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對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思考

對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思考

李時珍《本草綱目》五評

《本草綱目》這本書對草藥有詳細的解釋,主要適應癥是氣味,所有輔料都可以列出來。以下是我對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思考,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李時珍《本草綱目》(1)點評中國的醫學舉世聞名,扁鵲、張仲景、孫思邈等眾多醫學家標榜未來,明朝出現了壹位傑出的醫學家,這就是李時珍。

李時珍,1518,本名董碧,晚年湖山人,湖北周琦人。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醫生,從小就受到醫學知識的熏陶。李時珍小時候體弱多病,每次病重都轉危為安。因此,他對病人的痛苦和醫學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理解。65,438+04歲時,李時珍是中考狀元,卻在三下鄉考試中落榜。絕望中的李時珍告別了科舉仕途,投身於祖上的產業,壹生致力於藥學研究。他的勤奮和天才使他成為壹代名醫和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藥理學家。嘉靖三十壹年,即公元1552年,34歲的李時珍開始撰寫《本草綱目》。為了寫好這本書,盡量減少錯誤,李時珍特別註重深入實際調查。除了走訪家鄉,他還走訪了湖北武當山、江西廬山、江蘇茅山、南京牛首山、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采集標本,收集方劑,有時還進行類似的藥理實驗。

李時珍還查閱了800多種相關書籍。經過20多年的努力,《本草綱目》終於在1578年問世。晚年的李時珍很關註《本草綱目》的出版,但他沒有等到這壹刻。李時珍卒於1593年,享年75歲。三年後,《本草綱目》出版。

《本草綱目》是研究前人書籍的成果,是千百次采藥行醫的經驗。李時珍在介紹該書時寫道,“唐宋未有,金元明醫者用之,加39種,時珍補374種。

他對自然之論的考證和闡釋,其實可以得益於《爾雅》和《詩書》的缺失。"

《本草綱目》1.9萬余字,共52卷16部。記載了1892種藥物,分為60類,有11000多張圖紙,附11000多張處方。它以正名為重點,給出壹個提綱。

對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思考(下)《本草綱目》是明代傑出的醫生、藥理學家李時珍在繼承和總結明代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歷時近30年寫成的。是東方藥學的代表作,有“藥之深海,物之總典”的美譽。

《本草綱目》共52卷,1.9萬余字,記載藥物1.892種,其中包括16部,水、火、土、草62類。附處方11096;附圖1160。行文風格是第壹個標簽清晰明了,名字標註叫目的,後面是解釋、疑問、討論,後面是聞、指、附。按照中國藥學著作的傳統名稱,仍以本草命名。

看完這本書,我驚訝地發現,醫學界就是這麽神奇,日常生活中壹些不起眼的普通物件也能成為治病的良藥。比如水部的露珠,書中就有註明。露珠是殷琦積累形成的液體,是潮濕的夜間空氣,然後沾在路邊的壹切東西上。它味甘、性平、無毒,秋露是夜晚令人心寒的氣體。宜煎服潤肺之藥,調和各種治疥瘡、苔蘚、蠕蟲之散。沒想到,普通的卻有著非凡的醫療功能。我相信,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平凡的物件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它們的價值,帶給我們另壹種驚喜。

從這裏我也明白了壹個道理,就是在生活中註意觀察是很重要的,會讓我們學到很多東西,發現很多東西,也能解決很多問題。在剛才露珠的案例中,我們發現書上記載的任何藥物都被標註為有毒或無毒,這幾乎就像人與人之間的善惡壹樣,提醒我們要註意用藥,就像我們在生活中與人交往要小心壹樣。

《本草綱目》也收集了許多具有醫療作用的花木圖片。看到這些圖片可以說是大開眼界。有些很漂亮,有些很奇怪,有些很小...他們也解決了很多疑惑。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在生活中,我只知道它們的名字,卻不知道它們的樣子,比如冬蟲夏草、海藻等等;還有壹些,我只知道它們長什麽樣,不知道它們的名字,比如金毛狗脊。這樣,我增加了對植物的了解。

李時珍《本草綱目》(第三章)中國有很多經典著作,很受人們的喜愛。每壹本名著都有自己的優點,讓讀者對作者佩服不已。我最喜歡的是《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壹部醫學著作,由李時珍歷時26年寫成。《本草綱目》有52卷。卷1介紹了41種明代以前的主要本草。本書列舉了藥材的別名,說明了命名的意義,闡述了藥性理論,提示了用藥要點,並列出了相關方劑。

壹開始我看《本草綱目》是出於好奇,但看完之後,我就愛上了它。這本書詳細講解了草藥,氣味、主治、輔料都可以壹壹列舉。我有時候會根據書上的內容去驗證壹些草藥,驗證的結果也是壹致的。我對這本書的作者有壹種說不出的欽佩。他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求證,把這些草藥寫得如此淋漓盡致。這本書可謂“從墳墓裏來,從傳說裏來,凡是有關聯的地方,我都要收集起來。雖然我點的是醫書,但應該是實物。”《本草綱目》中提到的附方也很有效。有壹次我弟頭疼,我想起《本草綱目》裏提到的“薄荷”可以去風熱,清腦,就去花盆裏摘了幾片給我弟聞,他聞了之後就放心多了。真的體會到了《本草綱目》的神奇,於是決定有空的時候多看幾遍。如果再遇到這些事,我也不會慌,但有時候還是要去看醫生。

《本草綱目》,52卷。明代李時珍(東壁)成書於嘉靖三十壹年(1552)至萬歷六年(1578),三次改稿。這本書是以“循綱”的文體寫成的,所以取名《綱》。

關於李時珍《本草綱目》(第四章)的思考偶爾看了壹篇《本草綱目》的分析,說到最後的“水部”,就特別好奇。我對它很感興趣,我徹夜不眠地閱讀和探索。那裏的水不僅有藥用價值,還有很多文藝氣息。

李時珍晚年自稱“董弼”。我萬萬沒有想到,王老師的壹些話,傳達出了變通之美。看來古代真正看書的人是作家。李時珍也不例外。董碧先生筆下的水,很特別,很含蓄,很溫暖。嘗壹嘗,味道應該是甜的,回味也是甜的。沒想到壹本被古今中外稱頌的藥學名著,竟然在壹些圖書分類中被歸入“文學”類圖書,很讓人意外。

後來再讀董碧先生的文字,屬於文學,似乎有其道理,情有可原。為了迎合當今人們生活的快節奏,某文化公司的經營理念是倡導知識的碎片化閱讀,匯聚成知識的海洋。驚訝之余,我充滿了各種好奇和興奮。讀《本草綱目》中的“水部”和東壁先生寫的水,既讀到了普通水的藥用價值,又帶了壹股文學味。

仿佛在欣賞壹篇優美的散文。感嘆古人,治學的嚴謹作風和幽默風趣值得後人學習和琢磨。

讀《本草綱目》就是讀李時珍。想象壹下,東壁先生脊背孱弱瘦弱,襯衫飄逸,壹副文弱書生的骨架,臉上掛著慈悲的微笑。讀《本草綱目》和讀其他書不壹樣。不僅是面對壹些文字,翻開書頁還能感受到壹種美好的感覺。東壁先生壹直活在書中。他和這本書壹起生活了400多年,並將繼續生活下去。王老師用我們聽得懂的語言敘述自己的思想,常常被他優美而理性的語言所折服,常常忍不住低聲閱讀。多好吃啊,不僅有藥用價值,還有滿滿的文學意味和生活品味。

關於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思考(第五章)《本草綱目》是明代醫聖李時珍歷經三十余年寫成的。

打開書壹看,《本草綱目》這本書條理分明。全書436頁,1,000,000字,分為草部、菜部、果部、谷部、木部、禽部、蟲部等等!

他沒有用神農本草經的分類方法,而是另辟蹊徑,輪廓清晰。書中記載了所記載藥材的形態、功能、方藥,每種藥物都配有插圖。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連做菜用的洋蔥都可以用來治療感冒。

這本書裏有大白菜,紅蘿蔔,好吃的生菜,大冬瓜等等。有些事我知道,有些事我不知道,有些事在普通的飯桌上就能看到,有些事藏在深山裏不容易找到。這些東西可以治病救人!

我很好奇,李時珍在那個不發達的年代,是怎麽收集這麽多藥材並畫出來的?

讀完這本書,我仿佛到了李瑟娥提著藥筐、穿著草鞋的施貞;身披蓑衣拄拐杖,穿梭於名山大川之間,孤獨而堅毅的身影;我看到了李時珍的烈日和蚊蟲叮咬,但我還是堅持走下去。

當時太和山五龍宮出產的“郎梅”被道士形容為吃了不死之果。他們每年都把它們摘回來,向皇帝進貢。政府禁止其他人采摘。李時珍不相信道士的故事,要自己試試,看看有什麽效果。於是,他不顧道士們的反對,冒險挑了壹個。經研究發現,其功效與普通桃、杏相同,能生津止渴。它是壹種飛行榆樹的果實,形狀發生了變化,沒有特殊效果。

當時人們叫鯉魚,其實就是今天的穿山甲。它是過去常用的中藥。當時有個名醫陶弘景說可以兩棲。白天爬上巖石,打開鱗片,裝死,把螞蟻引到盔甲裏,然後合上鱗片,潛入水中,打開鱗片,讓螞蟻浮出水面,然後吞食。為了知道陶弘景的說法是否正確,李時珍親自上山觀察,在樵夫和獵人的幫助下,抓到壹只穿山甲,從它的肚子裏割出壹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是吃螞蟻的。但他從觀察中發現,穿山甲吃螞蟻時,是開巢舔舐,而不是裝死抓螞蟻。他肯定陶弘景的正確壹面,糾正他的錯誤。

從這些事情中,不難發現李時珍堅定的信念,對醫學的熱愛,不怕犧牲的精神。看了這本書,我得到了很多醫學知識,學到了很多生活中的醫學常識。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讀到這本書,我也希望這本書裏的知識能傳播到全世界,給人們帶來快樂。

我也想學習李時珍對醫學的熱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用在學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