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與運河在鎮江交匯,大江群峰,地勢險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鎮江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地。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也塑造和衍生了豐富的民俗文化。
俗話說壹方水土養壹方人,鎮江有著獨特的地域民俗文化,影響了壹代又壹代鎮江人,鎮江人也繼承和發揚了這種文化。這壹面的歷史,讓鎮江民俗大放異彩。
民俗與民間傳說每年正月初壹,鎮江人都有“稱河”的習俗。《順治鎮江誌》風俗篇中介紹:“京口河沙田戶每年領壹瓶稱水。水重則河大,水輕則河小。年齡還不錯。”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部分展現了這壹習俗。
正月初五,有“騎驢登金山”的習俗,俗稱“拾金”,寓意幸福富貴。正月十三點燈,十八熄燈的元宵節,也引起了很多民俗研究者的關註。時至今日,鎮江仍保留著這壹習俗。
在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也有看龍舟比賽的習慣。明代張岱曾將鎮江的龍舟賽與南京、杭州、無錫等地的龍舟賽作比較說:“西湖賽看參賽之人勝,無錫、蘇州亦如此。秦淮有輕舟、龍舟,雖不能與瓜州相比,但也不能與金山寺相比。”可見金山人種早有名氣。
端午節,鎮江人吃棕籽要吃“十二紅”,小孩子要穿虎皮衣服,掛虎皮肚兜,是“長命縷縷”等辟邪的東西。這些習俗都與起源於鎮江的白蛇傳說有關。
在黃明,我們去了翠山。每年清明節前,都有成千上萬的人登上翠山遠眺。
鎮江古民居建築眾多,保存完好的多集中在大西路和京畿嶺,尤其是“金陵金都山樓”,行人壹夜之間可以自憂。潮落月斜,二三火瓜州。“舉世聞名的西津渡最為珍貴,這裏匯聚了六朝至唐宋、元代至明清的古西津渡遺跡、石塔、觀音洞、救生社等。街道兩旁,依稀可見清末熙熙攘攘的店鋪。五十三坡旁邊的臨街店鋪多為磚木結構,飛檐雕窗,下層店鋪上層有人居住。這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古建築都在這裏。
文學典故民間故事是普通民眾創造的口頭文學財富。它們以人們的生活為背景,深刻地反映和表達了人們的願望和美好的祝願。鎮江的山山水水、亭臺樓閣、閣樓平臺、池泉峰塔,壹草壹木都在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鎮江的許多歷史名人都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美麗動人的文化傳說:富水金山的民間傳說,南朝武帝的傳說,三國時期劉備在闔閭寺成親的故事,宋代辛棄疾“何處看中華,何處看北孤山美樓”的豪邁吟誦,金山寺韓世忠、梁紅玉的歷史傳記,嶽飛和。
鎮江名人眾多,文化底蘊深厚。北宋時期,沈括在孟茜公園巷寫出了科學巨著《孟茜談》,南朝文學家劉渺編著了《文心雕龍》,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美國作家賽珍珠在鎮江鄧雲完成了她的“大地”三部曲。昭明太子昭明文選也是在鎮江南山完成的。
四大名著《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故事。也把鎮江的風土人情傳播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四大民間傳說之壹的《白蛇傳》中的故事,也發生在江浙壹帶,主要在鎮江。此外,類似牛郎織女傳說的《華山紀》,講述了發生在丹徒東鄉的壹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南朝樂府所作的壹首歌《華山紀》,唱到“華山紀,妳壹個人為誰而活?”看到憐憫,棺材就開了。"聽到這個故事,朝鮮明代詩人金宗植含淚寫下壹首詩《華山紀》:"丘上青枝連,行人爭唱華山紀。野花寒食,風度春魂飛蝶。“鎮江的民間增添了許多迷人的傳說。
民間美食到處都有異國風味的美食,鎮江也不例外。比如三怪說“肉不是好菜,醋也不壞,蓋在面鍋裏煮。”;“三魚”:紅燒秋刀魚、清蒸鰣魚、白汁鰣魚;“壹窗兩湯三飲”是“蟹黃湯圓”的獨特吃法;此外,東鄉羊肉、葛村狗肉、大陸龍魚湯、揚中曹楊烤河豚、鎮江江島三亞菜也是有名的風味。
上黨田裏的民間藝術丹徒唱腔和三山南翔的服飾,具有鮮明的吳文化傳承的地方特色。此外,丹陽的“蚌舞”|“秧歌燈”都很有名。丹徒東鄉的“雙推手”和“唱麒麟”也各有特色;揚中的燈籠以獨特的方式唱響鳳凰,句容的“火燈舞”和“火球術”在民間也獨具特色。
鎮江的剪紙、雕刻、常繡、竹簾畫、花山泥嘯等民間手工藝品多次在全國比賽中獲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民間愛好者追隨、求藝。
鎮江民俗文化資源豐富,獨具個性和魅力,也是鎮江古城深厚的文化歷史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