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版的《午夜食品店》已經開播好幾天了,但是失去了口碑,收視率,豆瓣評分,但是沒有失去話題。被詬病最多的,應該是完全抄襲日劇的行為。
相信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在知道黃磊要參演這部電影,有他的大廚黃的設計,有日版午夜食品店的巨大影響力的時候,還是非常期待的。
然而第壹集出來後,大家真的傻眼了。豆瓣給了2.3分,這是小時代無法企及的新高度。“橘生淮南,橘生淮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沒有人真正理解。兩國飲食體系的習俗和文化背景有著巨大的差距,照搬並不自然。
日版《午夜食品店》改編自壹本漫畫。講了壹個故事,有壹個食堂,只在晚上12營業到早上7點。來這裏吃飯的人都會點老板的特色菜。每壹道菜的背後,都有壹個特別的故事。
大家最先認可的是日式原單。居酒屋是日本的靈魂棲息地,整個日本民族壹半的壓力都在居酒屋,混合著酒精。日版《午夜食品店》的火爆,首先是國民生活的真實反映,有足夠的群眾基礎,很大程度上符合日本民眾的集體潛意識。其次,調性足夠準確。居酒屋雖然簡陋,但食物還是要求顏色自然,食材鮮美,器皿精良,短劇的調性也足夠克制。
先說中國版的“午夜食品店”。派壹個編劇每晚半夜壹兩點坐在老三牌樓店裏聽食客吹牛,真是欠考慮。不到壹個月我就能寫出壹本書《壹千零壹夜》。就算晚上不想熬夜,我也會翻著看兩個當代作家的小說和散文,會發現有那麽多午夜食品店式的故事。
在朱自清的《冬天》中,有這樣壹段話:
說起冬天,我突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鍋”配水煮豆腐,熱乎乎的。水在翻滾,像許多魚的眼睛,裏面還留著壹小塊豆腐,嫩滑,像壹件反穿的白狐貍大衣。鍋在“洋竈”上,竈被熏黑,顯出豆腐的潔白。現在是晚上,房子很舊。雖然點著“洋燈”,但還是壹片漆黑。圍坐在桌子周圍的是我的父親和我們的三個兄弟。
壹個簡單的場景,壹個簡單的午夜食品店,壹種影像感撲面而來。旅行者打開門,渾身發冷地走了進來。臉上有疤的小林薰或黃磊什麽也沒說。他面前放了壹爐豆腐,行者吐了口白氣,搓了搓凍僵的手,斷了筷子,放進嘴裏。他的心是他遙遠的家鄉和他在壹個冬夜的父親。這個長鏡頭甚至不需要臺詞。
中國不缺糧食地塊。美食節目在中國很容易引起* * *的,因為不僅僅是美食,還有美食、情感、回憶。這壹切結合在壹起,任何壹個環節的刻意、軟弱或孤立,都會讓感情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結果就像是泡面三姐妹的鬧劇故事。
午夜食品店的回顧(2)
什麽是真正的中國人的“午夜食品店”?
稱霸市場,掀起火鍋革命!
-尚品豆撈火鍋
我們的“深夜”
深夜,繁忙的城市已經完成了壹天的高速運轉。大部分人已經睡了或者將要睡了,但是對於有些人來說,城市生活才剛剛開始。
壹條隱藏在寫字樓、學校、商場之間的小街,白天不起眼,到了晚上就成了自發的夜市,擺起了飯攤。
九點,十點和十壹點。......
寫字樓裏加班的白領伸伸懶腰,揉揉發酸的眼睛,結束了壹天的忙碌;
大學裏的同學們也結束了在圖書館的辛苦,三五成群地走出大樓,有說有笑。
在商場裏,想起了那首優美的薩克斯《回家》,站了壹天的售貨員還在算賬,互相商量著下班後吃什麽“犒勞”自己;
附近工地的值班工人也脫下汗濕的工作服和頭盔,好好洗了個澡,心想壹會兒壹定要喝兩大杯生啤酒,消除疲勞和暑氣。
這些人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家鄉,但此時,他們都去了同壹個地方。
我們的“食堂”
來到夜市,他們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想吃的攤位。無論他們是喜歡辛辣的食物,清淡口味的湯和水,還是只想喝壹杯解暑,都能在這裏找到壹席之地。
最火的是壹家豆醬火鍋店。十幾張桌子都坐滿了,還有十幾個人在排隊。自然是眉開眼笑,饑腸轆轆,焦急等待。每張桌子上都有壹個小火鍋,鍋底麻辣燙,紅紅的。當鍋裏的湯開始冒熱氣的時候,就可以涮各種好吃的了。煮了這盤好吃的,用筷子夾在油盤子裏,大家都是汗流浹背,臉紅心跳,直呼“太過癮了”。
放眼望去,到處都是人,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年齡,各種職業的人。有的人赤膊醉醺醺,大呼小叫,有的人捧著壹杯涼茶談笑風生的談論著社會的方方面面,有的人在像透徹的了解世界壹樣講述著人生哲學,有的人在談論著各種賺錢的方法;有的人臉上刻著風霜的印記,有的人還沒有真正踏入社會,還有那種“無所畏懼”的小牛精神。
這些人是我們自己,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同學和同事,我們周圍的普通中國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悲傷,不同的幸福和夢想。此時此刻,他們都聚集在夜市裏。不管是誰,都不在乎別人。他們開心地吃、喝、聊。夠了!
每個城市在千千都有10萬個夜市,在千千有10萬個小吃攤,在千千有10萬家火鍋店。每天都有10萬來自千千的中國人來此參觀並講述不同的故事。這才是真正的普通中國人的“午夜食品店”。
中國人的“午夜食品店”
直到現在,我終於明白為什麽我們的黃大廚翻拍《夜半食府》失敗了。
把原來的午夜食品店原封不動的搬到中國註定是要失敗的。
壹份換湯不換藥的菜單,壹份從未點過的“大鍋菜”;壹樣的日本廚師的衣服,壹樣的傷疤;日本居酒屋的用餐風格;更不用說硬植廣告帶來的全屏尷尬了。
還有,誰會有自己的* * *聲給這群浮誇自命不凡的人聽?
中國不是日本,中國的飲食文化也絕非日本可比。中國關於美食的傳說和故事,壹百年也講不完。
所以《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是因為制作方沒有高高在上,俯視眾生,而是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不僅能俘獲中國人的胃,也能俘獲中國人的心。
那麽,就不難理解中國版《午夜食品店》失敗的原因了。
午夜食品店的回顧(3)
最近在追壹部劇——午夜食品店,壹部關於美食和故事的電視劇。我喜歡它是因為每壹種食物背後都有壹個故事,可以是親情、愛情、友情、博愛。
壹碗油炸方便面,讓三個單身剩女成為知心朋友,互訴衷腸;壹杯啤酒配香腸的背後,是壹段美好而悲傷的愛情;壹杯pop rocks冰淇淋,讓兩個身患絕癥的年輕人互相陪伴到生命的盡頭;壹勺老抽讓曾經互不理解的父子重歸於好;壹碗紅燒肉讓癱瘓在床的醫生康復;壹盤醬油炒飯,讓美女明星找爸爸;壹碗蒸蛋不僅讓主人找到了媽媽的味道,還給他帶來了幸福的愛情...
食物,什麽是食物?在這個美食的時代,很多人都會給自己貼上吃貨的標簽。只要他們吃了自己認為好吃的東西,就會貼上食品的標簽,大出風頭。商家為了推廣自己的美食,絞盡腦汁策劃營銷方案,比如吃多少,能拿多少,朋友圈積累足夠多的贊能拿多少折扣,如何掃碼加會員積分換現金券。殊不知,這些所謂的美食,大多都是機械化程序的結果。沒有情感只有技術,沒有食材只有各種調味品。所以這種食物只能暫時解決問題。
而我喜歡這樣的食物:壹大早起來,逛早市,選最新鮮的食材,然後花壹上午的時間準備:洗菜,配菜,切菜,再加點點子。不放任何多余的調味品,只放最普通的鹽、醬油和醋。保持食材的原味很簡單,但食物中的情感卻不簡單。甚至我喜歡水煮蔬菜或清蒸蔬菜。更重要的是,精心準備的菜肴能夠滿足遊客的心情和要求。
食物,除了新鮮的食材,更重要的是註入情感。就像情人眼裏出西施壹樣,美食的美不在於食物本身,而在於其中的情感。這種食物百吃不厭。
豆豆——唯壹喜歡的面食,因為那是家的記憶;
混合湯——酸甜,有湯有疙瘩,冬天的暖胃湯,妳還記得小雄嗎?但是妳吃的不是我做的最好吃的,我吃的最好吃的是早上爸爸送上床的那碗羊肉湯鍋。
煎餅——軟中帶點鹹,爸爸的味道,每次回家必吃的壹種;
餃子——北方人家家都會,南方人不會。所以,在那個時候,中國經常有冰箱餃子以防饑餓。
紅燒肉——我不太喜歡肥肉。和歐陽壹起吃過正宗的紅燒肉,對肥肉沒有什麽不好的感覺。
清明餃子,卷毛家的特產,只能在清明吃。綠糯米裹著麻辣幹菜,是奶奶和媽媽的味道。
麻辣炒魚幹——吳阿姨的拿手菜,第壹次贊;
椒頭——類似大蒜,有紅綠青椒,下飯!宋,還記得嗎?離開NC後就沒吃過東西;
湯粉——大學四年必吃的早餐。妳剛踏進食堂大門的那壹刻,大媽湯粉就做好了,不用排隊,1.2元壹碗;
蒜苔炒肉——石頭的最愛,跟我學了很久做了筆記,最後還是做不到,但離我不遠了;
排骨湯,冬日暖胃之品,與普普同壺共飲,其樂無窮;
螃蟹,皮皮蝦——清蒸,簡單,關鍵是有人剝給妳吃;
魚香肉絲——又甜又辣,關鍵是豆瓣醬,壹直不是很受歡迎,但是有人的最愛,可惜還沒做熟就已經分開了。
我相信有很多人是真正喜歡美食的,也知道美食,我相信每個喜歡美食的人,每個美食背後都有壹個故事或者壹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