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古代先民遵循農耕季節,通過觀察天體運動,認識壹年中季節、氣候、物候的變化規律而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最初是根據星星的變化制定的。北鬥七星旋轉壹周,鬥柄順時針旋轉壹周,稱為“年”之壹(圖)。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的,即把太陽壹年的運動軌跡分成24等份,每個15為1,每個1為壹個節氣,從立春開始,到嚴寒結束。
農歷通過歷史發展,吸收了幹歷的節氣作為歷法的補充,並通過“閏法”調整為符合回歸年,形成了陰陽合歷,“二十四節氣”成為農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領域,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2016 165438+10月30日,二十四節氣正式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巧妙地將天文、農業、物候、民俗結合在壹起,衍生出大量相關的季節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準確地表達時間序列特征,古人將節氣分為分、到、開、閉四組。“分”是指春分和秋分;“至日”是夏天的至日和冬天的至日;“開”是立春和長夏,“閉”是立秋和立冬。立春、長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李思”和“比爾二支”加起來有八段,民間稱之為“四季八段”。作為壹個傳統的農業社會,古人非常重視農歷新年的開始,在此期間舉行各種民俗活動。
在古代,禮儀和習俗的重要性不是農歷正月,而是立春日;重大的祭神祭祖、驅邪消災、祈福迎新都安排在立春和前後幾天;這壹系列的節日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年夜飯節日的框架,其民俗功能也保留至今。根據節氣規律,立春是陰陽之氣中陽氣上升的開始。從立春開始,陽氣改變,陽氣上升,立春標誌著萬物的重生和新周期的開始。冬天的至日是太陽回歸的起點。自冬季至日以來,太陽的高度已經上升,白天壹天比壹天長。冬季至日標誌著太陽的新生和太陽往返運動進入壹個新的周期。在“四季八節”中,冬天的至日和春天的元旦壹樣重要。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發揮著重要作用,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有些節氣,如立春、冬季至日和清明節,既是自然節氣,也是重要的民間節日。其他節氣也催生了大量相關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