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吃中餐好還是吃西餐好呢?哪種更營養

吃中餐好還是吃西餐好呢?哪種更營養

▲西人做吃的,喜歡加糖,尤其是甜點。糖的量經常是和面粉的量差不多,看得妳膽戰心驚,這麽多糖都要到肚子裏啊?他們把甜點做得美侖美奐,吃的時候用鼻子輕輕嗅壹嗅,來壹句拖長的嗯,壹副甜蜜陶醉的樣子,叫做“壹片天堂 (A PIECE OF HEAVEN) ”。豈止是吃的,喝的也喜歡加糖,咖啡裏加糖,茶裏也加糖。所以西人覺得妳可愛,就甜心 (SWEETIE) 、蜜糖 (HONEY) 叫個不停。他們不但長了甜蜜的牙齒 (SWEET TOOTH) ,能吃甜的食物;還長了甜蜜的嘴巴,能說甜的話語。

其實西餐可比中餐好做多了,包括剛剛提到的甜點。面粉、糖、黃油等各種成分都明確標明了幾克幾勺幾杯,甚至用到雞蛋時,連雞蛋的大小都會說明。勺的尺寸也有明確標準,小壹點的勺是茶匙,大壹點的勺是桌匙。烤的溫度和時間也明確規定好了多少度多少分鐘,量杯量匙壹買,就可走馬上任妳家的烹飪官;而要想做好中餐可不是壹朝壹夕的事,就算妳買了菜譜,照著菜譜操作,也不是那麽容易的。菜譜不會告訴妳多少鹽是少許,多大的火是大火,這些都需要時間和感覺去琢磨、體會,中餐似乎也和中國人壹樣,暗藏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玄機。

▲中餐加鹽,為什麽只是少許?因為各人口味不同,所以有“南甜北鹹、東辣西酸”的說法。如果菜譜裏硬性規定加幾克鹽,也許上海人就覺得鹹,河北人就覺得淡。妳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酌量加減,中餐菜譜給予做菜人極大的授權,可等菜端上桌了,吃菜的人就沒得選了,鹹淡妳都得認,即使再淡,妳也不好意思加鹽,除非是在妳自己家,否則有不滿意主人家的菜之嫌;而西餐菜譜,會根據菜和肉的多少,明確告訴妳加幾克的鹽,所以西人廚房還有天平,量杯量匙再加上天平,是不是象試驗室?這些看起來有些可笑的東西,對於做菜的人,卻極具操作性。即使妳口味重,反正餐桌上壹定會有小鹽瓶和胡椒瓶,妳自己想加盡管加。如果把做飯的人和吃飯的人想成壹對權利和義務對應的主體,那麽在中餐和西餐裏,他們二者的權利和義務是不壹樣的。在中餐裏,做飯的人,有加這種主料、調料還是那種主料、調料以及加多少的大權在握,吃飯的人只有吃還是不吃以及吃多少的自由,火鍋是個例外,食客可以自選,也許因為火鍋是舶來品?在西餐裏,很多菜,所謂做飯的人根本就沒有烹制,只是把各種蔬菜切切擺擺,放進盤裏,胡蘿蔔壹堆,芹菜幾根,黃瓜數段,然後調料倒在壹小碟裏,就上桌了,吃飯的人愛怎麽排列組合自己的那盤兒菜,加不加調料,加多少,就全是自己的事兒了。

▲人們買東西壹般都喜歡看產地,意大利的鞋子和衣服就是受歡迎。討論中餐、西餐,也讓我們看看它們的產地,中餐產自中式廚房,西餐產自西式廚房。西式廚房壹般來說是開放式的,蔬菜的做法不是涼拌就是煮壹煮,肉和面點的做法不外乎就是腌壹腌,送進烤箱。偶而油炸食物,也有專門的炸鍋,西式廚房是沒有硝煙的戰場。有些西式廚房,還有沙發、桌子、電視、電腦甚至展覽精美瓷器的櫃子,奢侈壹點的,還有壁爐。沙發是為陪伴做飯的人準備的,大家可以慢慢聊;家人可以在桌子邊吃個簡單的早餐,孩子也可以在桌子邊做作業或玩遊戲;主人可以邊做飯邊看看電視甚至上上網,查個菜譜什麽的;櫃子裏的精美瓷器既養主人的眼,也養客人的眼;再加上壁爐,仿佛妳可以在廚房裏永遠地待下去。而中式廚房,煎炸烹炒,充滿了硝煙,就象壹個戰場,人們急急地沖進廚房,只是為了急急地把這頓飯做好。如果不是為了做飯不得已,誰喜歡在油煙中逗留呢。總之,中餐西餐烹飪方法的不同決定了中式西式廚房功能的不同,中式廚房的功能僅僅是廚房,也許更象壹個夥房;而西式廚房的功能卻不僅僅是廚房,包括了壹部分客廳、遊戲室、家庭房甚至辦公室的功能,是家庭的真正中心。

▲似乎西餐的制作和平壹些,沒有煎炸烹炒,沒有雞鴨魚的任人宰割,即使有血腥,也不在妳眼皮底下,妳買回來的只是分不清魚種的魚塊,甚至螃蟹都有可能是已經煮熟的,妳能做的也就是不動神色地把它們放進烤箱或炸鍋;而中餐似乎暴力多了,刀光劍影中完成了雞鴨魚肉的宰殺和切割,煎炸烹煮壹番折騰後熱乎乎的食物上桌,大家就是要品嘗食物的鮮美。但做完以後,開吃的時候,西餐用的餐具卻是刀叉之類的工具,中餐的餐具只是簡簡單單的兩只小竹棍 ---- 筷子。西餐的餐具是不是比中餐的暴力壹些。

▲中餐和西餐其實都很講究吃飯的氣氛,只是講究氣氛的道具不同。

▲西餐講究氣氛用的是風景和器皿。好餐館壹般選在美麗的山頂、公園或市中心高樓的旋轉頂層,所以有“吃風景”的說法。女士先生穿著漂亮的禮服,優雅地步入餐館,裝扮得體的侍者把妳帶到妳的位子,桌上的杯子也許就有紅酒杯、雞尾酒杯、茶杯、咖啡杯和果汁杯的區別,刀叉也有切魚、切肉、切黃油和切面包等等的區別,各種精美餐具盛的食物從餐前點心到湯再到主菜最後到甜點,壹道壹道慢慢來,半點馬虎不得,人們在燭光中邊吃邊隅隅私語。

▲而中餐的氣氛是用味道和參與來調動的。中餐的好餐館是“酒好不怕巷子深”。也許餐具沒有那麽精美,也許廳堂沒有那麽堂皇,可人家靠的不是這些,人家用味道去征服世界,想要征服妳的心,先征服妳的胃。中餐的餃子是最能體現參與的食物之壹,過年包餃子,就是壹邊搟皮,壹邊包,壹邊聊,好象把離情和關愛都包進去了,這年才過得象個年了。

▲吃中餐時大家圍桌而坐,夾著同壹個盤子裏的菜,熱情壹點的主人,還會幫妳把菜夾到妳的碗裏,顯得是那樣得親熱,壹起吃完壹頓飯,交情就不壹樣了;而吃西餐時,每人壹個盤子,連到飯館點菜,也是各點各的,壹起吃了壹頓飯也象沒吃,連菜的味道都沒法交流,因為有可能妳吃的是牛排,他吃的是大蝦,所以吃西餐很難吃出親近感來。

▲中國人誇人菜做得好,壹般會說,妳的菜做得真棒,趕上飯館的水平了,而西人廣告自己食品好,卻說就象家裏做的壹樣 (HOME MADE) 。

▲其實中餐和西餐裏有許多相似的東西,尤其是意大利餐和中餐頗有相似之處。有人說是因為馬可波羅把餡餅和面條帶到了意大利,意大利才有意粉 (PASTA) 和比薩餅 (PIZZA) ,不管這個說法的可信度有多高,反正意粉和面條頗有近親之嫌,只不過意粉是用雞蛋和面,而面條是用水和面,而且意粉也有長得象餛飩的東西;而餡餅和比薩的區別就是壹個餡在裏面,壹個餡在外面。

中餐和西餐也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來的關系,完全可以妳中有我,我中有妳,我們可以去改造中餐,影響西餐。用墨西哥卷餅做餡餅的皮,方便又好吃。我前壹陣還把皮蛋和 AVOCADO 拌在壹起,別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