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適應個人特點。同樣的食物對某些人可能有效,但對另壹些人可能適得其反。例如,牛奶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理想的營養食品,但少數人缺乏乳糖酶,食用後會引起不適和腹瀉;吃同樣量的龍眼肉,有的人吃完能睡個好覺,有的人會上火失眠。體弱老人在服用食補時,要註意區分陽虛和陰虛。對於陽虛者,應以羊肉、狗肉為補,而對於陰虛者,則應多吃龜肉、鱉肉、蚌肉等滋陰食物。
2.根據疾病的性質和表現選擇食物。根據中醫理論,在食療過程中應遵循溫涼、涼熱、補虛、瀉實的原則。對於疾病,根據其輕重緩急的不同,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標”是疾病的臨床表現和癥狀,“根”是疾病的機理和病機。壹般慢性病通常是從根源入手,而急性病通常是先治標後治本,或者是標本兼治。
3.註意飲食中的性味。食物的性指四性:寒、熱、溫、涼;食物的味道是指酸、苦、甜、辣、鹹五味。壹般寒性食物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炎的作用,適合春夏患溫熱病的人食用。這類食物有谷類、綠豆、紅豆、梨、香蕉、柿子等。而溫性食物具有溫中、補虛、散寒的作用,適合秋冬虛寒人群食用。這類食物有糯米、肉類、鯽魚、鰻魚等。不同口味的食物也有不同的作用。新能三玄滋潤、疏通血脈、運行氣血、強健筋骨、增強身體抵抗力。常用的食物有蔥、姜、蒜、花椒、辣椒、蘿蔔、各種酒。甘能補益止痛,常用食物有大棗、糯米、動物肝、梨、椰子、豆腐、蜂蜜、糖等。酸有收斂作用,與甘味相合,可滋陰潤燥。常見的食物有醋。苦味能驅火、燥濕強陰,配合甘味清熱利濕、祛濕解毒,如苦瓜、茶葉;鹹食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如海鮮、豬腰、鴿肉等。,而清淡食物則有潤燥利尿的作用,如薏米、白扁豆、冬瓜、蓮藕、花生、雞蛋等。
4.根據時間和地點靈活選擇食物。壹年四季春天的氣溫,夏天的炎熱,秋天的涼爽,冬天的寒冷,氣候的不斷變化會對人體的生理機能產生壹定的影響。中醫認為,飲食順應四季的變化,可以維持體內的陰陽氣血,做到“正氣存內,邪不燥”。壹般認為,春季氣候溫暖,萬物生機勃勃,宜食清淡涼麥。應該多吃菜粥,比如薺菜粥。夏季氣候炎熱,多雨多濕,可食用,性涼,宜吃甘涼之物,如綠豆湯、荷葉粥、薄荷湯、西瓜、冬瓜等。秋季氣候轉涼幹燥,宜吃能生津的食物,如蓮藕粥。冬天冷,食物要溫。可以吃八寶飯、涮羊肉、桂圓紅棗粥來溫補身體的精氣。地理環境不同對食物結構也有很大影響,飲食不當也會水土不服,所以也要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