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吃了不會說話的虧?
又有多少人因說錯了話,而丟了崗位、失了職位,錯過了很多機會?
小時候,聽話的孩子討喜,會說話又聽話的孩子更討喜。
長大後就更不用說了,只要妳壹開口,別人就會知道妳到底有幾斤幾兩。
說話是門藝術,也是門高深的學問,體現的不僅僅是妳的情商,更是妳的涵養與內在。
有人可能把會說話、說好話與馬屁、奉承等同,但事實上這是兩碼事。
妳說妳會,但就是不願說,那最起碼想好了再說。
01
記得上大學那會,我有壹舍友,喜歡壹個女孩好久了,壹直不敢表白。
問他為什麽?他說,壹見她就緊張,說不出話。
我們心想這算啥?就慫恿他請女孩吃飯,並壹再聲明我們會陪他壹起去,美其名曰給他壯壯膽,幫他捧個場。
在我們的慫恿下,我那舍友終於鼓足勇氣,給女孩發了信息,那女孩也同意了,如此甚好,我們有飯吃了。
終於選到了壹家看起來還算不錯的飯店,落座後,我那舍友趕緊把菜譜給女孩,並結巴了壹下說:“隨……隨便點!”
女孩皺了皺眉頭,稍微客氣了下,就開始點菜了。
女孩隨手點了幾個還算精致的小菜,價格也不貴,就把菜譜放下,我們也隨手點了幾個,便叫服務生上菜。
等待上菜的過程中,我那舍友也不知道發什麽神經,可能是怕冷場,沒話找話,說了句,“妳真能點!”
我們壹聽壞了,果然,那女孩起身就走,摔了句“誰稀罕和妳們吃飯!”。搞得我們很尷尬。
後來,我那舍友告訴我們,他本來是想說,“妳真會點!”可壹緊張,就說錯了。
當然,就我們現在看來,那個時候這樣說也是不行的。但總比“妳真能點”要好很多。
“天堂”與“地獄”就這壹字之差。
說出的話如潑出的水,再怎麽解釋都沒用。
如果稍微給自己點時間,把想說的話在腦子裏過壹遍,說不定這段姻緣當時就能成。
02
工作的時候,有壹同事,跟領導說話,習慣了用“您”“親自”“指導”這些個詞,以示尊重。
有天開會開得比較晚,從來不在食堂吃飯的領導,也跟著我們壹起去食堂吃飯了。
我那同事趕緊上前伺候著,習慣性地來了句,“領導,您親自吃飯?”
領導哼了聲,“妳吃飯不用自己吃嗎?”惹得我們直笑,留下我那同事壹臉尷尬。
就算我們要拍別人馬屁,想要表現自己,也要想想好再說,不然就是禍從口出。
壹般遇到誰家有親人生病住院了或是壹不小心掛掉了,我們除了“好好養病”“節哀順變”,買點東西去看看,說些安慰的話,也不知道說些什麽。
往往這種時候,人最為敏感。那麽最好的就是少說話,多行動,看看人家有需要什麽的就幫幫忙。
曾看到壹位網友發的帖子,說他父親的壹位戰友因得癌癥住院了,他父親因為實在抽不開身,就安排他去看望。
前面都還好好的,就是在走的時候,那位網友說了句,“等那啥了,我再和父親壹起來。”
本來“那啥”是他的口頭語,他想表達的意思是,等他父親有空了再壹起來。
結果就讓人理解成是“等掛了再來”。
妳說是不是很懊惱?
說話分場合、分時候,不是什麽話都能隨便說,別讓言語習慣控制了妳的嘴巴。
03
大學時,我們有個女老師什麽都好,唯獨那壹口牙,長得不是很整齊。
這個老師跟我們很聊得來,也經常開我們玩笑,當然我們也少不了開他玩笑。
記得有次壹起吃飯,不知誰說了個什麽事,我們笑得前俯後仰,唯獨老師笑得十分靦腆。
我們中的壹人就對老師說:“美女老師,笑壹個,怕什麽?不就是牙齒參差不齊嘛!”
另外壹人趕忙說:“那不叫‘參差不齊’,應該叫‘錯落有致’!”
差不多的意思,換個詞,效果就不壹樣。
電影《夏洛特煩惱》裏,袁華先後兩次為夏洛的行頭作詩,前壹個是“雞毛裝,裝雞毛”,後壹個是“雄雞裝,蓋鳳凰”。
撇開夏洛境遇變化,同樣的行頭、同樣的意思,換種說法,感覺就不壹樣了。
想好了再說,不是婆婆媽媽、支支吾吾。
想好了再說,於己是負責,於人是尊重。
說話前想想,沒有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