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除了京杭大運河,還有幾條大運河。

除了京杭大運河,還有幾條大運河。

先秦時代

運河的挖掘始於春秋時期。為了發展與外界的交流,諸侯國在其控制的地區開鑿運河,與自然水系相通。

江漢運河,又名抽水,楚莊王子胥渡(613 ~ 591)刺激曲水為運河,引河水流入古漢水支流抽水,東北流向湖北潛江西北註入漢水溝通江漢。楚靈王時(公元前540 ~ 529年),張華臺(今湖北監利北)開渠抽水,方便水運。楚昭王年間(515 ~ 489),伍子胥率武氏伐楚,疏浚此道入關,故稱“子胥瀆”。這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運河。

窩肥渠,公元前613年楚莊王登基後,我家出身的孫帥任靈隱。為了楚謹爭霸戰爭和北方聯盟“問鼎中原”的需要而開鑿的韓晶運河和窩肥運河,應該是史書、水經註等記載的中國最早的運河。荊江運河將源於京山流入長江的曲水與應連接起來。巢肥運河將淮河支流肥水與流入巢湖、經濡須流入長江的水連接起來。

古江南河是吳國在和律、夫差時期(公元前514 ~ 473年)在太湖地區開鑿的運河之壹。水流出平定門(今江蘇蘇州北大門),向西北,經巢湖(今江蘇無錫梅村東南),入陽湖(今江蘇常州與無錫之間),出玉浦(今江蘇江陰利港),入長江,入廣陵(今江蘇揚州疏港)。武都以南,今海寧舉行“百尺瀆”會,運糧。古老的江南河和百尺渡是江南運河的前身。

周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城漢(古廣陵),並在邊上附近開溝,引河北行於(今邵伯湖)與廬陽(今江蘇高郵南)之間,下註(今高郵湖),向東北流向、射陽湖(今江蘇寶應東)。這條運河是由當時長江和淮河之間的潟湖組成的,是今天李運河的前身。

合水,又名深溝。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在山東定陶東北開深溝,引菏澤水向東南流,入泗水。因其水源來自菏澤,故稱菏澤水。其舊路相當於山東西南部、金鄉北部的萬福河。合水河的開鑿,使原本互不相通的長江、淮河、杜畿四河成為中原地區東西方之間的主要航道。

峽,在九年(前361),從今天的河南省原陽縣,向北開壹條大溝,將黃河水南引至普天澤(河南鄭州至中牟之間),再從普天澤向北至郭杜大梁(河南開封),向南繞城,經通許、太康,註入沙水,再向陳(今河南淮陽)東南,進入淮河支流。缺口的開鑿,連接了河、經、浦、泗、河、洛、瀛、汝、渦等幾條河流,形成了黃淮平原以人工運河為主流、自然河流為支流的水運網絡。峽水系統的形成是先秦運河初期的總結。

濟寧運河先秦時期的運河大多依托當時平原地區天然河湖密集分布的有利條件,便於人工挖掘和連接。雖然它的工程並不完美,但對後來運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漢時期

秦朝在統壹中國的過程中,對先秦遺留的運河進行了整理和改造,並開鑿了壹條靈渠,將運河水系延伸至嶺南地區。

丹徒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從江蘇鎮江派出3000名拷問官到丹陽。配合丘陵地形,他挖了壹條彎彎曲曲的河,就是東南吳王夫差開的古江南河,通到會稽縣(今江蘇蘇州)。從現在開始,浙江崇德向西南方向挖了壹條新的水道到達錢塘(今浙江杭州)。改造後的人工水道奠定了隋代江南運河的基本走向。

靈渠,始於漢武帝二十六年(前221),開鑿於廣西興安境內的湘江上遊,將湘江分割為壹條西溪,再經興安溶江流入大溶江,溝通項、李,即現在的興安運河。靈渠連接長江和珠江。從此,黃、淮、江、珠四大水系由運河相連,黃河流域的船只可由水路直達嶺南地區,這是中國水運史上的壹大發展。

西漢都城長安是“大江、渭河、曹河遍天下,西賜京師”,但渭河淺沙多,河道曲折,船只航行不便。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死了幾十萬人。渭河從長安城西北(陜西省xi市郊區王宇村附近)向東流,截水,經Xi安、臨潼、渭南、華縣北部,在華陰縣東北部第三河口以西匯入渭河。全長300多英裏,年營業額400多萬萬石。

跳蕩和均義渠,西漢重新組織了分水體系。黃河從河南滎陽(今河南鄭州西北)向東改道,分為兩股。南支為跳蕩渠,東南入水影註入淮河。東南支從陳留南流向楊霞(今河南太康),進入漩渦水。把水排入壹條支流。在黃河和淮河之間形成了壹個扇形的水運系統。因為同樣來自黃河的供水,卻屢遭河流侵犯。東漢漢明帝劉莊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派王景治理河道,後建邊渠。從易軍(今河南開封)開始,水向東流到徐州,進入泗水,這就是所謂的易軍運河。積石為堰,石閘為渠口,使均益渠逐漸成為維持黃淮間水運的骨幹水道。

陽曲,東漢時,為解決洛陽的供水問題,連接黃河和洛水,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在洛陽城西開鑿運河,在城的四周和東面劃出洛水的支流,然後將兩河匯集,排入偃師,稱為陽曲。使山東曹船從黃河入濟,經陽曲直達京城。

西漢初年,吳沿海開航,從今天的揚州竹嶼灣景區,向東挖至如臯贊溪,即金通(南通)楊(揚州)運河的前身,是當時重要的運鹽水路,也稱漢溝。

從魏晉南北朝建安七年(202)開始,曹操在華北平原先後開鑿了六條運河。

①綏陽運河。七年正月,曹操治綏陽渠。運河西起均邑至官渡,東至睢陽(今河南商丘)。官渡以上利用流域水源,駿怡以下疏浚綏水河床。只有官渡到軍屯壹段是新修的運河。綏陽渠修成了,糧食也省了,於是曹駿在官渡之戰中打敗了袁紹。

②白溝,又名蘇徐渡。九年,曹操欲攻袁紹據點葉(今河北臨漳葉鎮),將方木放倒成堰,以阻祁水東進白溝,打通糧道。

(3)平陸運河。十壹年,曹攻克烏桓,開通平陸運河,解決漳河、滹沱河與渭河、潞河的水運連接。從平陸城(今河北省青縣西南木門)南與湍急的水相連,北入潞河。

(4)泉州運河。同年,曹操為了解決潞河、潞河與東北河的水運連接,開通了泉州運河。自今日起,天津市以東的海河下遊,北過瓦澤,與浐河、寶秋水相連。因運河在古泉府(今天津武清上村)附近而得名。

⑤新河。同年,曹操開辟新河,解決泉州運河與東部灤河的水運連接。從泉州曲輝北部寶秋水東側的鹽關(今天津寶坻林亭口壹帶),引水至更水(今周河)、巨涼水(今回歸河)、灃水(今陡河)、徐旭水(今沙河)、蘇河(今上遊河)、清水河(今清河)以東,再引水至綏水(今清河)。這條運河跨越幾條天然河流,需要修建堰閘才能通行。挖掘工程比較復雜。

⑥曹麗運河,十八年,曹操為解決鄴都的糧食和交通問題,引漳水入白溝,由河北曲周縣南至館陶縣西南。隨著這條運河的開通,白溝的水量增加,罐車可以直達葉城。

曹操開鑿的這六條運河,有利於北方的統壹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促成了河北平原海河水系的形成,為後人開鑿永濟運河和通濟運河奠定了基礎。

曹魏代漢,遷都洛陽,以許昌、譙、鄴、長安為都。為了方便交通,舊的水道被重建,新的運河被挖掘。魏文帝曹丕在黃初年開鑿了壹條連接汝河和潁河的尋祿渠,以及壹條連接淙河(今潁河的支流)和汝河水系的渠。荊楚二年(238),開通祿口、白馬運河,連接漳水、滹沱、陸水(今大沙河)。正始四年(243),開通廣淮陽和白螭第二運河,溝通水影和汝水。

此外,東晉太和四年(369年),桓溫率水軍回泗水至金鄉,值大旱,以致荷蘭供水,斷水,令開運河三百余裏,南有供水(山東魚臺附近),北有巨野河,引文萊之水至運河,連接泗、文、濟三水。在桓公溝的幫助下,江淮流域的船只可以自助往河裏餵水(也叫清水),向西到陜西、洛陽。於是,在十二年(416),劉裕北伐姚秦,元嘉七年(430),宋將軍到達,率領水軍攻魏。魏晉六朝時期,淮南和江南地區也相繼開鑿和修復了壹些運河。

坡崗渡,三國時孫吳遷都建業(東晉改稱建康)。為規避長江風險,加強京師與主要經濟區太湖流域的聯系,赤武八年(245年)派三萬兵屯田,並鑿橋連接吳(今江蘇蘇州)和惠(今浙江紹興)船只,號破崗渡。這條運河起於句容小七(今江蘇句容西南),過高阜,在雲陽西城(今江蘇丹陽鄢陵)以東與原丹徒水道相接。西接淮水(今秦淮河),直抵建鄴城腳下,沿途修築十四道堤壩蓄水。在南梁,由於坡崗渡冬春兩季航行不便,又在南部開辟了“上能力瀆”,采取“頂引水”,沿途修築了21處堤防,改善通航條件。到了陳王朝,對瀆神的上層能力也加以鞭笞,並轉向破缸督。隋朝滅陳後,兩瀆皆廢。破崗的挖掘和上部的運力使得太湖的船只無法通過京口進入長江,直到建業。

丹徒水道,江蘇鎮江和丹陽之間的運河。秦之初沒有築壩設施,地勢高,河道易泄,航海不便。孫吳末年,丹徒到雲陽的水路修好,是因為杜野(今江蘇鎮江東)和肖鑫(今江蘇丹陽北)“俱斷陵攻,其術難”。西晉惠帝時,陳敏停馬林溪,長山八十四溪之水存為蓮湖;東晉至元朝期間,張凱新建了壹個豐水湖,用來調節運河的水量。廣陵鎮,晉代皇帝司馬睿之子司馬昭,在今鎮江東南修建丁卯代,從長江以東運糧,改善了丹徒水道的通航條件,為隋朝修江南運河北段奠定了基礎。

浙東運河,古代錢塘江和姚江之間幾條運河的總稱。紹興地區有許多河流。越王勾踐以船為車,以馬為馬的時候。西晉時,何遜到會稽縣(今浙江紹興)挖水道,疏浚舊河與之相連,東接曹娥江,西接蕭山縣錢塘江。南朝時,西陵(今浙江蕭山西興鎮)建有牛岱,船過堰入河。浙東運河已初具規模。

洋口運河,位於西晉初杜於鎮襄陽,在先秦運河的基礎上開通了洋口(今湖北潛江),經運河西至荊州(今湖北江陵),連接兩江,避免了從零陵、廣西(今湖南廣西)向北運送物資的迂回路程和風險。

江都新河,長江主航道東晉永和年間(345 ~ 356)南移,江都(今揚州西南)斷流,設歐陽岱向西六十裏引河至廣陵城下,與中都水相通。這條運河就是現在的儀征楊(揚州)運河的前身。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運河多是分裂時期的產物,促進了交流,防止割據成為封閉的地方體系,為統壹創造了條件。

隋唐時期

在隋唐時期,運河被稱為漕渠或漕河和曲雲。包括廣通運河、通濟運河、山陽渡、漢溝、江南河、永濟運河,僅在宋代稱為運河。

大興城(今陜西省Xi市)是隋朝的首都。關中雖有沃野之稱,但地狹人多,產量不夠京師使用,全靠東部各州(縣)的賦稅。隋文帝隋文帝因渭河大小無常,沙淺流深,常阻水運。於是,在開皇四年(584),他命令宇文愷帶領壹名水利工程師另開壹條水道。渭河從傲慢的興城西北引出,略循漢代曹運河故道,在潼關匯入黃河,全長三百余裏,名曰廣通運河。自此水運有利,關中倚仗,故又稱富民渠。仁壽四年(604),改稱永通渠。

隋七年,為做準備,開瀆,北起(今江蘇淮安),東南經射陽湖與韓溝相連。從而溝通了楊珊與江都(今江蘇揚州)之間從淮河到長江的交通要道。

大業元年(605年),楊迪楊光修建東京(今河南洛陽),從河南、淮北兩縣招募男女壹百多萬人開鑿通濟渠。通濟渠西段從東京西苑引谷水、洛水,沿東漢陽曲古河道向東流,在偃師東南入洛河,從洛河入河。東段黃河自斑竹(今河南滎陽睢水鎮東北牛口峪附近)向東,循汴水舊路至均邑(今河南開封)以東,轉向東南,經陳留、邱勇(今河南杞縣)、香邑(今河南睢縣)、寧陵(今河南寧陵東南)至宋城(今河南商丘以南)。同年招募十余萬淮南民工疏浚,改造春秋末期吳王夫差開鑿的溝通江淮的漢溝,取代楊珊。通濟渠和韓溝是隋朝開鑿的最重要的兩段運河。這條運河有40步寬。楊迪多次乘坐高大的龍舟,率領龐大的船隊往來於東都洛陽和揚州的江都宮之間。

大業四年,招募河北各縣男女百萬余人,開永濟渠,引至沁水南通黃河,再於沁水下遊東岸挖渠接青、齊水,循白溝、清河舊路東北至德州(內黃至武城,渠在渭河之西;武城至德州,運河在渭河以東),沿現在的南運河到達今天的天津,再用水谷連接桑幹水(即天津至武清的白河和武清至北京西南郊區的永定河)至卓君(今北京),全長兩千多裏。大業七年,煬帝準備親征朝鮮,乘船從江都經韓溝、通濟運河,渡黃河入永濟運河,直抵卓君。以及“蔣發、淮河以南的民夫和溧陽、濼口的倉庫,運到卓君縣,壹千多裏”。

大業六年,楊迪欲東征江都,開鑿京口至余杭(今浙江杭州)的江南河道,溝通長江與浙江的航運。大致用六朝以來的古運河來疏導,與今天的大運河江南段略有相同,只是崇德以南段在今天的大運河以南。它有800多英裏長,10多英尺寬,可以通過龍舟。但“東遊會”的計劃並未實施。

運河兩岸,是寬闊的禦道,種著壹排排柳樹。從長安到江都,建了四十多座離宮。此外,運河沿岸還修建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儲存糧食的地方。其中有著名的溧陽溧陽倉(今河南浚縣東南達賚山腳下)、洛陽羅興倉(後改名洛口倉,今河南珙縣東北,方圓二十余裏,有3000個坑,每個坑可裝糧食8000石)、羅惠倉(隋唐時曾在洛陽以北七裏,周圍有300個坑)、 以及河陽的倉(隋唐)河陽倉(今河南省孟縣南,黃河北岸)、單縣的長倉倉(今河南省三門峽西南)、華陰的廣通倉(後改名永豐倉,今渭河入黃河)、京師大興城的太倉、楊珊的楊珊倉(今江蘇省淮安市西北運河以東,儲糧壹百多萬石)。 隋朝末年,到處鬧饑荒,餓死的人不計其數,但這些倉庫裏都是糧食。

隋朝開鑿的這壹系列運河西起京城大興城,北至卓君縣,南至余杭,全長四五千裏。它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把史靜、杜東、卓君(幽州)、均益(汴州)、梁軍(嵊州)、楊珊(滁州)、江都(揚州)、吳軍(蘇州)、余杭(杭州)相互連接起來。當時運河上有“絡繹不絕的商旅和船只”,促進了隋唐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維護了國家統壹和中央集權。

晉松

北宋都城開封,改變了長期以來以陜西、洛陽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格局。隨著長江流域經濟地位的日益提高,宋、遼、宋、夏的對峙以及北宋政權“內空外空”政策的實施,南北水運意義重大。萬歷都城開封在重建和疏浚前代原有航道的基礎上,形成了向四周輻射的人工水運系統。

“水運四大河”之壹的汴河,即通濟運河,基本保持不變。開封以西,黃河自印盒縣邊口(今河南滎陽柳溝村北黃河灘)向東流,入開封外(今河南開封正門口村北)邊河上的水門,經內城,從外郭邊河村(今楊門村北)下水門出城。開封以東河段大致沿今惠濟河大勢,至泗州以南至淮河(今江蘇盱眙東北,已沈於洪澤湖)。北宋曹引入江湖,得益於,發了半天財,在山澤做百貨,得知汴河是建國之本。但由於汴河與黃河相連,因其漲落和泥沙而需要不時維護。北宋170多年間的汴河建設包括:

北宋汴河的年運輸量隨著朝廷的鋪張浪費而增加。從宋初的幾十萬石到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初年的七百萬石,大體保持在六百萬石。宋代以每十至三十艘水車為綱,用“綱運”法組織運輸。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公私船只重返汴河,像森林壹樣航行,不僅連接了全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促進了沿海的物資交流和社會經濟發展,而且在擴大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宋後期,汴河淺擡高越來越嚴重。從開封的東水門到香邑,河底比堤外的平地高出十多尺。從邊河底望去,居民們身處深谷之中。金朝滅北宋後,汴河失去了漕運價值,任其淤積。水還能行至靈璧以東,蘇州之上的河床變成了陸地大道,維系了500多年的中原水路大動脈終於消失了。

惠民河,北宋時期開封西南的岷水、蔡河渠的統稱。“水運四大河流”之壹。宋初,方玉夫和史靜在東南作戰時,需要從京西各郡拿錢。劍龍二年(961),岷江被伐。它起於河南省新鄭縣,引(今雙河)流向東北,經宋樓(今河南省魏川鎮南)、朱渠鎮(今魏市朱渠鄉),到達開封城西十裏的琵琶溝(即蔡河源頭),從東京開封府外墻普濟水門入城,再從廣利水門出城。蔡河河用於以下河段,即古運河和缺口。蔡河南流經關、費,到達蔡口鎮(今淮陽鬥門集至襄城壹帶),進入。幹德二年(964),從長社(今河南許昌)北渠引水入閩,以廣開水源。岷水的開鑿,不僅增加了蔡河的水源,還將徐、汝州等地的物資運往京城。開寶六年(973),岷水改為惠民河,後稱岷水、蔡水。

北宋時,兩次開鑿防城運河,打通西南項、漢草路,企圖把白河紮回沙、營,匯入惠民河,但地勢高且復雜,均告失敗。相反,連接汝水、水影和柴河中遊的運河修建了三次。汝水河支流商水從回河鎮(今河南西華逍遙鎮)向北引入水影,再向東流經西華縣長平鎮朱蔡河,使豫西南與開封之間的水運不再繞過蔡口,節省了五百裏。這條運河也屬於惠民河水系。

惠民河是北宋時期連接首都與西南地區的壹條重要運河。它每年在陳、應、徐、蔡、廣、壽等國損失糧食60萬石,此外還有大量的錢、絲、鹽、茶,尤其是在首都。金朝滅北宋後,汴河被阻斷,但回民河繼續作為金朝到達淮河的重要水路。從元朝到明朝,蔡在黃河的影響下逐漸消失。

廣濟河是張武的壹條河流,是北宋“四大水運河流”之壹。五代時,周世宗柴榮為了加強山東省會開封與山東北部沿海地區之間的物資運輸,將汴水引流到北部的白溝(南方供水的舊路),再流入東部的吉水,從而連接起齊魯的水道。河床鋪開五尺,俗稱“五尺河”。北宋建國,東南不平。齊魯水道繼續得到整治,西進京畿,從汴河斷流,後匯入開封城東的河,增加水量。20歲時,丈夫被調去疏浚河道,沿河築壩幫助運輸。開寶六年(973),改名廣濟河。

廣濟河起於汴京外郭東北的仙通門,向東流至濟州、蔡鎮(今山東鄆城西南),入梁山泊,受水。北宋開國之初,廣濟河的水運發揮了重要作用,年水運量從10萬石增加到67萬石。東京十七州的粟帛由廣濟河運往京師,在東南確立了廣濟河只運往太康、鹹平、尉氏三縣。北宋中期以後,黃河多次南侵,廣濟河水道淺澀,運能大減,至晉代廢棄。

金水河,北宋開封城西的壹條人工引水渠。劍龍二年(961),開鑿運河,引滎陽黃堆山入京,引索爾河東渡中牟。每隔壹百裏,就到了京西,用壹個槽跨過支流,在東邊匯入張武河,取名金水河。此渠清,壹入宮為京師飲水;其次,補充五丈的水流意義不大。史稱:邊、惠民、金水、廣濟河為水運四大運河,或稱邊、惠民、廣濟河、黃河合稱為水運四大河流,從而形成了以都城開封為中心的運河體系。

北宋運河除了以京師為中心的“水運四大運河”外,還有黃河以北的禦河。

雨荷,北宋隋唐時期永濟運河的別稱。這條河的流向基本保持不變。由於宋遼對峙,北段由甘寧軍(今河北青縣)進入唐波和何潔。宋代雨荷河主要承擔河北邊防糧食的運輸。江南糧食運到溧陽(今河南浚縣)轉運到雨荷,然後在大明府東、西吉盛倉卸貨、儲存、運銷。然後從大明虞舜河轉移到葫蘆河、滹沱河和新挖的深州新河、定州嘉善新運河、寶州漕河運河,派往邊境沿線的州軍。每年近百萬只蹄子是邊境的命脈。李青八年(1048)後,黃河北流多次入侵雨荷,河床淤積,交通不堪。

北宋“國為根本,還以江南”。為了收集和運輸江南的糧食,主要整治江南與自然河流的連接處,補充運河的水源。

①淮南運河北端(即韓溝、山陽渡),雍正年間(984 ~ 987),在滁州(今江蘇淮安)盡頭與淮陰磨盤口(今江蘇淮陰西南甘洛)之間,開鑿四裏沙河;從淮陰西到洪澤鎮,又開了壹條49裏的洪澤運河。元豐元年(1083),在西南(今江蘇盱眙東北)開洪澤鎮至桂山鎮50裏運河,稱桂山運河。這三條運河使汴河與淮南運河的連接擺脫了滁州楊珊灣和長淮風浪的風險。據知,江南、淮南、浙江、鏡湖路租借地由鎮(今江蘇儀征)、楊(今江蘇揚州)、楚、司(今江蘇盱眙東北)沿淮南運河接受,乘船抵達汴京。

②淮南運河、浙西運河(即隋唐江南河道)原壩均為閘椽;把土堤改成石纖路,把它削直。在潤州(今江蘇鎮江)京口門以東挖新河、海鮮河、甘露港。向西,挖了壹條新的大蒜山運河作為輔助運河,將水引入河流,用於經濟運輸。修復丹陽湖,補充運河水。疏浚杭州茅山、堰橋河道,由河、潮、湖搬運。淮南運河和浙西運河在宋代以前壹直可以穩定通航。

南渡之後,南宋處於和平的壹隅,得到了十七路州軍的支持。但是,運河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臨安有左河右湖,坐船最方便。南宋在維護和利用兩淮、浙西運河的同時,盡壹切努力整治董哲運河。

浙東運河西起蕭山縣西興鎮,東至蕭山、越州,到達上虞縣通明壩,將錢塘江、浦陽江、曹娥江河、余姚河、寧紹平甬江與大海相連。到了宋代,在原有的纖維路和唐代鬥門的基礎上,疏浚舊路,開挖新河,增設閘堰(西興、錢清北、錢清南、都司、曹娥、兩湖、童鳴七堰),使浙東的鹽米、皇帝後的自貢宮、韓日使臣、南海的香藥珠犀,不是由錢塘江,而是由余姚小江、益州浮渠到達。浙東運河成為支撐南宋政權的生命線。

宋代是中國運河發展到較高水平的時期。無論是選線、布局還是水運工程技術,都明顯優於前代。運河發揮了很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國家政治中心脫離經濟中心的情況下,直接影響了國家政權的興衰。同時,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宋代運河通航與農業灌溉的矛盾以及運河對沿線環境和生態的不利影響也逐漸形成。

都城在燕,都城在山東河北的粟。當時黃河南流奪取淮河,汴河、廣濟河相繼淤塞廢棄,運糧僅以利民、禦河為基礎。皇家河多次被黃河淹沒,河床淺而不暢。世宗和章宗下令沿河各州縣負責治理漕河。山東、河北、大明歲時,各路官兵加深河道,保護堤防,成為風俗。永濟運河歷史悠久。大定十壹年(1171)開金口,引盧溝河至北京以北,東至通州以北,入瀘水,稱之為閘河。放閘救高梁河、白蓮潭(今北京積水潭),欲借蘆溝水轉水缸。但由於地勢較高,金口河泥濘,無法贏船,仍靠陸路拉。太和四年(1204),韓愈建議開通周露水道運河,修建水閘以節約用水,減緩坡度,最終使雨荷水道船到京城。真祐四年(1216),祐丞侯智再次開通沁水河進行運輸。金朝在沿岸各郡設置河庫和舢板,分春(冰消夏雨過)和秋(八月去過)兩次起航,存放在通州和中都城,如通濟、豐北、鳳山、廣濟等地,年出貨量近百萬石。

到了金代,還在中都東北郊區開了壹條運河,與溫榆河(今北京東郊巴河)相連。在安徽靈璧縣萬安湖開壹條長長的直溝,連接邊、泗,都要經過曹肅。金代的運河使用時間不長,但經過金代的治理,壹些即將淤塞的運河又復活了,元明清時期通惠河-大運河體系的建設特別借鑒了金代水運線路的規劃設計。

元朝(1206-1368年)

元代,大運河建成,北起大都,南至杭州,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