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是壹門以研究美的本質和意義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壹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包括美的本質、審美意識與審美對象的關系等。這壹段中的源美學壹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原意是“對感官的感覺”。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先使用了這個詞。他的《美學A》壹書的出版標誌著美學作為壹門獨立學科的出現。直到19世紀,美學通常被定義為對“美”的研究(Sch?nheit的理論)。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理解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的認知感受的理論和哲學。壹個物體的審美價值不是簡單的定義為“美”和“醜”,而是要了解物體的類型和本質。本節歷史美學作為壹門獨立學科的發展始於18世紀的德國鮑姆加登,但它的出現是基於古希臘思想家對美的理論探討,是對以往美學理論的系統化和科學化。自古希臘以來的美學理論討論是建立在人們的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基礎上的,是對人們審美活動的哲學反思。所以,想要理解美學,就必須回到它的源頭,開始壹段美好的旅程。考古學和藝術史告訴我們,人類從離開動物開始,就開始了審美和審美創造。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佩戴著染有紅、黃、綠三色的石珠、動物牙齒和海蚌殼。不僅原始人的裝飾可以看出人類早期的審美活動,而且原始藝術也反映了人類早期的審美活動。根據文字記載和留下的圖案,推測原始藝術包括詩歌、舞蹈、音樂等。,但現在已經消失了。然而,洞穴壁畫和陶器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兩種原始藝術記錄。前者以各種動物為主,生動細致,色彩豐富。後者不僅造型美觀,圖案豐富,而且色彩對比鮮明。人總是有了壹定的生活,壹定的現象,才會開始思考和討論,並在思考和討論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學科。對人類早期審美現象的思考和探討始於古希臘。當時,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偉大的哲學家都參與了關於美的討論和辯論。但他們對美的看法和見解,往往摻雜著他們對真與善的理解,成為他們哲學、道德、神學、政治、文學思想的附庸。此外,當時還沒有美學專著。思想家的美學觀點混雜在政治、哲學、宗教、道德、藝術乃至歷史的傳記、書信和註釋中。人們並沒有從那些混雜交織的思想體系中為美學找到壹個獨立的、專門的研究對象。這種情況壹直持續到18世紀中葉。18世紀以後,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心理學、文藝學等現代學科進入逐步形成和發展時期。與美學密切相關的哲學自近代以來發生了認識論轉向,為美學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歷史條件。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鮑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學體系中第壹次把美學和邏輯學區分開來。在嚴格規定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是形成概念和推理的抽象思維的同時,也為美學規定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並撰寫了美學專著,初步形成了美學的基本框架,探討了美學的壹些基本問題。於是,美學誕生了,鮑姆花園成為美學之父。鮑姆加滕(a . g . 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國普魯士哈裏大學的哲學教授。他關於美學的主要觀點集中在兩個方面:第壹,他把美學定義為研究人的感性認識的學科。鮑姆加登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分為知識、情感和意義三個方面。研究知識或人的理性知識有邏輯,研究人的意誌有倫理,研究人的情感有“審美”,相當於人的感性知識。“審美”壹詞來源於希臘語,意為“感性”,後來翻譯成中文,就成了“審美”。1750年,鮑姆花園正式將《美學》稱為他研究人類感性認識的專著。他的書被認為是歷史上第壹部美學專著。第二,鮑姆加登認為“審美對象是感性認識的完善”。為什麽美學與感性認識有關?鮑姆加登的老師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對此有生動的解釋。他說:畫家和其他藝術家,雖然清楚地意識到什麽是好的,什麽是不好的,但往往找不到自己審美趣味的理由。如果有人問他們,他們會回復說,他們不滿意的作品缺少壹些我說不出來的東西。知道壹部作品美不美,而不知道為什麽美,在萊布尼茨和鮑姆加登眼中是壹種模糊混亂的感性認識。在鮑姆花園之後,美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德國古典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和西方現代美學。在德國古典美學階段,康德和黑格爾對美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形成了美學產生以來的第壹個學科,也是西方美學史上的第三個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而聞名。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提出並論證了壹系列美學基本問題,形成了壹個相對完整的美學理論體系。繼康德之後,黑格爾將德國古典美學推向頂峰,成為馬克思主義美學之前的德國古典美學和西方美學思潮的集大成者。馬克思雖然沒有撰寫專門的美學著作,但他在其他許多著作中論述了許多美學問題,特別是他將實驗的觀點引入美學研究,從而把對美的討論建立在主客體辯證統壹的基礎上,為美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19世紀中期以後,美學發展出現了許多流派,但總的來說,有壹個重要的傾向,就是逐漸脫離了“美是什麽”的純哲學討論,而側重於“我們的心理活動如何處於審美體驗中”的審美心理的描述,從而逐漸把美學變成壹門體驗描述科學。這是美學史上從“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歷史性轉變。20世紀的美學形成了壹股強烈的反傳統潮流。它壹方面反叛傳統形而上學,張揚經驗方法,另壹方面反叛理性主義,張揚人類的非理性,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科學主義美學和人文主義美學兩大思潮。現代西方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學思潮有:費希納的“實驗美學”,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杜威的“經驗美學”,克羅齊的“形象直覺理論”,布洛赫的“心理距離理論”,李佩斯的“移情理論”,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論,以及後來的分析美學、現象學美學、存在主義美學等等。
請收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