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板書設計
●教學目標nbsp;nbsp;知識目標nbsp;1.積累詞語,掌握“遺骸、褶皺、劫難、追溯”等詞的讀音,理解“劫難、致密、追溯、天衣無縫”等詞的詞義,並學會運用。nbsp;2.了解“板塊構造”“大滅絕”“撞擊說”“火山說”“斯石英”等科學概念。nbsp;3.了解兩篇文章作者的思維方式。nbsp;能力目標nbsp;1.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把握兩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體會作者思維的開放性與周密性。nbsp;2.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nbsp;3.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思維方法。nbsp;德育目標nbsp;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發學生努力學習,不囿於成說,敢於創新,善於創新,向科學的未知領域進軍。nbsp;●教學重點nbsp;1.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nbsp;2.學習作者善於聯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nbsp;●教學難點nbsp;nbsp;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nbsp;●教學方法nbsp;1.比較閱讀法。nbsp;2.涵泳品味法。nbsp;3.延伸拓展法。nbsp;●教具準備nbsp;多媒體nbsp;●課時安排nbsp;1課時nbsp;●教學過程nbsp;nbsp;〔教學要點〕nbsp;nbsp;nbsp;nbsp;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揣摩語言,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看問題,獲得新知、真知。nbsp;〔教學步驟nbsp;〕nbsp;壹、導語nbsp;設計nbsp;設計(壹)nbsp;nbsp;nbsp;nbsp;在距今約2.3億年前——650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壹種奇異的爬行動物。它們與現代的蜥蜴有許多相似之處,如身體表面覆蓋著有鱗片的皮膚。它們的後代是由卵孵化出來的等等。在這漫長的1.65億年間,它們成為了整個地球的主宰。它們經歷了氣候較為溫暖的三叠紀,食物豐富的侏羅紀,充滿了生存恐懼的白堊紀,它們作為過去的生物,人們給了它們壹個名字——恐龍。nbsp;nbsp;nbsp;nbsp;6500萬年前,白堊紀的壹個早晨,草食性恐龍正在吃著美味的早餐,“轟”的壹聲巨響,nbsp;壹場天翻地覆的大爆炸發生了,從此恐龍便慢慢地減少,直至最後滅絕。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麽呢?讓我們帶著問題走進阿西莫夫筆下的科普世界去尋求答案吧。nbsp;設計(二)nbsp;nbsp;nbsp;nbsp;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謎。不同地域恐龍化石的發現意味著什麽?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麽?阿西莫夫的兩篇短文對此分別做了回答。今天我們壹起學習《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nbsp;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nbsp;1.學生朗讀課文。nbsp;教師檢查預習情況,多媒體顯示:nbsp;(1)辨音:nbsp;遺骸nbsp;褶皺nbsp;劫難nbsp;追溯nbsp;(2)釋義:nbsp;遺骸nbsp;褶皺nbsp;劫難nbsp;致密nbsp;追溯nbsp;天衣無縫nbsp;選四名同學回答,nbsp;明確:(1)háinbsp;zhěnbsp;nànnbsp;sùnbsp;(2)遺骸:遺骨(遺留的殘骨)。nbsp;褶皺:由於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nbsp;劫難:災難、災禍。nbsp;致密:細致精密。nbsp;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nbsp;天衣無縫:比喻事物沒有壹點破綻。nbsp;2.從課文註解得知,這兩篇短文在原書中編排在壹起,同在《地球科學新疆域》章節裏,請問這兩篇短文在內容上有什麽聯系?nbsp;nbsp;nbsp;nbsp;學生談自己閱讀的初步印象。nbsp;nbsp;nbsp;nbsp;明確: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兩文都證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壹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壹觀點,兩文都運用科學發現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nbsp;三、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容nbsp;多媒體顯示:nbsp;教師要求學生精讀課文,填寫上表。nbsp;nbsp;nbsp;nbsp;學生自讀課文,然後小組內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個個參與。教師巡視各組,掌握討論情況,隨時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然後選交流成功的兩個小組介紹閱讀成果。nbsp;明確:1.《恐龍無處不在》,說明對象為“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壹理論,或“板塊構造”理論。說明角度為:通過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證明“板塊構造”理論。文章的思路簡述如下:nbsp;nbsp;nbsp;nbsp;全文分四部分。第壹部分為第1段,這兩句話是全篇行文的邏輯基礎。第二部分為2~7段,介紹恐龍無處不在是大陸在漂移。2、3段介紹南極和地球其他大陸上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於世界各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