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永川市以生產豆豉聞名,被譽為豆豉之鄉。永川豆豉的制作工藝源於永川家庭作坊,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永川豆豉屬於毛黴豆豉。富含蛋白質和人體所需的氨基酸,香氣濃郁,味道鮮美。它可以用於烹飪或作為食物的替代品。它不僅營養價值高,還具有開胃、解表、去汗的功效。2008年6月7日,國務院宣布“永川豆豉釀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產品暢銷全國各省市,並出口日本、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深受消費者歡迎。
永川豆豉富含蛋白質和人體所需的18種氨基酸。人體攝入的蛋白質質量高於大豆。其味道獨特,具有開胃、助食、解表、去汗的功效。
到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永川豆豉已發展到20多個作坊的生產規模,產品遠銷上海。解放後,以崔後人為首的十三家醬園廠成立永川縣醬園廠(大院醬園廠),位於永川美麗玲瓏的北山腳下。。
生產方法
將篩選過的黃豆去雜,清洗幹凈,用清水浸泡。待黃豆發脹、無皺紋、稍有硬心時,放入竹排中晾幹,然後將黃豆煮7-8小時,再燜2小時,然後倒出熟料散熱。要掌握好室溫,將熟料送到制曲室自然發酵,使其發酵成餅。毛黴長出來後。將發酵好的胚上下翻動壹次,促進均勻發酵。發酵期壹般在半個月左右。長度隨溫度增減,成熟的發酵胚分解成顆粒,再與鹽、高粱酒、酒醅等混合。,放入缸中密封保存,半年後即為成品。
相關傳說
據民間傳說,永川豆豉的發明者是壹位名叫崔的女子。崔氏原是永川富家小姐。她博覽群書,容貌出眾,聰明能幹,品德高尚。後來父親病逝,家破人亡。只好和老公在城東的跳石河邊開了個小飯館。公元1644年(明朝崇禎17年)的壹天,崔氏帶著幾個孩子在壹個小飯館裏蒸黃豆。黃豆剛出鍋,張的部隊就經過了。崔氏怕官兵搶人搶豆。慌亂中,他把滿滿壹筐黃豆倒在後院的柴火下,偽裝成壹個醜陋的老太婆,帶著孩子從後門逃走了。
半個月後,崔氏回到小飯館,突然聞到後院有股奇怪的香味。他打開後院的門,搬走了柴火。黃燦燦裏的豆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黑黴發酵的“毛黴豆”。崔石傷心地哭了起來。他壹氣之下想把“毛黴豆”扔掉,但又覺得這麽多豆子白白扔掉太可惜了。那時候戰爭時期人民每年都在掙紮,老百姓吃飯都是問題。於是,崔氏擦幹了臉上的淚水,挑了毛黴豆,洗幹凈,放在放有鹽的壇子裏,留著給家人壹起吃。
第二年春天的二三月,崔氏試著把毛黴豆端上了八仙桌。晶瑩剔透、滑潤油潤、香散四溢、化渣回甜的“毛黴豆”,惹得家人都來吃。壹位路過跳石河的外地木材商品嘗後豎起大拇指贊不絕口,並詢問這道美食叫什麽名字。崔氏不好意思地說出了“毛黴豆”三個字。就在門外,壹個鄰居男孩掉了壹顆牙,他以為木材商說他吃了“毛黴豆”,崔氏急中生智,脫口而出“豆牙”這個全新的名字。
這個木材商裝滿了酒和豆子,高興極了。他把豆牙記為發酵豆,壹路推廣跳進石頭河的發酵豆。永川豆豉的好名聲已經傳遍了中華大地。從此,永川各地的商家都以吃跳石河崔氏店裏的豆豉為榮。去永川,如果不吃跳石和崔氏豆豉,說明還沒進永川城。。
相關榮譽
永川豆豉多次獲得省級質量獎和各種大型展覽,並獲得1988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1994榮獲第五屆亞太國際貿易博覽會金獎,重慶名牌產品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