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為什麽張健連續考了六次,最後拿了頭獎,卻又辭職了?

為什麽張健連續考了六次,最後拿了頭獎,卻又辭職了?

在中國歷史上,自古以來都是中考狀元,為官享富貴。做實業不如做實業。士農工商排在最後兩位,還不如農民。但是,中國歷史上有壹個狀元,他辭了職,回去從事實業,也就是商業。他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也是唯壹壹個。他是誰?

這個人就是清末狀元張謇。

(張劍)

張健是南通人,兄弟五人,排行老四。他家世代務農。到了父親那壹代,張彭年除了種地,還開了糖廠,讓家裏漸漸富裕起來。

張彭年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希望通過讀書改變家庭的命運,於是在張健四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聰明的張謇從小勤奮讀書,五歲就能倒背如流,張彭年對他寄予厚望。

但清朝規定,三代祖上沒有壹個人考上功名的,就不能參考,因為這是“冷貸”。為了給張謇壹個考試的機會,張彭年經過多方打聽,與如臯縣有名的張家交上了朋友,花了不少錢,對方才同意讓張謇冒充自己的兒子參加考試。

次年16歲的張謇中了秀才,但張家不仁,總以冒名頂替要挾張彭年。張彭年太愛兒子了,只好拿錢送他走。張家見錢好拿,就沒完沒了地纏著張彭年。張健知道後堅決不同意,最終對簿公堂。官方作出了公正的判決,解決了張謇考試的問題,但張彭年長期被張家勒索,家裏甚至陷入困境。

不僅如此,張健也倒黴了。之後他每兩年去江寧參加鄉試,連續考了五次,卻屢考不中。直到33歲那年,他才考上了。

好在張健人緣很好。此外,他對外交事務的強烈政治主張引起了清政府高層的註意,這與鷹派人物翁不謀而合。翁同龢很賞識他,所以盡力支持他,名氣也漸漸大了起來。當時洋務派的張之洞、曾國藩也有意聘他為幕僚。但他懷著壹個守舊派知識分子的遠大理想,拒絕了這些仕途成功的機會,繼續走在狀元的道路上。

(張謇雕像)

1889年,張謇進京考試。當時的考官是翁童的同事潘祖蔭。潘祖蔭以為以張健的實力,考試絕對沒問題。然而,結果是孫山。

三年後,張健又去了北京考試。這壹次,考官是翁童。鑒於他上次考試的失誤,翁童讓張謇來找他,想給他出題。誰知張謇傻乎乎地帶了壹把劉同學,翁同龢見了外人,只好說了壹句:“當今時代要協調。”

考試結束後,翁童迅速看了壹下考生的卷子。其中壹個真的有“統籌”四個字。翁童以為壹定是張謇,就把這篇論文排在了第壹位。結果,誰知道這張紙是劉同學的呢?原來張謇根本沒註意翁童的話。

說起來,翁同龢和潘祖蔭是真的對張健有意思。類似這樣的情況,五次考試發生了四次,加上他的第壹次考試,在考場上待了十五年。

對於壹個候選人來說,連續五次在孫山失敗無疑是絕望的深淵。於是,張健做好了認命的準備,決定不再參加考試。

1894年,為慶祝慈禧太後60大壽,光緒皇帝又增加了壹次科恩考試,前60名考生為龔氏。生病的張彭年堅持讓張健再考壹次。張謇是個孝子。為了完成父親的夢想,他收拾行李,再次去北京參加考試。

這次翁童直接拿了張健的試卷,通過其他考官的思想工作,讓張健拿到了第壹名。張鵬年,張健的父親,在得知他的兒子獲得了第壹名後,笑著離開了人世。

可是翁同龢那麽努力想讓張謇當上狀元。誰知張謇入朝沒幾年就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認為做官不能救國,於是毫不猶豫地辭掉辛苦得來的官職,回家做生意。

(張健創辦的上海海洋大學)

此後,張謇致力於發展實業,開辦學校。直到1926去世,他壹生創辦了2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和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