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不到,是因為雞太普通了,普通到讓人忽視了它對人類的重要性。雞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鳥類,有200多億只,排名第二的好像是壹種類似麻雀那樣的鳥,有20億只,低壹個數量級。地球上只有壹個國家和壹個大陸沒有雞,梵蒂岡和南極洲。梵蒂岡教皇的菜譜上經常有雞肉,但梵蒂岡太小了,實在沒地方養雞。而南極洲是為了嚴格控制禽類疾病傳染企鵝。
雞和雞蛋已經成為人類食物安全的重要環節,禽流感期間,由於雞肉和雞蛋價格上漲,在世界多個國家引發了遊行示威。貓和狗可能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親密,但如果貓、狗、雞同時在地球上消失,那麽引發更嚴重後果的將會是雞的消失。
雞是人類蛋白質的完美來源,養殖業有個術語叫料肉比,就是吃下去的飼料和長出來的肉的比例,當然不同品種、不同飼料會有不同的結果,下面是大致的數據。牛的料肉比達6:1,這就是牛肉貴的原因,也是牛肉消費量增大對環境影響更大的原因所在。豬和羊料肉比大約是3:1,而雞則不到2:1,所以雞肉是最便宜的肉類。要是再考慮到雞源源不斷產蛋的能力,它對人類蛋白質的貢獻簡直太大了。
雞對於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繁衍生息也大有功勞。雞被馴化前的野生品種叫紅原雞,生活在東南亞,現在還有,很漂亮,但專家說幾乎沒有純種的野生紅原雞了,因為紅原雞和人類住得近,基因庫已被家雞侵入了。
紅原雞被馴化後,就開始向世界各地擴散。在貿易與戰爭中,家雞先是來到波斯(今天的伊朗伊拉克這壹帶),後來在埃及與波斯的戰爭中又來到埃及,接著就傳向非洲大陸,並經由地中海傳向歐洲。向亞歐大陸及非洲的擴散是容易理解的,都是在大陸上嘛,而向大洋洲、南北美洲的傳播,更加凸顯出了雞對人類繁衍的重要作用。
大家可以看世界地圖,家雞先是從東南亞來到印度尼西亞群島,這壹步比較容易,接著過了很長時間,才向南來到澳大利亞,向西逐步傳到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和波利尼西亞群島,由波利尼西亞群島向北傳到夏威夷,向東來到南美洲。這麽多群島是要壹點點發現的,考古證據發現,陪著人類不斷發現新居住地的夥伴正是雞。雞確實是海上探險的好夥伴,在大陸上,人們可以趕著牛、羊、豬前往遠方,可是我們在太平洋上的祖先,只能劃著獨木舟探索遠方,雞又輕占地又小,還有生蛋這個重要技能,繁殖也容易,真是幫助人類迅速定居下來的好寶貝。
雞在人類文明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在馴化之初,雞的用途並不止是提供蛋白質,它還是宗教聖物、圖騰、祭祀用品、占蔔工具。公雞在黎明前打鳴的習慣,對古人來說很容易和太陽崇拜聯系在壹起,雞壹叫太陽就出來了嘛。尤其像波斯曾經崇拜提供光明,古埃及壹度以太陽神為主神,日本也有日照大神,所以雞在當時很多國家地區有著神聖地位也就不奇怪了。學者甚至認為始於波斯的帶有高低不平尖頂的王冠就是模仿雞冠,腦補壹下,還真是那麽回事呢。
世界各地都發現有鬥雞的習俗,像菲律賓、印尼這些地方至今還非常興盛,學者認為這也是傳統宗教留下的痕跡。公雞確實給人威風凜凜的感覺,很多民族把公雞作為男性氣概的象征,像法國男人就驕傲的自比為高盧雄雞。
這種文化現象是有生物學依據的,據研究,雞的基因竟然和霸王龍是非常相似的,說明雞就是當年統治地球的恐龍的後代,怪不得大公雞看上去那麽神氣,壹副目中無人的樣子。而且公雞給人性功能很強的印象。據說美國總統柯立芝和他的夫人曾經先後參觀過同壹家養雞場,夫人在參觀時留意到有壹只公雞不停的交配,養雞場的人告訴她,雄雞每天都會交配十幾次,夫人冷靜的吩咐:等總統先生過來參觀時,請務必告訴他這件事。後來柯立芝也來了,聽到這個情況,就問:那只公雞是否每次都是和同壹只母雞交配?答案是否定的,於是總統對傳話的人說:請把這件事也告訴夫人。
正因為如此,很多語言中,男性的性器官都和雞有關聯,具體表述就不用我說啦。但令人尷尬的是,公雞其實是沒有陰莖的,它和母雞壹樣,都只有泄殖腔。不知法國男人知道後會做何感想。生物學家通過觀察,發現公雞的胚胎在發育的前十天都是有陰莖的,但在第十天出現了壹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與公雞那壹身漂亮的羽毛有關,但副作用是導致陰莖從第十天開始就沒了!真的是“欲練神功,必先自宮”啊!
在今天,雞比歷史上任何時候對人類都更重要,但反諷的是,今天我們卻對雞越來越陌生。我小時候,即便在城市,也經常能看到雞,而今天,帶孩子到鄉下看到雞,趕緊得指著說:看到沒,這就是雞哈!
小時候,只能買到活雞,想吃雞得自家殺。殺雞時壹般在衛生間,父親拎著雞翅,我負責抓住雞腿,父親會揪掉雞脖子上的毛,迅速割破雞的氣管和頸動脈。但在這個過程中,雞會用很大的力氣蹬腿,我若是心裏害怕手壹軟,那就麻煩了,我和父親趕緊把雞壹扔撤出衛生間,等到裏頭安靜了進去看時,滿地雞毛,到處血跡……
最終,雞還是變成了壹桌佳肴,雞血和韭菜或者蒜苗炒,雞雜炒尖椒,雞肉紅燒,是回憶中的美味。但經過那壹番搏鬥,吃雞的時候心情還是復雜的。倒不是說同情、內疚什麽的,吃的還是很香,但確實會有壹種對食物的敬畏。畢竟,這桌美食在壹小時前還是握在我手中活生生的生靈。
今天的孩子不會有這樣的感受,因為買回家的雞都是洗剝幹凈的,甚至是分割好的雞胸、雞腿,孩子們連活雞是啥樣都可能是模糊的。我們享受著雞給予的蛋白質,卻不知道端上餐桌前,它們經歷了什麽。
雞可能是現今最悲催的生物之壹,人類為了得到足夠的雞肉,真是無所不用其極。當年被視為神靈的雄雞,今天已淪為廢物,雞雛孵化後,雄雞雛被挑選出來,直接被粉碎做成了飼料。幸存的雌雞雛命運也不見得多好,作為肉雞,它們將在四五十天之後成熟並被宰殺。在這段時間裏,它們只見過兩次陽光,壹次是從育雛場到養殖場,壹次是從養殖場到屠宰場,在此期間,它們在強光照射下根本不曾睡眠過,不停的吃食、長肉。脆弱的骨骼無法支撐迅速增長的體重,很多肉雞都無法站立。
雞征服了世界,卻把自己關進了牢籠。作為壹個物種,這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