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燈指的是送辛苦了的竈神,他老人家要回天庭與家人團聚。看來今年過年連神仙也不能免俗。挑魚刺是指做魚丸。作為壹個千湖之省,我的家鄉魚很多,人也嗜魚。平時,魚丸是婚喪嫁娶時必不可少的特色菜,在除夕的團圓飯桌上,其重要性更是顯而易見。年年有“魚”!可惜現在什麽都機械化了,原來的農家魚丸都成了稀罕物。打鼓是指二十五歲以後各種樂器都可以拿出來。實際上,這主要是指農村藝人過去利用人們對新年好運的渴望,挨家挨戶地演奏和唱歌來牟利。現在賺錢的方式多了,追求利潤的人少了,但是更多的人是自娛自樂或者是娛樂他人。二十六、二十八是屠宰動物的日子,但要避免說“宰”,要說“福”,才能討個好歡心。除了臟痕,就是壹般的大掃除。27號主要是打掃廚房,因為廚房每天都要生火做飯。打掃的太早,煙霧彌漫,春節前就臟了。最後壹句是,到了二十九,家家戶戶的年貨都準備好了,壹家人團團圓圓,等著辭舊迎新。
除夕夜,這壹天的熱鬧就不用細說了。有意思的是,按照習俗,嫁出去的女兒可以回家吃團圓飯但不能留在家裏安度晚年,所以老家的團圓飯都是中午吃(吃之前要祭祀祖先)這樣女兒吃完飯就可以回公婆家,女婿侄子們卻可以光明正大的留下來!真的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來的水!
在舊俗裏,大年初壹三不能煮生米生水。除夕下午,家庭主婦忙著做飯,男人負責燒水。我最不同意這種習俗。人過年只能吃剩飯,太讓人失望了。
大年初壹的春節叫“出地方”。過去,男人們會帶禮物去長輩家尊敬長輩,或者去鄰居家敘敘舊,結交新朋友。現在流行去村幹部或者更有權勢的人家發表時髦言論,公關。不知道這是社會進步還是倒退。家庭主婦主要去廟裏燒香抽簽,祈求新的壹年家庭平安、財源廣進,而年輕人則成群結隊地壹起載歌載舞,展現活力與激情。大年初壹的生活原則是東西不能拿出來,連垃圾都只能堆在角落裏,不能掃出家門,以免把壹年的財運都沖走。
初二是給“老”人拜年的。第壹年去世的人,會大擺宴席,散親戚朋友,叫“香”。
初三是拜年的日子。壹般拜年的順序是按照親戚朋友的遠近來安排的。基本上是先丈母娘家,再外婆家,再姨媽表姐家,不過壹般要在初六前完成。如果去的太晚,會讓人有被冷落的感覺,往往會影響兩家的關系。如果其中壹個親戚壹直沒來拜年,那就說明他要和妳分手了!
記憶中最刺激的是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到了第八天,各村各村的舞龍隊、舞獅隊、荷花隊、貽貝隊等業余文藝團體開始化妝,穿上黑粉色。習慣了背對黃土背對天的男女老少,可以利用這難得的閑暇時間,在家鄉人面前露露臉了。這邊,莊稼人和大男孩舉著龍燈,牽著獅子在村子裏走來走去,仿佛有無窮的精力。所到之處騰躍跳躍,上躥下跳,前滾後翻,玩十八般武藝,七十二般變化。另壹邊,大姑娘小媳婦們也不甘示弱,荷花艦隊左右搖晃,采菱俏佳人輕飄飄,花兒顫抖;貽貝隊壹開壹合,挑釁的船娘沖上前,然後突然驅趕周圍的人;除此之外,還有壹些民俗活動很有趣,也不需要花費太多。真的很耀眼。可惜現在大部分年輕人都出去工作了,這些樂趣已經越來越壓抑了。
“過了正月初壹,大家都找點事做”,過了元宵節就結束了。於是,“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在大街小巷的田間地頭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