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粽子:
粽子,或稱“粽子贊”,俗稱粽子。它的主要材料是糯米和餡料,並用箬葉(或柊葉)包裹成各種形狀,如尖角和四邊形。粽子歷史悠久,最初是作為祭奠祖先和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後,用小米(北方產)制成,稱為“角粟”。由於各地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味道上來說,粽子可以分為鹹粽子和甜粽子。
2、吃鱔魚:
在中國江漢平原的端午節期間,會吃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端午的黃鱔,肥嫩可口,營養豐富,不僅好吃,還滋補。所以民間有“黃鱔參加端午節”的說法。
3.雞蛋:
我國許多地區都有端午節吃雞蛋的習俗。茶蛋、鹹蛋、蒜蛋都是端午節的美食。
吃茶葉蛋:在江西南昌,端午節吃茶葉蛋和鹹蛋。雞蛋包括雞蛋、鴨蛋和鵝蛋。蛋殼塗成紅色,裝在五顏六色的網兜裏,掛在孩子的脖子上,寓意祝孩子好運平安。
吃蒜蛋:每到端午節,在河南、浙江等省的農村,家裏的主婦們都起得很早,把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做早餐。有的地方煮蒜、雞蛋的時候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煎包,據說可以避免“五毒”,有益健康。
4.做蛋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的盛大節日。這壹天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是香餅。打糕就是把艾蒿和糯米放在壹個單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杵敲打。這種食物具有民族特色,能增添節日氣氛。
5、吃炒痔瘡:
在福建晉江,家家戶戶在端午節都會吃“炸樁”,是用面粉、米粉或紅薯粉等配料做成濃稠的糊狀。相傳古代,端午節前是閩南的雨季,雨連綿不斷。人們說上帝紮了壹個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炒樁”雨就停了。人們說天空已經修補好了。這種飲食習俗由此而來。
參考資料:
中國網-端午節習俗除了粽子還吃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