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原生家庭與重生家庭的沖突~女婿突然不喜歡婆婆做的菜(48)

原生家庭與重生家庭的沖突~女婿突然不喜歡婆婆做的菜(48)

娟雅(化名)是我最好的朋友。雖然我們都忙於自己的事情,但偶爾聚在壹起聊聊生活和工作也是壹種放松。

娟雅的愛人,人很好,還是很尊重和愛家人的,但是有壹個小細節娟雅不能理解。壹開始我愛人去她娘家,還很積極,但是婚後因為壹些原因,不太喜歡了。

娟雅覺得愛人會回父母家過年,不會在結婚前通常的小長假回老家(愛人老家比較遠)。婚後她父母家近,自然想到小長假有時間就回父母家過年。

但是每次臨近小長假,愛人的表現都讓她很不解,為此吵了幾句。她的愛人幾次脫口而出:我不喜歡妳媽媽做的米飯和蔬菜。

對於這個原因,Juanya似乎沒什麽好反駁的,但是壹想到婚前去父母家,愛人還是吃得津津有味,還說很好吃。為什麽婚後她突然不喜歡自己的嘴了?婚前討好是刻意迎合嗎?還有壹個原因。

Juanya還說了壹個細節。因為婆婆不工作,她喜歡來他們家。她每次來都會呆很久。她特別註重做飯,甚至把做飯當成壹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夫妻下班前。她總是打電話或者寫三五個微信問:什麽時候到?目的也是好的,就是為了讓他們吃到熱乎的食物。而且在公婆家,她還發現公公和愛人都很喜歡婆婆做的菜,總說很好吃。婆婆更願意下廚。甚至做飯的時候,她也總會順帶說壹句:家裏做的菜沒有外面做的好吃,外面做的菜又貴又難吃。我兒子只吃我以前做的食物...

當然還有其他細節。比如婆婆有點強勢控制欲強,很重視娟雅的愛人。他們幾次去娟雅父母家,婆婆都會給她愛人打電話。愛別人就是婆婆和外婆家相處不好,但是和外婆家很親。

原生家庭是有父母的家庭,二代家庭是有愛人團聚的小家庭。壹般來說,小家庭優先於原生家庭。

上面的例子,看起來都是生活中的瑣碎細節,原則上沒有什麽大的沖突,但是仔細梳理壹下,就會發現很有意思的東西,關於出身家庭,關於母子關系,關於婆媳關系,關於翁婿,關於新家庭中的夫妻關系...

中國人講究家庭倫理,尊老愛幼,幾代人幸福地生活在同壹個屋檐下,這也導致了各種關系的重疊和界限不清,甚至權利之爭。壹些矛盾和沖突也頗具中國特色。比如非常常見的婆媳矛盾,過年回娘家還是娘家等等。

先說幾個關系。

母子關系

母子之間有壹種天然的血緣關系,自然非常親近;而且很多中國媽媽歷盡艱辛,為孩子付出更多,付出是有條件的。壹些農村婦女,深受養兒防老思想的影響,壹輩子沒有其他工作。他們壹心想著家人,尤其是兒子,有意無意地給兒子灌輸壹些思想:妳媽媽為妳付出了很多,妳要聽話,以後要孝順媽媽,不要讓她生氣失望。當我的兒子長大成家,這就像是他壹生的希望。畢生澆灌和耕耘的果實,被壹個外人幹預和奪走。那種失落不言而喻,潛意識裏會對他媳婦有壹些敵意~ ~

夫妻關系

夫妻關系是法益關系,是利益共同體,有壹個互動的形成過程。雙方對對方都有很深的了解,所以,壹般來說,夫妻之間的關系也是親密的。但是,由於原生家庭的模式和規則不同,在新的親密關系中,原生家庭的舊關系總會有沖突,夫妻雙方的寬容、同理心和積極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

婆媳關系與翁婿

如前所述,

第壹,由於外來媳婦的侵擾,幾乎無縫的母子關系被打破,尤其是壹些父親從小長期在外打工,或者長期不在的家庭,母子之間的共生聯系更加緊密,再加上女性敏感而狹隘的顧慮,往往導致兩個女人之間的戰爭,婆媳關系。

二是老壹輩的大家庭,界限不清和年輕壹代對新家獨立的需求之間的沖突;

第三,在壹家之主的爭奪戰中,有些母親在原家庭中很強勢,但在兒子的新家中界限並不清晰。他們總是希望成為兒子新家的主人和權威,控制欲很強。

第四,婆媳關系難的輿論導向,或者說婆媳心態從原來的兒媳身份到婆婆身份的轉變,比如有些婆婆作為兒媳婦多年來深受婆婆的嫌棄,或者說作為兒媳婦非常不喜歡(只關心自己家,不管婆家),使得雙方對彼此都有壹些先入為主的警惕心態

相對來說,翁婿或者婆媳關系,以及嶽父兒媳關系就好很多,大家更容易達成共識。

三者的關系,應該說按順序,是母子~夫妻~婆婆(翁婿);但在優先級別上,應該是夫妻~母子(女)~婆婆(翁婿)。

第壹,婆婆是真的想管住兒子,享受被兒子需要的感覺,因為婆婆沒有自己的工作,兒子是她的成就,是她引以為傲的“成就”,是她的價值所在。所以她會特別關註兒子,總是期望融入他們的小家,體驗被需要的感覺,擁有自己勞動成果的感覺。

其次,既然沒有工作,兒子最大的需求就是做飯做家務(當然這也是婆婆的貢獻,值得尊重),所以對做飯特別感興趣。

第三,兒子兒媳組建新家,在婆婆眼裏是對母子關系的威脅。另外,婆婆和婆婆相處不好,婆婆和娘家關系特別好。這種原始的體驗,進壹步加深了壹種印象和錯覺,媳婦要把兒子搶走,搶公婆家,公婆也是“搶人”的夥伴。

兒子媳婦去婆婆家,在婆婆眼裏是壹種信號和表現。公婆和媳婦壹起“搶”兒子,兒子越來越疏遠自己,忍不住打電話問問題。他壹方面提醒兒子自己是母親,另壹方面也是在探尋真相,緩解焦慮。

再來看愛人的心理。

這些線索也說明了,例子中的愛人,雖然表面上,有意識地認為自己成熟了,可以控制和擺脫了,並且組成了壹個小家,尊重小家的另壹半(因為他並不認為愛人做的菜不好吃)。但潛意識裏,我還是忠於我媽的。

或者我猜,可能婆婆會有意無意的向兒子透露或者抱怨,尤其是小長假去婆婆家,電話裏更多的話是“別忘了媽媽”

“別忘了媽媽做的飯。”

“即使妳結婚了,妳也是我的兒子”...

當然,在現實中,也許母親確實緊緊地抱著兒子的肚子。

另壹個層面,婆婆還是對自己不自信,或者說她的世界只有兒子,她的存在是因為兒子和她有著很深的聯系。現在由於外力的介入,這種聯系被削弱了,她的存在感也減弱了。

雖然兒子長大了,有了小家庭,他有意識的知道應該去丈母娘家走走,但是潛意識裏,他對母親是忠誠的,他感受到了母親對自己過度關註背後的心態和動機~就是怕失去它,怕被搶走果實。作為兒子,他不自覺地想保護媽媽,減少媽媽的後顧之憂,所以他會不自覺地抗拒去婆婆家,抗拒媽媽做的菜,他的行為會表現出對媽媽最得意的專屬“媽媽的味道”的忠誠;但這樣會給愛人造成不適,對婆婆壹家也不公平。

當然,這裏面沒有絕對的對錯。從壹個例子來分析婆媳關系、母子關系、夫妻關系,只是個人的看法和分析。

但最後,我還是想說,父母年輕的時候,要對孩子有所依賴,有所依靠。等他們長大了,要放棄,要放下,要有不同家庭的界限感,要明白家裏的老婆才是陪伴他們壹生的伴侶。我們應該尊重小家庭的空間和主權。

父母要盡可能有自己的愛好和事業,而不是把所有的註意力都押在孩子身上;要明白對方的父母也愛自己的孩子,就要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

作為孩子,我們應該多體諒和理解父母行為背後的動機,在行動和言語上給予他們寬慰和尊重,比如平時多聯系和問候。但是,也要平衡雙方父母的關系,壹碗水端平。

要時刻強調,清官難斷家務事,多壹些包容、理解、溝通和尊重。人與人相處的時候,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有點糊塗,但是在原則性或者長期反復的問題上,要明白小家庭二代優先於出身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