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中國古代平民吃什麽

中國古代平民吃什麽

糧食以五谷為主:稻、黍shǔ、稷jì、麥、菽shū(豆的總稱)

黍,古代專指壹種子實叫黍子的壹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等。黍去皮以後,叫黃米,此種米有黏性,是五月初五端午節做粽子的原料之壹,此外黍磨成面粉以後還是做油糕的原料。

稷,自南北朝以來,稷到底是哪種農作物,壹直爭論不休。至今,稷到底是黍(北方黍子),還是粟(北方谷子),這個問題仍未解決。<本草綱目>提出另壹說,以為稷為黍類,不粘為黍,粘為稷。大體是以稷為黍類。總之,稷,到底為何物,經歷代考證,爭論不休。現今仍無定論。

明朝後期,地瓜、土豆、玉米等高產量、易種活的食品才傳入中國,到乾隆時期才推廣種植,所以以前的糧食主要是以上的五谷。

肉,古代沒有肉牛養殖場,宋、明時期都有明文規定對耕牛的保護,而大明律裏更是規定“私殺耕牛者,杖三十”,如果故意或是數量夠多,還有流放。這規定直到清朝中期,回民大量湧入帶來放牧的牛和吃牛肉的習俗才改善。北方草原遊牧民族以“食肉飲酪”著稱。肉,主要是羊肉。而酪,即乳酪,也是他們的發明創造。魏晉南北朝時期,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對中原人的飲食習慣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羊肉成了肉類第壹原料。

蔬菜,自上古時代便已成為人類的食物。《詩經》裏提到的132種植物,其中作為蔬菜的就有20余種,隨著時代變遷,其中部分品種已退出蔬菜領域,成為野生植物,如荇、苕、苞之類。

戰國及秦漢時期,我國人民食用的主要蔬菜有5種。葵,稱為“百菜之主”,現在有的地方稱冬寒葵或冬寒菜,植物分類學上稱冬葵,因口感及營養欠佳,唐以後種植漸少,明代已很少種它,並不再當蔬菜看待。藿,也是先秦時的主要蔬菜,它是大豆苗的嫩葉,如今極少拿來當菜吃了。韭、蔥、蒜(註:此處的蒜乃是卵蒜,現在常用的蒜據說是西洋傳入的)是現在常用來調味的蔬菜,在古代蔬菜中獨成壹屬。《漢書·召信臣傳》中記載太宮園在溫室生產蔥、韭的情況,並把這樣培育出來的韭菜叫“韭黃”。此外,還有蘿蔔、蔓青等根菜類,現時蘿蔔的許多優良品種在秦漢時便已培育出來。蔓青早在《呂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菜之美者”的盛譽,古時蔓青還可以頂糧食之用。

現在常見的蔬菜如茄子、黃瓜、菠菜、扁豆、刀豆等都是在魏晉至唐宋時期陸續從國外引進來的。 宋代以來,除了從國外引進外,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還自行培育出壹些極為重要的蔬菜品種,如菱白和白菜等,種植蔬菜的技術也有進步,蘇東坡有詩雲:“漸覺東風料峭寒,青篙黃韭試春盤。”可見,當時民間也可以在春天吃到新鮮的蔬菜了。

到元、明、清以來,又陸續有壹些品種加入我國菜譜中來:胡蘿蔔(原產北歐,元代由波斯傳入)、辣椒(明代傳入)、西紅柿(明代傳入),進入清代末期,我國現有傳統蔬菜品種基本上都出現了。

胡瓜(即黃瓜)、胡桃(核桃)、胡豆、胡椒、胡蔥、胡蒜(即大蒜)、胡蘿蔔……這些“胡姓”食物,“胡”字其實代表著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民族。還有“番”系列的,比如番茄、番薯(紅薯)、番椒(海椒、辣椒)、番石榴、番木瓜;還有“洋”系列的,洋蔥、洋姜、洋芋(土豆)、洋白菜(卷心菜)等等。農史學家認為:“胡”系列大多為兩漢兩晉時期由西北陸路引入;“番”系列大多為南宋至元明時期由“番舶”(外國船只)帶入;“洋”系列則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世間美食珍饈。

像黃瓜,原產印度,張騫引入;萵苣原產西亞,其種據說是隋政府用重金從國使者處求得,故民間傳為“千金菜”。還有菠菜、紫甘藍等等。

油,中原地區在較長時期內主要食用豬油、牛羊油、狗油等動物油,雖然中原地區早期農作物中不乏含油量較高的植物種子,如大豆,但對植物油脂的利用較晚,直到芝麻的引進才改變了這種狀況。宋代,才開始有食用植物油的紀錄,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水果,壹般也應該是以當地山上的果子為主,應該沒什麽人特別種植,不過像西瓜、葡萄

、無花果(唐前傳入,不過中原比較少見)、芒果、石榴、甘蔗、梨這些大都是漢唐時期傳入中國的,值得壹提的是香梨,就是中國梨與西洋梨最好的雜交品種。荔枝、龍眼、香蕉、棗是中國原產,哈密瓜是宋朝傳入,木瓜、草莓、菠蘿是明朝傳入。

LZ想知道更詳細壹些的,可以參考:/s/blog_587520800100zit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