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稱“五日”為“等”,“三等”為節氣,所以壹個節氣也叫“三等”。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當時的氣候特點和壹些特殊現象,給每個節氣命名為“三期”,用來簡潔明了地表達當時天氣的特點。
天氣持續五天,壹年365天(平均壹年)73天。為了對應二十四節氣,規定三天為壹天(氣),壹年為72天。每種氣候對應壹種物候現象,叫做“等待”。72天氣的“天氣”應該包括非生物和生物兩類。前者包括“水開始幹涸”、“東風解凍”、“彩虹開始出現”、“地面開始結冰”。後者包括動物和植物,如“鴻雁來了”、“老虎開始作愛”、“萍開始活了”、“苦菜秀”、“桃花開始開了”。
在長夏的第壹次等待,它響了。現在是初夏。青蛙和其他青蛙開始在田野和池畔唱歌尋找食物。螃蟹和蟋蟀適合溫暖潮濕的環境。隨著蟋蟀的鳴叫,夏天的味道濃了。
長夏第二次,蚯蚓出來了。由於此時地下溫度持續上升,蚯蚓從地下爬到地面呼吸新鮮空氣。蚯蚓是不折不扣的東西,生活在潮濕陰暗的土壤裏。太陽正盛的時候,蚯蚓不耐煩了,出來湊熱鬧。
長夏第三,王瓜生。黃瓜是我國北方特有的藥用攀援植物。它在漫長的夏季生長迅速,在六月和七月結紅色果實。長夏是第三個等待王瓜生的地方,也就是說,此時的王瓜(紅薯)已經長大成熟,人們可以采摘下來互相贈送。
長夏把人類習俗稱為每當夏之時建立時測量體重變化趨勢的活動,這在舊時代流行於東南各省。在漫長的夏季,年長的人將大秤掛在醫院前的橫梁或樹叉上,男女老少輪流稱體重,與去年相比體重。這種習俗歷史悠久。據清同治元年編纂的《咬蘇州誌》記載,“設夏日...通過用大秤給人稱重來記錄它的重量。”據清代顧鐵青《食清錄》記載,長夏之所以稱人,是因為在夏季,“家以大秤稱人,又謂立秋日,以驗夏肥瘠。”這壹習俗對於維護健康和及時診治身體疾病具有積極意義。這種習俗在壹些地區仍然很普遍。
夏季炎熱,五月俗稱“邪月”,這是禁忌。古書上有“五月生的孩子不好帶”的說法。戰國時期的孟嘗君、東晉大將王鎮惡、宋徽宗的趙霽,都因為出生在五月初五,有過被異姓家庭撫養的經歷,可見禁忌之深。初夏,疫情容易傳播;老弱兒童還有不能適應炎熱夏季的疾病,俗稱“苦夏”,中醫稱之為“夏痢”。長夏稱人的習俗與此有關。
夏季掛秤稱人並記下體重的習俗主要流行於江南的江蘇、上海、浙江、湖南、江西等地。長夏說,人們對此很關註:
第壹,尺度不能向內移動,只能向外移動,也就是說只能加重,不能減輕。
第二,如果重量是九,必須再加壹斤,因為九是最後壹個數字,不吉利。
在浙江湖州。給孩子稱重時,壹定要在孩子口袋裏放壹塊石頭,壹是增加重量,二是取長壽之意。
勻稱者的道德觀因地而異。在上海和浙江富陽,人們認為稱人可以解除莊下之苦。在江蘇蘇州,人們相信可以保平安壹年。在浙江臨海,據說能讓人不生病。在江西吉安,人們認為給人稱重可以防止體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