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吐司是最受到人們喜愛的早餐之壹,不光是因為“法國”兩個字所帶給人浪漫的遐想,還有它熱騰騰的蛋香和奶香所洋溢的幸福滋味,在早餐時享用法國吐司,就是愉快壹天的開始。
法國吐司的普遍做法是用壹般的吐司面包,或法國面包,切片之後,裹上牛奶和蛋汁,炸成金黃色,然後再灑上糖粉,或淋上糖漿,甚至塗上果醬。當然,也有人做成鹹口味。
法語中有壹個古語稱為“tosteesdoress”,意為金黃色的吐司,後來這個詞演變為“painperdu”,意為過期面包,這個名字隨後被應用到法裔美國人的高檔菜譜中。
這種面包最早的做法,是羅馬廚師阿皮修斯在公元1世紀發明的。在《烹飪的藝術》壹書中,阿皮修斯不經意地提到它,說它是“不同口味的美食”,具體做法是:“把白面包切片,去除外皮,用牛奶浸泡,油煎後再澆上蜂蜜。”
早期法語文獻中,這種做法做出的面包被稱為“羅馬面包”。也就是說,文獻中把它作為了壹種意大利式吐司。
1660年羅伯特?梅寫的《廚藝技巧》壹書,是最早提到“法國吐司”的英語文獻。同壹年,傑維斯?馬卡姆的暢銷書《英國主婦》中,提到了壹種非常辛辣的“過期面包”(painperdu),因此,至少那時,在英國人眼裏就認為法國吐司就是法國人發明的。
有時,法國吐司也被指代為“貧窮的溫莎騎士”。這壹詞語在德語、丹麥語、瑞典語和芬蘭語中都是意指貧窮的騎士。
這樣比喻的其中壹個理由是,因為當時香料和堅果需要進口,價格昂貴,所以中世紀宴會中最奢靡的部分就是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