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不久前終於有了答案。位於印度焦特布爾的印度理工學院是壹所知名的理工大學。他們的研究人員對印度食譜進行了調查,結果非常出乎意料。研究人員共收集了2500本印度食譜,然後通過計算機分析了這些食譜中194種食材的共性,試圖建立壹個能夠顯示與各種印度地方菜肴相關的風味化合物的網絡。
風味化合物是研究的重點。它是由幾種成分通過不同的烹飪方法形成的物質。就是這個家夥主導了壹道菜的主要味道,所以是這次調查的重點。經過調查,研究人員發現,在美國和西歐,人們通常會將兩種風味化合物結合起來形成壹種新的食譜,但在亞洲,情況完全相反。兩種不同的風味化合物很少出現在壹個食譜中,因此亞洲國家的烹飪風格很強,其中印度是“重災區”。
印度的各種配菜幾乎不會有替代,更重要的是永遠不會有兩種菜的組合,所以我們經常吃的印度菜口味比較單壹,很少或者沒有復合味,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印度菜的口味會有很大的不同。此外,印度料理中不變的食材,不變的烹飪方法,各種重口味的香料,讓每壹道菜都是重口味。
這不是壹個好的趨勢。研究人員稱,這樣“謹慎”的烹飪方法會讓廚師變得沒有創造力,也不利於壹道菜在其他國家的推廣,所以他們認為這種烹飪方法是壹種消極否定的方法,應該加以改進。在西方,許多廚師擅長挑戰這些“負面配方”,通過不同風味化合物的組合,獲得壹種全新的風味化合物。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調查或許可以促進印度壹些新菜式的出現,對印度食譜進行系統整理,從中找到更健康、合理、具有傳播性的食譜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