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秦始皇贏政的身世,幾千年來,流傳著諸多說法,其中,秦始皇是呂不韋的私生子的傳說流傳最廣,這是因為《史記》和《資治通鑒》等權威史書中都有類似的記載,《漢書》的作者班固則直接稱秦始皂為"呂政,故後人多持此說。這壹說法是指,衛國有壹個富商呂不韋,他善於經營又野心勃勃。有壹年,他在趙國都城邯鄲活動,結識了秦國送往趙國的人質子楚。子楚是當時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呂不韋認為子楚可以利用,於是想方設法接近他、討好他。呂不韋首先通過安國君的寵妃華陽夫人為子楚爭取到皇太子的身份,接著又為他物色了壹位絕色美女。這位美女本是呂不韋的愛妾。叠給子楚時己有孕在身,不久,這位美女就為子楚生了壹個兒子,取名贏政。安國君死後,子楚繼承了皇位,子楚死後,贏政即位。贏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但有人對此說表示懷疑,明代史學家王世貞認為,這是呂不韋為保住其取得的榮華富貴,自己編造出來的故事。原中國科學院院長、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則認為,這種說法始於西漢初年,是呂後為奪權而讓諸呂編造、散布以便制造輿論的,其目的是為了說明天下本是呂家的,現在被劉家奪去,理應由呂家再奪回來。
以上幾種說法,哪種說法可靠,至今尚無定論,秦始皇的身世至今也還是個謎。
秦史皇的政治生涯
始皇帝的功績,還需要說嗎?
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況且隨著年紀的增長,他最後也明白了應該把江山交給扶蘇,由他來推行仁政了,讓老百姓喘口氣了。可惜天不假人壽,被趙高這個閹人亂政了。即使今天看來,為很多人詬病的秦之暴政,也確實因為始皇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很想把事情由他壹個人做完全,而忽視了事物是發展的,路要壹步壹步走的道理!否則我們今天怎麽可能享受著都江堰、鄭國渠等的便利?
秦王贏政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同時也是歷史上第壹個大壹統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建立者。歷史上第壹位皇帝“秦始皇”。
贏政是壹位富有雄心壯誌的君主。他完成了統壹大業,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其間的549年,諸候混戰無休無止,百姓為躲避戰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農業發展受到極大程度的破壞,大量田地荒蕪。再者,匈奴等遊牧民族,趁勢入關,南下騷擾周邊地區人民,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重重災難。因此廣大人民,都希望能盡快完成統壹。而秦始皇統壹中原,恰是應人民所願,結束了相持數百年的諸侯混戰。人民生活逐漸安定下來,壹個較為完善的封建制國家開始孕育而生。
戰國時期,由於各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不相同,故而影響了各地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齊、燕等國發行的是刀幣,趙、魏、韓等國則通過鏟形的布幣,秦和東周邊流通圓形方孔錢,楚國卻使用貝幣。度量衡是商品交換的工具,與國家賦稅相關,但由於各國的單位進制各不相同,使得七國之間的度量衡五花八門。為解決貨幣不通,單位不壹帶來的諸多問題,秦始皇下令規定:在全國統壹發行,使用圓形方孔錢,以秦國商鞅變法時的度量衡為標準,度量單位改為十進制,並定期對度量衡進行檢查。
春秋戰國以來,由於諸侯割據,因而造就了不同文字,於是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壹些差異。文字形體不壹,造成了人們交流的不便和誤解,對社會生活中的經濟、文化以及思想交流產生了莫大障礙。
秦始皇在統壹度量衡的同時,下令統壹文字。規定以秦國小篆作為全國通用的標準字形,廢除六國的舊體文字。小篆不僅吸取繼承了六國文字的合理因素,同時還具有筆劃簡明的特點。較易推廣。此外,民間還流行壹種比小篆更為簡易的文字——隸書。這便是我國今體文字的前身了。
為消除北方遊牧民族的屢次侵犯,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抵禦外襲,並派遣蒙恬出兵討伐。在消除匈奴的威脅之後,秦始皇又立即調轉矛頭,決心降服並大力開發越族地區,遷移近50萬人口到越族地區與越人雜居,促進民族之間的融合。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秦始皇固然是壹名功績無數的君主,但同時也是世人認可的暴君。他生前為已享樂,不惜人力,每年動用數以萬計的刑徒(事實上絕大部分是無辜受害的民眾),頂烈日,冒嚴寒,長年勞作。總計***在關中修建了400多座離宮別館。關外和鹹陽200裏內各修建離宮別館400多座,宮殿270座。其中最著名還要屬規模宏大的阿房宮。據說阿房宮方圓***有300裏。
秦始皇為了讓自己死後壹樣能享有無與倫比的帝王生活。他剛繼位就開始在驪山為自己修建陵墓。這座陵墓,壹修就是幾十年,直至他過世。陵墓內除了藏有大量奇珍異寶,陵墓本身就酷似欀栮浴壹個微縮的宇宙世界。墓室頂部紋有天文圖像,用大明珠鑲嵌,象征日月星辰。並以各種昂貴的材料,仿造江河,山川等壹系列景觀。為防止墓穴被盜,墓室周圍布滿機關,壹旦觸動,將被暗箭射死。
為了長生不老,秦始皇先後幾次受徐福,盧生等人蒙蔽,為求長生不老仙藥而揮霍大量人力,財力。
此外,為加強對人民思想的控制,實行愚民政策,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他頒布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收藏醫學,占蔔以及種植的相關書籍,其余壹律上交消毀。凡是私藏或知情不報者,皆要受到誅連。除《秦史》之外,其余六國史書皆未免於難。除儒家壹派,余下的各家學說均付之壹炬。他還秘密審問四百多位曾暗中誹謗他的儒生,最後全部活埋。“焚書坑儒”是我國古代典集所遭受的史無前例的浩劫,對我國文化產生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綜上所述,秦始皇在其統壹六國的過程中,為建立大壹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封建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結束了長期諸侯混戰的局面,完成前無古人的統壹大業。也展示了自身的實力和形象,為後人在民族統壹抵禦外敵入侵等方面提供了壹定的示範和借鑒意義。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秦始皇作為第壹個封建國家的君主,也不可避免存在著諸多缺陷和遺憾。如大興土木興建阿房宮,“焚書坑儒”等,其破壞性和負面影響,史學已有定評,不必細說。後人應引以為鑒,這也是我們評論秦始皇功過是非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