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龍蝦的社會地位很重要。大多數龍蝦都在壹頓高端大餐中。如果擬人化,可能是開SUV,戴金鏈子,平頭紋身的大哥。
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這家夥不便宜,有點食品界的“不在三界,跳出五行”。翻開菜單,每壹道菜都明碼標價,除了龍蝦和幾道標有“現價”的硬海鮮菜。如果今晚妳的飯桌上能擺上壹只龍蝦,妳壹定是又心疼又開心。但在100年前,龍蝦這種劣等食品,除非妳家幾乎開不了鍋,否則是絕對上不了桌的。
當時,剛剛乘船抵達馬薩諸塞州的白人移民生活貧困。沒有食物,他們每天走過被海水沖刷在沙灘上的龍蝦...去挖觀音土吃。這觀音土雖然摻水後味道像糯米,但畢竟是土,人吃多了也消化不了。這些白人移民,不會拉屎,還是放不下身價,堅決不吃龍蝦。為什麽?因為在那個時候,龍蝦是奴隸和囚犯的食物。
還有400年前,壹個叫威廉的官員用龍蝦狠狠羞辱了新來的白人契約奴隸(17-18世紀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白人勞動力)。俗稱“白奴”。),手裏拿著壹只大龍蝦,輕蔑地看著白奴,說:“對不起,我們這裏很辛苦,妳只能吃龍蝦,喝涼水。”
這次龍蝦辱華事件影響非常惡劣,徹底點燃了新移民的怒火,導致大規模騷亂。殖民地政府不得不引入壹項規定,契約奴隸每周吃龍蝦不得超過三次。
在古英語中,spider寫的是“Loppe”,Lobster的“龍蝦”就來源於這個單詞。它被認為是海洋中最低級的生物,就像陸地上的小昆蟲壹樣。所以在那個時候,除非萬不得已,北方佬是絕對不會吃的。就算有也不會被看到,經常吃完就哭,感覺怎麽相處的這麽差。
19世紀,壹些加工廠認為既然可以食用,成本又低,不如做成罐頭。所以,當時便宜壹點的豆角罐頭五毛錢壹斤,而這個龍蝦肉罐頭只要11毛錢,而且都是給貓吃的。當時市場上也有大龍蝦,但都死了。
龍蝦的故事有點像民國時期的大閘蟹。都是從身無分文到殼上蓋鋼印,每個都有防偽環。
與大閘蟹不同的是,大龍蝦華麗轉身的傳奇故事。剛才我們說了,龍蝦泛濫成災,只有奴隸和囚犯才會吃。緬因州的當地罐頭廠可以為貓做罐頭。當時體重不足5公斤的波士頓龍蝦屬於次品,但工業的發展導致大龍蝦數量減少,後來更小的龍蝦達到了生產標準。
工業進步導致龍蝦的選擇範圍縮小,但這並沒有影響供應,也提高了龍蝦的價值。但是鐵路發展起來之後,事情開始變得有趣起來。列車員發現大陸乘客沒見過這個東西。如果這個東西被形容的很好吃,那在車上賣給他們豈不是壹種賺錢的方式?
單純的大陸乘客,在車上被海邊人吃了這種垃圾,贊不絕口。他們不僅喜歡這種海鮮,還當場送給了親朋好友。就這樣,海裏的龍蝦走進了陸地鐵路沿線的千家萬戶。1880年,廚師們發現龍蝦必須要新鮮食用,於是就像今天壹樣,餐館裏看到的龍蝦都是活的。
雖然當時美國人把龍蝦煮熟後當沙拉吃,但需求量確實大增,漲價也就順理成章了。
2006年,作家Motherjones在她的文章中寫下了這樣壹段話:
?“1920年,龍蝦價格達到頂峰。經濟危機讓人們買不起了,於是龍蝦市場再次走下坡路。龍蝦罐頭又成了劣質品,供應給士兵補充蛋白質。1944年,美軍士兵吃龍蝦罐頭,與德軍作戰。因為戰爭,龍蝦有了繁殖和呼吸的機會。美國經濟的復蘇雖然讓龍蝦價格逐漸恢復,但也沒有逃脫劣質品的命運。大蕭條時期,緬因州的窮人不得不去釣龍蝦,第二天早上孩子們就拿來了龍蝦三明治。上學也會被同學嘲笑。”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糧食歉收,只有龍蝦沒有配給。沒想到,美國人不僅沒覺得慘,最後還吃出了龍蝦的真諦。在1950年代期間,龍蝦已經從“海蟑螂”變成了“龍蝦”。好萊塢明星吃龍蝦是壹種時尚,大家庭的婚宴上也要有壹只大龍蝦。就連19世紀第壹個億萬富翁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也請大家吃龍蝦。
福布斯。com曾經公布過“美國歷史上15富豪”排行榜,約翰·洛克菲勒最終榮登榜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他的生活。
今天去海邊度假,吃個龍蝦,十個人有八個要開朋友圈。對於朝八晚五的普通人來說,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了。但仍有人對龍蝦嗤之以鼻,正統猶太人也認為龍蝦不幹凈,拒絕食用。但是美國人早就忘記了他們是多麽不喜歡龍蝦。我們要感謝火車上的“爛”廚師,也要感謝不知道龍蝦是“垃圾”的土豪們。不然怎麽能找到這種美味的波士頓龍蝦呢?
雖然我買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