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為什麽唐宋時期牛羊肉是主要肉類?

為什麽唐宋時期牛羊肉是主要肉類?

首先和肉的珍貴有關。牛是農耕時代的重要生產資料。很多朝代都是禁止私自宰牛的。正如《禮記》所說,即使是諸侯,如果沒有重要的事情,也不會輕易殺牛。早在漢代,牛就已經受到立法保護,中國法律規定“不得少宰牙”。《漢律》中殺牛的懲罰是很嚴厲的,違反禁令的人會受到懲罰,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唐宋時期,牛不論老弱病殘,壹律禁止宰殺。只有自然死亡或病死的牛才能剝皮出售或自己食用。物以稀為貴,牛肉自然在肉類榜單中名列前茅。在《楚辭》“大招”和“招魂”中,分別呈現了兩桌異常豐富的菜單,包括:八寶飯、燉牛筋、五月湯、燉甲魚、烤羊肉、醋鵝、燒雞、羊肉湯、麻花、烤鵪鶉、燉狗肉。牛肉排在菜單的首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唐宋時期肉類的發展趨勢——牛羊肉仍是主流。

這種飲食習慣,形成於先秦時期,深深影響了後世。在唐代著名燒烤的基礎上,食譜如下:花軟牛腸(用羊油烹制)、明蝦(用活蝦烘烤)、白龍腰(由反復拍打的裏脊肉制成)、羊皮絲(油炸羊肉絲,切成壹英尺長)、雪寶寶(豆芽配青蛙)、雪寶寶。牛、羊、雞、鵪鶉,甚至青蛙都缺豬肉。漢族飲食文化在宋代發展得博大精深。由於禁止牛肉,羊肉成為這壹時期皇家士大夫的主要肉食。宋代吃羊是皇室的壹種流行習俗。在宋真宗,皇家廚師每天屠宰350只羊,而在仁宗,每天屠宰280只羊,而在英宗,每天減少到40只羊。到了宗申,雖然引入了豬肉消費,但禦廚壹年消費“434463斤,羊肉4兩”,豬肉只用“41,365438斤”,少於羊肉消費。

豬在中國自古就有,但據各種記載,直到北宋時期,都不被士大夫和富紳所接受,只是窮人的主食。有兩個史料:

第壹,宋仁宗想在半夜吃羊肉,但他害怕壹旦吃了,會成為壹種規約,每天晚上都要提供,會增加經濟負擔。

第二,現在東坡肉挺受歡迎的。眾所周知,北宋的蘇東坡是壹個很有才華的人,但是他卻屢屢受挫,經常被貶。他生活貧困,吃不起羊肉,只能吃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