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風俗習慣
宜春節日風俗“口吃粽子撐竹排”端午佳節記銅鼓客家習俗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有著不盡相同的內容。 江西省銅鼓縣位於江西西北部屬宜春地區,明末清初有大量的粵東閩西客家人移民到此,造成了銅鼓原駐民與客家人混居的局面。現今的銅鼓縣依然保留這他古樸的客家民風。江西銅鼓人稱端午節也叫五月節、端陽節。那麽銅鼓過端午節的習俗是如何的呢,客家民俗專家朱可山介紹說: “家家戶戶門前要插上祈艾(艾草)、菖蒲、要吃粽子、染紅的鹹蛋、撐竹排或劃龍舟。端午節那天‘午時’(11:00--12:00)要在房屋周圍灑雄黃水,用甘草煮黃豆吃,吃了可清火敗毒。小孩胸前掛壹串蒼術,頭上要抹雄黃水,客家人講衛生,除了平時洗澡外,這天晚上要用祈艾、菖蒲、楓樹的果實即楓球煮開放涼後用來洗澡。當然親朋好友互送吃食物***同聚餐也是不可少的事。” 地處贛西北的銅鼓縣城是三江交匯的地方,發源於大圍山的定江河、金沙河和黃溪均流經這裏,因此端午節的時候,當地客家人喜歡撐竹排。撐竹排類似於劃龍舟,不過它的制作較簡單,砍七八根毛竹用篾片紮在壹起。當然也有做得精致的:用於做竹排的毛竹要用刀將竹青刮去,在排水量基本相同的情況下,竹排重量減輕了。加上前面的竹尾翹起,向前劃去自然阻力更小。要使竹尾彎曲,有壹個辦法就是放在火上烤。烤軟後,慢慢彎曲,再用沾滿冷水的毛巾按壹會,烤壹會,彎壹會,按壹會。竹尾就會彎到排主滿意的程度。做好竹排後,銅鼓的排工開始行排,壹路上能判斷出何處有暗礁何處有險灘,從而把握潮頭。 銅鼓縣城三江匯合處叫做三江口,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都是石頭沙灘,這裏堆放著如山的樹條或紮好的木排、竹排。過去沒有公路,這些木排和竹排本身既是運載工具,又是貨物,因此許多竹木通過水運到九江市的修水,再到長江沿岸各個城市。銅鼓的排工和奉新的錫匠以及高安的皮匠是聞名遐邇的贛中三傑,壹首傳說是馬秀才所寫的《壹曲灘歌到吳城》道出了當年銅鼓排工的藝高人膽大的氣概。歌中唱道: 壹篙撐過令公埠,下了徐灘又西灘,險灘急彎三百裏,每處險灘要記清。若問灘彎有多少?撐撐彎彎做手伸,壹本灘歌都唱盡,前面轉眼是吳城。 過端午節,和江西大部分地區壹樣銅鼓客家人喜歡吃加了堿水的糯米粽子,這是基於三個方面的原因,第壹個是顏色好看,糯米堿化後金燦燦的,非常好看,第二個是好吃,粽子沒那麽膩人,第三是保存時間長,便於外出路上食用。而堿水是客家人自制的,客家民俗專家朱可山介紹說: “堿水的做法有兩種:壹種是銅鼓客家人叫做早禾桿燒的灰放入開水中煮制成堿水。另壹種非常有特色,就是我們銅鼓用壹種叫做黃荊的枝條折斷後在鍋裏煮水後制成堿水。五月的時候氣候開始變得炎熱,容易產生中暑等各種各樣的疾病,吃了加入了用黃荊制成的堿的粽子,可以防止這類疾病。” 如今,端午節的粽子銅鼓人還在吃,但撐竹排的並不多見了。為再現當年銅鼓客家人端午節口吃粽子撐竹排的優美畫面,銅鼓縣人民政府采取了壹系舉措,銅鼓縣人民廣播電臺記者王海泉介紹說: “縣政府已經在縣城河的兩岸,用花崗巖砌起了河堤,足有6米高。另外,還正在三江口下遊不遠處築壹個橡皮壩,水多時可使壩縮小變矮,達到放水的目的,水少時儲水。三江口作為在東面的彎點,和另兩條河--金沙河和定江河形成壹個巨大的U字,屆時,銅鼓客家人就可以繞著‘U’字,壹邊吃粽子壹邊撐竹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