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平等、合作、交流
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師敢於蹲下來看學生,這是壹種人文關懷。不僅是身體蹲下來,心靈也要蹲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壹起合作、交流,***建有利於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惟有師生平等,才能調動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才有利於師生的交流,使課堂成為交流的“沙龍”。
(二)傾聽、賞識、激勵
新課程重視了學科知識的交叉、綜合和滲透,這對於向來認為“隔行如隔山”的學科型教師來說,的確是壹個挑戰。怎麽辦?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壹個教人者轉化為學習者,真誠的學會傾聽,和學生***同探究,***同發展。同時教師又是壹名成功的賞識者,要關註每壹個學生每壹件“小事”,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唯有此,學生才能在快樂中學習,在成功中長大。再則教師還要做個性張揚的激勵者,讓每個學生在教師個性張揚的激勵氛圍中得到尊重,進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二、課堂還給學生,用心靈怦擊思維火花。
(壹)“愛意”充滿課堂
沒有“愛意”的課堂算不上是理想課堂。課堂上師生之間充滿“愛意”,課堂才會變得有活力,教師才會遊刃有余地教,學生才會自由自在地學;課堂上有了“愛意”,師生間才會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師不必將自己的觀點強塞給學生,學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師的想法;課堂上有了“愛意”,教師不會將目光僅僅局限於知識的傳授上,而是更多地關註學生作為壹個生命體的存在。如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可以說“妳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願意回答的學生,不妨滿懷期待地說“妳先試試,輕輕地說給老師聽聽” “我就知道妳壹定行,這不,說得多好、多響亮呀!”……在教師暖暖的愛意中,學生往往能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從而自主的學習和發展。
(二)“創意”引領課堂
只有營造和諧、自主、創意的課堂氛圍,摒棄那種教師高壓式、灌輸式、壹問壹答式等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表現好奇心、挑戰心、想象力等,從而才會提出壹些極具創新思維的問題。如教學《年、月、日》壹課時,我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年、月、日”知識的了解,教室裏壹下子炸開了鍋,同學們各抒己見。這時我因勢利導,讓他們打開書看書上的日歷,通過看書妳還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識,妳能比較系統的把這些知識歸類嗎?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把所了解的知識填進相應的表格(事先提供)。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思想開始無拘無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間,激發了學生的創新靈感、創新思維,使課堂成為了他們快樂學習的樂園。
三、生活融乳數學,讓學生體味數學樂趣
實踐表明尋找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例,讓數學從生活中走來,有目的地將數學問題提煉出來,再將數學知識回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於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無疑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積極性的“活力源泉”。
(壹)生活實例融入數學
結合身邊的實例融入到數學課,讓教與學跳出教本,走到現實生活中,使數學課堂大起來.超市的價格標簽,銀行的利率,家裝材料的購買面積估計以及食堂菜譜的調查統計表等等,都可以成為學習數學的源素材.如教學《兩步應用題》時,結合學校運動會場景設置“三年級三個班各有六位運動員,以及有兩位裁判”的場景,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數學問題,壹步計算的問題直接口答解決,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出兩步應用題從而導入新內容的教學。這樣的學習無疑是極大的激發學生求知的內驅力,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二)數學問題回歸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為此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理解。比如在教學完《相遇應用題》例題後,教師問“現實生活中,只有例題這壹種行走的情況嗎?”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列舉出了現實生活中的壹些合情合理的實際情況後,教師可讓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重新編成應用題,自己探究解決;又如《元、角、分》教學中,開展模擬購物活動,給妳10元錢最多可以買幾樣文具?在《分類統計》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統計壹周所要學的功課,每門功課的節數等……只有真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讓學生既對數學內容進行了拓寬,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達到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總而言之,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不再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遞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學習"方式和能力的壹面鏡子,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使我們的課堂越加變得春光燦爛,精彩紛呈,難道這不是我們壹直在追求的課堂魅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