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5月,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全面徹底勝利的前夕。墨索裏尼和希特勒完蛋了,德國無條件投降。美軍登陸沖繩,日本壹場決戰迫在眉睫。為了實現“擴大解放區,縮小占領區”的戰略任務,中國敵後戰場發動了強大的“春季攻勢”和“夏季攻勢”,殲滅了日偽軍的大量有生力量。為了保衛雲貴川戰略根據地,更好地適應未來反攻作戰的需要,國民政府軍委縮編陸軍總部所轄部隊,成立四個方面軍和1防禦總部。同時,由於中印公路的開通,進口了大量的美國援軍,國民政府軍的裝備得到了進壹步的改善。1945年2月中旬,軍委起草了《中國軍隊作戰計劃大綱》,提出了“將攻勢轉移到廣西、湖南、廣東”和“進攻宜山、柳州,與盟軍在西江會師”的作戰計劃,以配合盟軍在東南沿海登陸。
此時的日軍大本營也感到戰力下降,戰爭野心消沈,無力控制中國占領的廣大土地。它提出了縮短防線、集中兵力以防中國反擊的方案。1945 4月18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命令”,減少在華南的兵力,將兵力集中在華北和華中的重要陣地上。占領廣西、廣東的第三、十三、三十四、二十七師,從第十壹、二十三軍中解散,編入中國派遣軍(直屬中央)。這些部隊的撤離時間定在7月和8月。但隨著戰局的發展,侵華日軍於5月初在大連召開高級將領軍事會議,擬定了新的計劃,將從廣西撤軍時間提前到5月下旬。駐桂日軍第11軍根據部隊的撤退指示,對撤退時間作了具體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