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與中秋節
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節日。關於這壹節日的起源說法不壹,有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說、三代夏至說和惡月惡日驅避說等。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記得更多的是在這壹天賽龍舟、吃粽子。人們在端午節前包粽子,在端午節把粽子作為禮品相送,分享粽子,盡染端午歡暢,迎接歲序轉夏。魏晉之後,人們才把粽子與屈原聯系起來,使粽子成為壹種祭品,有了特殊的紀念意義。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之壹,又稱月夕、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拜月節、女兒節,唐朝時還被種為“端立月”,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時間在農歷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
在中秋之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故而從古至今,中國人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而回娘家的媳婦這天也必返大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
端午節、中秋節的禮物
粽子是最傳統的端午節禮品;腌制鹹蛋、皮蛋打成禮包是端午節常送傳統禮物;觀看龍舟表演賽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禮物;月餅中秋節最普通的互贈禮品,象征了中秋節的團圓;禮卷可在就近的超市或百貨大廈選購物品;乳制品、食用油、火腳、海苔、香菇等節日裏的送禮佳品;咖啡、調味禮盒、茶葉、酒類等物品適合在任何節日相送的禮品
中秋團圓花
菊花黃色或白色,似壹輪滿月,象征團圓
百合百事合意
八仙花圓滿團圓
桂花“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廣寒香壹點,吹得滿山開。”桂花在傳說中就是從月宮而來。
只要有月亮的地方,就少不了搖曳的花兒,中秋月圓,月宮的桂樹生生不息地流傳著花開的聲音。中秋節是團圓之日,人們壹般不外出訪客。但若出門在外,他鄉朋友相邀至其家中歡聚,不妨以團圓花相送,來表達謝意。
滿橙禮品商城·您身邊的送禮顧問!
2. 農歷的端午和中秋節分別是
壹、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壹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壹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裏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壹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壹為端壹,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幹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歷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二、中秋節
中秋節,時間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
“中秋”壹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壹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中秋節才成為了固定的節日。
《新唐書·卷十五 誌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壹。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壹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裏,壹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壹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壹樣。
3. 誰知道中秋節的文化常識
“中秋”壹詞,最早見於《周禮》。
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壹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壹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壹。
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誌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壹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墨客騷人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
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壹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壹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壹件大事。而三年壹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裏舉行。
勝景與 *** 結合在壹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漢族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壹。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壹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壹書;直至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則始於宋朝。
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端午、中秋的習俗
好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
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
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壹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
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壹,紀念屈原說。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
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壹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壹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壹)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
《呂氏春秋》中《仲夏記》壹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
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
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壹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壹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壹)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
至於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壹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壹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壹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壹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註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
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
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壹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
《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壹日,又以菇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壹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壹現,隨即銷聲匿跡。
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餡料。
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
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
壹般人都喜歡采用新鮮竹葉,因為乾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