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NATM的實現手段或外在表現,我們要理解NATM就必須從本質上理解它。NATM不是壹種建造方法,而是壹種設計理念的改變。
簡單地說,在NATM出現之前,人們認為所有的支護結構都是被動地承受圍巖壓力。新奧法完全改變了這種觀念。圍巖既是主動荷載,又是承重結構。新奧發展協會的指導思想是充分利用圍巖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保護圍巖,所以采用光面爆破和弱爆破,盡可能少地擾動圍巖。錨噴支護能及時封閉圍巖,最大限度地減少圍巖松動,控制圍巖變形。監控量測可以直觀的監測圍巖收斂變形,因為目前隧道尤其是深埋隧道的有限元分析基本屬於扯蛋。當妳進入隧道,看壹眼隧道的正面,妳會對模型感到絕望。
在NATM出現之前,隧道的初期支護或臨時支護大多是為了保證施工過程中的安全,襯砌(整體襯砌)是純粹的支護結構。目前,新奧法隧道大多采用初期支護和二次襯砌的復合襯砌,兩者都是按永久性結構設計的。理論上初期支護承擔全部荷載,二次襯砌屬於安全儲備。在實際設計中,考慮到目前國內對NATM理念的認識、建設水平和施工現狀,對部分二次襯砌圍巖壓力進行了測試,範圍為30%-50%。
當然,這些都是人們觀念的變化。隧道工程所在的圍巖是客觀存在的,自始至終都是不變的,不會因為我們對圍巖的理解不同而改變。因此,我個人認為,即使在NATM出現之前,許多隧道的建設也反映了NATM的想法。直到奧地利學者拉布什維茨教授首次正式提出這壹思想並申請專利,才有了今天的NATM-新奧隧道工法。近年來,隨著錨噴技術、測量技術和爆破技術的提高,NATM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成為隧道工程設計和施工必不可少的方法。
妳明白嗎?本質區別是對隧道圍巖的理解。在NATM之前,圍巖被視為簡單荷載,而NATM則認為圍巖既是荷載又是承重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