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音樂律動和手指遊戲等方式組織幼兒盥洗,減少等待現象 。
每餐前的盥洗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以往總是老師維護好幼兒的秩序,以組為單位進行盥洗,壹位老師在教室看護好教室裏的幼兒,另壹位老師要註意幼兒上廁所的安全和幼兒洗手的情況。
從第壹個孩子洗完手到最後壹個孩子洗完手中間有壹段時間差,從洗完手到端到碗吃飯又有壹段時間差,是幼兒消極等待比較多的環節,如老師組織不當,先前孩子洗幹凈的手又要再次汙染。
為了減少多數幼兒的無謂等待,老師可以積極開動腦筋,形成每個班自己獨特的組織方式,如有的班以不同的動物為名對幼兒進行角色分組,經過多次的觀察,總結出每次進盥洗間幼兒合適的人數和所需時間,然後對音樂的長短進行調整,錄制磁帶播放,以對應的動 物音樂對幼兒進行有序調動,中間有目的穿插需要復習鞏固的律動。
當兩組幼兒進行盥洗活動時,其余的幼兒正在專心地做律動。盥洗回來的幼兒隨時跟進,既照顧到了幼兒間盥洗時間長短的差異,又照顧到全體幼兒,沒有了無謂等待時間,孩子洗幹凈的手也不會再次汙染。中間穿插的音樂律動會定時更換,有的班以手指遊戲為穿插,以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孩子學習的開心,老師組織輕松。環節過渡不再是壹個難題。
2. 創設寬松的就餐環境,開展餐前食譜播報活動,促進幼兒食欲。
幫助幼兒調節情緒,讓幼兒在良好和愉悅的情緒下進餐是餐前活動的主要目的。
主要的方法是開展餐前播報活動,大班幼兒有了壹定的獨立性,為了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每天由值日生提前壹天在家中和家長壹起收集當天食譜的相關營養知識,在每餐前當小小信息播報員,向全體同伴播報當餐的食譜及其營養價值。
中小班孩子自主性不夠,對於飲食的營養價值認識不清。老師就事先了解當天的菜譜,利用網絡搜索菜肴營養價值的圖文,在餐前給孩子看。色彩艷麗的圖片,加上教師生動的描述,不僅讓幼兒了解每種菜對自己的身體生長的好處,還營造了孩子想吃、樂吃、愛吃的心理氛圍,當保育員把飯端到班上時,用飯菜的香味再次調動孩子們的食欲。
就餐時的細節組織
1. 把握好幼兒就餐時間,掌握正確的就餐方法 。
專家指出,就餐時間過少或過多,都會影響到孩子營養素的合理攝取,由於鐵攝入不足,從而導致缺鐵性貧血患病率增高。兒保專家主張,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幼兒每次就餐所用時間在30~40分鐘為宜。
因此,班級教師和保育員針對吃飯過快的幼兒,及時提醒其細嚼慢咽,對幼兒進餐環節中出現的邊吃邊玩、東張西望,把飯含在嘴巴裏不肯吞下去,吃飯耗時過慢的幼兒,找出具體原因具體分析,老師嘗試用進步星,或午餐中多出來的水果、點心獎勵有進步的孩子,或用餐後活動如玩具分享、自主遊戲等來吸引他們盡量吃快。
讓幼兒逐步自覺調整用餐時間。小班幼兒是用勺子進餐,中大班是用筷子進餐,在小班主要是教給幼兒進餐各環節的方法和要求,如先在椅子上坐端正,壹手扶碗壹手拿調羹,飯往嘴巴餵時,下面要用碗接住掉下來的飯粒等等。到了中大班就是學習怎樣使用筷子正確進餐。
2. 規範幼兒端飯線路,確保進餐中的安全。
在進餐過程中總有個令老師頭疼的問題,那就是不安全因素,盡管幼兒也是很有序的按順序進行,免不了還是有因端飯引起潑灑或碰撞,老師也是天天強調註意安全,但還是不盡人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竅門就是,如果所有的幼兒能都圍繞在固定的線路上(如逆時針從後到前)進行活動,那麽就不會出現交叉現象,就能避免人為的碰撞。老師可以對幼兒分組端飯的線路進行統壹規範,每組由組長帶隊,按固定的順序進行,無論幼兒誰當組長,位置怎麽調整都不影響線路,讓每個孩子都能很快明白坐在哪個位置該怎麽走,剛開始幾天需要老師不斷的強調提醒,慢慢就好了。這不是對幼兒的限制,而是壹個培養規則意識的極好環節。
3. 關註幼兒的進餐心理健康。
現代'健康'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健壯、發育正常、無缺陷,還包括心理健康,它涉及認識、情緒、情感、個性等多方面。
在幼兒園中要保證幼兒的健康發展,老師不僅對幼兒身體發育加以照顧,還要對幼兒心理加以保護。因此進食問題已不能僅從身體健康考慮,必須從心理健康的角度重新認識。在幼兒園進食中,常常聽到這樣善意的提醒:'好好吃,別說話''不要把米粒撒在桌上'……原本愉快的進食頓時嚴肅起來。
因為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普遍認為吃飯不說話是壹種美德,有利於健康。所以幼兒必須遵守這種傳統的美德,時刻提醒自己按要求吃飯,從生理特點來看,當人的情緒低落時,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沒有食欲。
老師對吃的慢的幼兒的催促,以及對規則不時的提醒,使幼兒的神經處於緊張狀態,影響了食欲,引起幼兒情緒的反感、緊張,造成厭食、畏食。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齊克森·默海的研究證實了這壹點,並認為在飲食中交談,會使人們心情愉快、思維活躍、富於創造性聯想。
老師們通過觀察,會發現小班的孩子說話不多,而中、大班的孩子往往在吃飯時悄悄說話。給幼兒適度的自由說話的權利,體現了對幼兒的尊重,也體現了教育的開放性。那麽,老師是否因此對幼兒的吃飯放松不管呢?給幼兒壹個寬松的就餐環境不等於放任自流,老師必須明白何時何事需要維持紀律。
在進餐活動中,幼兒願意相互交流或自言自語,沒有影響其他小朋友或破壞進食活動,個性行為就不應受到紀律的束縛。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些小孩喜歡幹擾別的幼兒吃飯,這時老師就需要維持紀律,讓幼兒了解紀律的重要性,才能自覺遵守,並逐步學會自控,使幼兒身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