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壹詞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東北曰幽州,其鎮山曰醫巫閭。”醫巫閭山位於今遼寧北寧與義縣交界處,主峰海拔866.6米。山之東麓有山神廟——“北鎮廟”。當地迄今流傳著關於醫巫閭山的眾多傳說。當時。 戰國時,燕國在今遼東半島壹帶設遼東郡(郡治襄平,今遼寧遼陽),秦漢魏晉因之。隋代遼東郡治移至通定鎮(今遼寧新民東北)。元代於至元四年(1267年)設遼東路,治所在黃龍府(今吉林農安)。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設“遼東都指揮使司”,治遼陽(今屬遼寧)。在很長壹個歷史時段,人們就用“遼東”來稱呼東北地區。因此,著名學者、作家、報人曹聚仁先生《萬裏行記》說:“古代的東北,乃遼河流域的東北。”
“關東”壹詞本指函谷關以東。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縣坡頭鄉王垛村,東自崤山,西至潼津,從西周以來便是溝通關東、關中的門戶,乃兵家必爭之地。“關東”與“山東”同義,這裏的“山”指崤(xiáo)山,“山東”指崤山以東。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將徐達建山海關城堡壹座,山海關扼東北與中原之咽喉,東北壹帶因此被稱為“關東”。山海關以內,俗稱“關裏”。遼東至明代仍屬山東府管轄,滿人入關,削去了遼東山東之領土。因此遼東被迫在清代與山東分割!!
明朝壹般用“遼東”壹詞指稱東北,遼東至明代仍屬山東府管轄,滿人入關,削去了遼東山東之領土。因此遼東被迫在清代與山東分割!
自康熙年間(1662—1722年)起,“關東”壹詞才逐漸被官方和民間廣泛使用。“東三省”是人們稱呼東北的另壹個名稱。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分設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此為“東三省”名稱之始。除“東北”、“關東”、“東三省”外,還有壹些俗稱。如膠東半島壹帶以渤海灣為界,稱東北為“海北”,稱山東為“海南”。另外,東北還有壹個使用頻率很高的代稱——“白山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