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礎設施改造。包括供水、排水、供電、弱電、道路、供氣、供熱、消防、安防、生活垃圾分類、移動通信、fttp、架空線等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
2.提高階級改造。改造建設環境及配套設施包括拆除違法建設,改造小區內及周邊綠化、亮化環境,改造或建設小區內及周邊適老設施、無障礙設施、停車庫、電動自行車及汽車充電設施、智能快遞箱、智能信報箱、文化休閑設施、體育健身設施、產權房等配套設施;
3.升級轉型。包括在社區內及周邊建設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衛生服務站等公共衛生設施;幼兒園等教育設施;周界防護等智能傳感設施。以及養老、托兒所、便民市場、便利店、郵政快遞站等社區特色服務設施。
法律依據:《關於全面推進城市舊住宅區改造的指導意見》第二條。
明確轉型的任務
(1)定義轉換對象的範圍。城市舊社區是指市或縣(城關鎮)建成較早、失去支撐、年久失修、市政配套不健全、社區服務設施不完善、居民改造意願強烈的居住社區(含單層住宅)。各地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界定本地區改造對象的範圍,重點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舊住宅區。
(2)合理確定改造的內容。城市舊居住區改造內容可分為三類:基礎類、完善類和提升類。
1.基礎類。為滿足居民的安全需求和基本生活需求,主要內容是市政配套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和住宅區屋頂、外墻、樓梯等公共部位的維修。其中,市政配套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包括供水、排水、供電、弱電、道路、供氣、供熱、消防、安防、生活垃圾分類、移動通信以及fttp、架空線等基礎設施改造升級。
2.完善課堂。為滿足居民方便和改善生活的需要,主要內容是環境和配套設施的改造建設、居住區建築節能改造、有條件的建築安裝電梯。其中,建設環境及配套設施改造包括拆除違章建築、改造小區及其周邊的綠化和亮化環境、改造或建設適老設施、無障礙設施、停車庫(場)、電動自行車和汽車充電設施、智能快遞箱、智能信報箱、文化休閑設施、體育健身設施、物業用房等配套設施。
3.晉級班。為豐富社區服務供給,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根據社區及周邊實際情況積極推進的內容,主要包括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建設和智能化改造,包括社區及周邊綜合社區服務設施、衛生服務站等公共衛生設施,幼兒園等教育設施的改造或建設, 周界防護等智能感知設施,養老、托幼、助餐、家政、便民市場、便利店、郵政快遞終端綜合服務站等社區特色服務設施。
各地可因地制宜確定改造內容、標準和支持政策清單。
(三)編制專項整治規劃和計劃。各地要進壹步摸清現有城鎮老舊小區底數,建立項目儲備。分清輕重緩急,切實評估財政承受能力,科學編制城市老舊小區改造規劃和年度改造計劃,不盲目舉債擺攤。建立激勵機制,優先對居民改造意願強、參與熱情高的居住區(包括移交政府安置的軍隊離退休幹部居住區)進行改造。養老、文化、教育、衛生、托幼、體育、郵政快遞、社會保障等相關方面涉及城市舊社區各類設施增建或改造計劃,以及電力、通信、供水、排水、供氣、供熱等專業經營單位的相關管線改造計劃,應積極有效地與城市舊社區改造規劃和計劃相銜接,同步推進實施。國有企事業單位、軍以下城市老舊小區納入地方改造計劃,按照屬地原則統壹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