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樓上租房練唱、爭對象、和老太太吵架的小品裏,有壹段關於“點癤子要壹萬多……癤子上有臉”的所謂語言搞笑包袱臺詞,從盡可能多的制造笑料不容易的角度來說,我由衷地尊重創作者和表演者;我更願意給壹個演員壹種尊重,用壹種“缺陷”來娛樂觀眾,這種“缺陷”不是他自己的缺陷,也不是他對別人的親近(除了那些超越“極限”,罵對別人親近的人)。但是,從創作和表演都要換位思考的角度來看,這句讓人每讀壹遍心裏就有壹把“刀”的臺詞,確實有著超語言的底線,違背了大量老藝術家壹直堅持的不拿別人身體缺陷開玩笑的藝術原則。這是我十幾天前看到央視綜藝頻道播出的小品,發現臺詞還存在的時候真誠指出的。
還有,記不清楚了。好像在著名演員的作品裏,有壹句臺詞是兒子叫牛頓,在《占座》裏,有壹句臺詞是兒子叫艾迪生(或者哪怕只是諧音)。也許在西方的名字中,確實有很多人有這樣的重名;在熟悉外語的人眼裏,可能沒有陌生感。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大多數普通人的印象中,他們只熟悉或最熟悉這位著名的經典力學創始人和著名的世界發明大王。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不分民族,也是中國人心理認識中的文化基因。但是,即使完全沒有打擦邊球、蹭“圈”點的意圖,在大多數普通人的慣常慣性印象中,可以說難免讓人不會覺得自己沒有完全避免某些帶有娛樂性、褻瀆著名知識分子的嫌疑。如果有相當壹部分外國人有這種感覺,這種懷疑的弊端就更明顯了。這個應該不算挑剔吧?妳怎麽想呢?
基於暫時的記憶,我只舉這兩個例子來表達我的看法。謝謝妳
我壹直認為,為了壹時的娛樂大多數人而忽略了小部分有相關情況的人(雖然我不是)的內心感受是不道德的,至少藝術風格不夠嚴謹。更何況,如果妳問那些笑的人:如果他(她)的親人或孩子身邊有相關缺陷,他(她)還該笑還是該笑?恐怕只是壹般的容易忽略別人的“病”吧!總之是壹種不夠堅持底線原則的缺陷行為。
前壹段討論反三俗的問題很多,我看到確實有很多言論說只要逗樂大眾就好;也有人說,不管高雅音樂和流行音樂,只關心“音樂”的是素質差的觀眾。我真的不認同前者。如果有人看到壹個不該出現在劇場裏的黃色笑話,當時沒有理會,但突然想到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在另壹個地方或媒體上看到同樣的笑話會受到影響,他們的笑聲會放松嗎?至於觀眾素質,總是參差不齊。關鍵是,公眾人物壹旦在公共場合表演,自然被賦予了引導大眾思想、引領時代風尚的責任和影響力。永遠不要說認真就是認真,活潑就是活潑。人的精神世界的結構是壹個整體,恐怕很多人分不清楚,或者說很難分清楚。這段話只是個人對反三俗問題的壹點看法,已經偏離了題目——加上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