瓦、康佳、滿崗、朗瓦。

坎布拉鄉坎布拉鄉,位於縣城北部,距縣城駐地60公裏。人口2000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3%。面積174.8平方公裏。轄努布、吉利、嘎吾昂、萬吉河、汝其灘、建藏、德宏7個村委會。1956,成立坎布拉鄉;1958並入直崗拉卡公社;1961,坎布拉公社分離;1984,建立坎布拉鄉。

直崗拉卡鄉直崗拉卡鄉,位於縣城北部,距縣城駐地30公裏。人口6000人,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5.5%,還有藏族和漢族。總面積64平方公裏。轄直崗拉卡、上李家、下李家、嘎布、仁才、俄加六個村委會。1953隸屬李佳鄉,1958設立直崗拉卡公社,1984設立直崗拉卡鄉。

多加鄉位於縣城東北部,距縣城駐地39公裏。人口2000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8%。面積135平方公裏。轄6個村委會:拉夫丹、朗瓦、坎加、拉君、曼崗、茨卡。1953成立多加鄉,1958並入康佳公社,1961成立多加公社,1984改為多加鄉。

昂拉鄉,昂拉鄉,位於縣城東南部,距縣城駐地9公裏。人口2000人,主要是藏族,占總人口的89.3%,還有漢族和回族。總面積60.2平方公裏。轄尖巴昂、措家、延安洞、董家、鴨子拐、河東6個村委會。Angra鄉成立於1953,Angra公社成立於1958,Angra鄉成立於1984。

嫩克鄉位於縣城中部,距縣城駐地19公裏。人口2000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4%。面積76.1平方公裏。轄德前、莎拉、子哈宮、下柵四個村委會。能科鄉成立於1956,1958並入Angra公社,1961成立能科公社,1984成立能科鄉。

當順鄉當順鄉位於縣城東南部,距縣城駐地16公裏。人口2000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8%。面積130平方公裏。轄古浪地、湘贛、古石氹、東氹、東郭、彩龍、拉德和古浪坡窪8個村委會。1954設立當順鄉,1958並入尖紮灘公社,1961設立當順公社,1984改為當順鄉。

尖紮灘鄉,尖紮灘鄉,位於縣城南部,距縣城駐地57公裏。人口4000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9%。它占地642平方公裏。轄楊誌、毛剛、石乃亥、來玉、羅窪、嘎加依、嘎加依七個畜牧委員會。1954設立尖紮灘鄉,1958設立尖紮灘公社,1962設立尖紮灘鄉,1972設立尖紮灘公社,1984設立尖紮灘鄉。

厝洲鄉位於縣城中部,距縣城駐地18km。人口4000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9%。面積192平方公裏。轄五個村委會:洛瓦、奧什加、措鄉、石乃亥、齊藏馬。1952建立措州鄉,1958並入甲讓公社,1961分析建立措州公社,1984改為措州鄉。

賈加鄉賈家巷位於縣城東北部,距縣城駐地37公裏。人口2000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8%。面積119.5平方公裏。轄賈加、安谷、南塘、楊樂四個村委會。嘉嘉巷成立於1956,1958並入嘉讓公社,1961分析成立嘉嘉公社,1984改為嘉嘉巷。

2021 1 19國家民委命名尖紮縣為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2021 1年10月,中央文明辦確認了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尖紮縣榜上有名。

2018年9月,2018年度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示範縣名單出爐,尖紮縣榜上有名。

2018年2月22日,尖紮縣被列入2017年度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