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正月初三做壽日

正月初三做壽日

文/李根勇

每年的正月初三,在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山東曲阜壹帶,有在初三過壽的習俗,過壽壹般為73歲壽誕者。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社會發展節奏加快,場面越來越隆重,加之廚師有限,飯店春節期間停業,過壽的時間節點也與時俱進,靈活安排,更具有人文關懷的綿綿暖意,往往安排在節前或年後的初三進行,祝壽者人山人海,親朋好友同來祝賀,獻壽禮,讀祝文,放壽鞭,吃壽面,喜慶熱烈,熱鬧非凡,成為城鄉民俗壹景。

大年初三又叫“小年朝”

清顧祿《清嘉錄·小年朝》中有記載:

(正月)初三日為小年朝,人們過去在這壹天,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相傳,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執,為防招惹口舌是非,人們均不外出向親友拜年。在農村壹些地方還保留著,大年初壹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往往把刀或剪刀用紅布、紅紙包好藏起來或壓到箱子底下。

祝壽和慶壽壹字之差,略有區別,壹般來說,自古有"人過七十古來稀"、現在是"壽過百歲不稀奇"。七十歲之前的五十、六十六和七十歲稱為祝壽,自七十三歲,慶八十,米壽八十八,茶歲壹百零八者,方稱"慶壽"。據嘉祥老齡委員會統計,2018年在冊百歲老人49人。國人平均期望壽命已達76歲,男士略少於此數為74歲左右。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環境、醫療、營養、盛世政通人和,國人壽命不斷綿長。在此,祝賀天下父母壽比南山松,福如東海水。祝福國人皆長春,萬歲萬歲萬萬歲!

據莆田大魚網:莆田華亭鎮的壹些村落和仙遊縣的大部分鄉村,有著與別地不同的做壽風俗,就是在老人年齡滿“十”(男逢九、女逢十)的年份做壽,做壽的日子都安排在當年的正月初三舉行。

其由來有兩種說法,壹是北宋陳睦為祖母到九鯉湖祈仙夢,求仙泉治愈盲眼,而後闔村來賀,陳睦為答謝鄉鄰,便建議將祖母的九十壽辰、叔父的七十壽辰、兄長和自己的五十壽辰,合在初三當日壹同慶祝,既答謝了鄉鄰,又闔家同歡。

而另壹說則說:這壹習俗與倭寇侵莆,初二探亡後,劫後余生的老人們借這壹日召集親人大擺筵席,相慶劫後余生相關。但不管如何,這壹地方習俗的形成,也為我們了解莆田祝壽風俗,提供了壹個集中展示的樣板。

年滿50歲開始,男逢九,女逢十(都是虛歲)舉辦壽慶。寡婦則同男人,逢九慶祝。慶壽時,備辦禮物祭祖。設壽筵,演戲答謝。親友送賀幛、燭、炮等來慶賀。出嫁的女兒備辦10個盤壹擔、除賀幛、燭、炮、衣、褲、鞋、襪、帽外,還備辦壽糕、壽面、壽米團、壽龜、壽桃、“枚丸”、綠豆豬腳、花生等回家拜壽。高齡或夫婦雙壽,儀式更加隆重。受拜者收禮物時,除衣、帽、襪外,“面食”類不能全收,還辦酒席答謝拜壽親友。

壽誕禮儀是每當生日時舉行的人生禮儀,終生要做好多次。這些在生日時舉行的禮儀因年齡不同有所差別。雖然這些禮儀的中心都在於祝福,慶賀健康長壽,但小字輩壹般不叫“壽禮”,而俗稱“過生日”。民眾認為,小孩子、青年人做壽是不妥的,要折壽,只有到壹定年齡,即到了49歲以後,才能舉行壽禮。

出嫁女兒送來祝壽禮盤,奉敬豬腿、壽面、衣帽鞋襪等壽禮。凡父母雙全的,必須備雙份壽禮。受拜者收禮物時,除衣帽襪外,“面食”類不能全收。壽辰之日,做壽的老人晨起梳妝後,就進行拜壽儀式。時中堂上“壽燭”高燃,上懸紅底金字“壽”屏。做壽的老人正中而坐,兒子、兒媳、女兒、女婿、長孫、孫女等依長幼次序,壹對壹對跪拜。壽星給每人壹封“紅包”作為回禮,最後舉行合家宴會。還要向左鄰右舍分送“壽龜”、“紅柑”、“壽餅”等。

壽誕的當日,較富裕的人家多在前廳擺香案,做延生醮,向天地和祖宗謝恩,並備辦筵席,宴請來祝壽的親戚好友;午後和晚上還演莆仙戲或木偶戲,為祝壽增添喜慶的熱鬧氣氛。

祝壽壹般要在廳堂進行,在廳堂正中要掛壹塊紅布,布上要用金線繡上(可用金紙貼)壹個金色的大壽字;在壽堂的兩旁的墻壁上,掛著親戚好友贈送的賀軸、賀幃;並要擺兩張大桌子,放置親友送來的壽酒、壽糕、壽面以及出嫁女兒或孫女送來的祝壽的禮盤10個。

拜壽的時辰,多選在壽誕的淩晨,這時,壽星要先焚香拜謝天地和祖宗,然後端坐廳堂中的太師椅上,接受自家內外兒孫的叩頭拜壽。壹般是按輩分逐個進行跪拜,跪拜之後,壽星給每人送個紅包作為回禮。

“做壽者”與祝壽者均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沾親帶故就得參與。由於同壹天逢十“做壽”者甚多,就出現“做壽者”出外截客,回家坐席的熱鬧場面。而從外地回家過年的莆仙人,正好借此機會尋親訪友,每到壹處便抽煙、喝茶、飲酒,說“添福添壽”之類的話。

熱鬧的壽宴,幸福的晚年,在不壹樣的民俗中展示得格外美滿。

看完記得分享,懂得分享,關註作者、贊賞作者或點擊左下方心形符號"喜歡",您的生活會越來越美好!伸出您的金手指,請點擊贊賞支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