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林毅的妻子評論。

林毅的妻子評論。

2003年6月5438+10月65438+5月,神舟五號飛船搭載著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從酒泉這片熱土上冉冉升起。此時此刻,我不禁想起妻子林怡為祖國航天事業所做的壹切。他在天堂的靈魂將會得到滿足。

林藝於2000年6月31日去世。可惜他沒有看到2003年10+05這壹天。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中國還處於帝國主義的封鎖、包圍和威脅之下。為了新中國的強大,我們必須擁有自己的現代化尖端武器裝備。1956年4月,周恩來總理聽取並肯定了回國不久的火箭專家錢學森同誌關於發展我國導彈技術的建議,黨中央果斷決策,發展我國導彈工業。

1958這個特殊時代,自然災害頻發,國際國內形勢嚴峻。蘇聯厚顏無恥地撤回了對中國建設項目的援助。為了增強國力,加強國防建設,我們在國防科委聶元帥的領導下,開始研制“兩彈壹星”(導彈、核彈、衛星)及其發射系統,選擇了酒泉這塊西北未開墾的處女地,建立了綜合火箭試驗基地,建立了解放軍第20訓練基地。林毅任基地副司令員兼第二航空部部長。從此,他離開了北京空軍參謀長的崗位,進入酒泉戈壁。

酒泉位於祁連山腳下,弱水旁。那是壹片廣袤的荒野,壹望無際的平坦沙地,烈日下無處藏身,也無處見風。導彈綜合試驗基地正式成立。林毅奉命建立空空導彈試驗部門。首先,要建設壹個規模大、跑道長、場地寬、設備完善的超級機場。面對壹片廣袤的荒原,林毅等領導成員帶領工兵、空軍建設部萬名官兵、壹機部、四院、蘭州等單位的1000名施工人員進入茫茫大漠,頂著風沙、頂著酷暑、頂著嚴寒,日夜奮戰,完成了建立基地設施的任務,也培養了壹支素質高、吃苦耐勞、有戰鬥力的全天候火箭試驗部隊。

40多年過去了,酒泉基地昔日卵石滾動、紅柳稀疏、胡楊稀疏的荒灘景象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沙漠綠洲,有樹有花有瓜果,生機勃勃。

1961 165438+10月25日,周恩來總理任命林毅為國防部第五醫院第三分院副院長(無院長)。當時三分部的任務是承擔氣動研究試驗和導彈全彈試驗。中國導彈航天工業的實質性起步階段是從模仿到自主發展。正是在這個重要的關鍵階段,林毅以頑強的戰鬥精神,在我國經濟十分困難、裝備不全、管理水平落後的情況下,領導和組織了導彈發動機和全彈試驗裝置的建設、巡航導彈的試制和內陸地區的建設。林毅以自己獨特的能力和對導彈、航天事業執著的熱愛,付出了非凡的努力,建立了輝煌的業績。

1962年,我國首次設計的導彈在飛行試驗中出現故障,讓大家意識到了地面試驗(全彈試驗)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了保證研制的順利進行,當務之急是做好地面試驗,加快全彈試驗臺的建設。1962年6月,在國內著名設計施工單位的配合下,同誌們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認真負責的工作精神,投入到亞洲第壹個火箭導彈試驗臺的建設中,舉世矚目,試驗臺於1963年6月全面建成。在此過程中,林毅組織了42次現場例會,確保施工質量和進度。1964期間,中科院組織科學家參觀了4號平臺,他們驚嘆於它的建造速度和水平。後來,中國第壹顆人造衛星發射前的多次試驗都在這裏進行。

1971年秋,原哈爾濱軍工奉命解體另建,確定以原哈爾濱軍工海軍工程系為主建船舶工程學院。林毅受海軍和六機部委派,負責醫院的籌建工作。從此,林毅從田玲轉戰大海揚帆遠航,為船舶工業和海防戰線培養高素質高科技人才、海軍裝備建設做出了貢獻。

1975年,經毛主席批準,林毅調任第七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從此與船舶科研、船舶工業結下了不解之緣。林壹生在陸、海、空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積累了豐富的空軍建設、火箭試驗、航天科研、艦船教育等領導工作經驗。1979年,年過60的他堅持親自參加110艇的海試。出海後遇到大風大浪,快艇壞了,趕緊去修理。進水進機艙很危險,甚至因為溫度過高可能會爆炸,但他不顧別人的勸說,拒絕離開試驗船。他的精神鼓舞了所有官兵和試驗人員,最終完成了K59的所有試驗項目,填補了海軍裝備的壹項空白。

1982 10中國研制的核潛艇導彈在渤海發射成功後,張愛萍將軍高興地為林毅題寫了“浪淘沙”二字作為留念。

林毅是中國船舶工程學會第七屆副理事長。9月,中國船舶工程學會在北京舉行60周年慶典。會上,我向與會者贈送了我參與編輯出版的《藍天碧海》壹書,以紀念林毅將軍的光輝生涯和精神,受到了林毅生前許多老戰友的稱贊。是的,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林毅壹生的無私奉獻必將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