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面銹蝕:鋼筋表面有黃色浮銹,嚴重變紅,時間長了變成深褐色,甚至有魚鱗剝落。
原因:儲存不良,雨雪侵蝕,儲存期長,倉庫環境潮濕,通風不良。
預防和控制措施:
(1)鋼材原材料應存放在倉庫或工棚內,地面應保持幹燥。鋼筋不應直接堆放在地面上,場地周圍應采取排水措施,盡量縮短堆放周期。淺黃色和輕微浮銹不需要處理。
(2)紅褐色銹斑可用手工鋼刷清除,盡量采用機械方法。對於銹蝕、銹皮剝落嚴重的,要研究是否降級使用。
2.混用:鋼筋品種、等級混雜,不同直徑的鋼筋堆在壹起,難以區分,影響使用。尤其是二級鋼和三級鋼。
原因:原材料倉庫管理不當,制度不嚴;如果直徑相近,有時可以通過目測來區分;技術證明材料沒有和實物鋼筋壹起送到倉庫。
預防和控制措施:
(1)原材料和加工半成品的堆放應註明材料和規格。
(2)下料前仔細核對材料和規格,特別是二級鋼和三級鋼。
二、鋼筋力學實驗
現象及原因:鋼筋原材料強度及接頭實驗不規範:鋼筋材料單批號、數量與實驗報告不符,工程部位不詳細。未按規範要求分批進行力學實驗。
防控措施:原材料:拉伸試驗每組兩塊長約500mm。350毫米.同壹工廠、同壹爐號、同壹規格、同壹交貨狀態,每60t為壹驗收批,不足60t按壹批計。(圓鋼筋試件取自不同的板材,直鋼筋截取任意兩個或兩個以上)。閃光焊接接頭:同壹焊工在同壹臺班內完成的300個同等級、同直徑的鋼筋焊接接頭應視為壹批。樣品從成品上隨機切下6個樣品。其中3根拉伸試驗長約500mm,冷彎試驗長約350mm。電弧焊接頭:工程焊接條件:同壹接頭型式試驗、同壹鋼種的300個接頭作為壹批驗收。現場條件:同壹接頭型式試驗,同壹鋼級每壹至二層300個接頭視為壹個驗收批,不足300個接頭也按壹批計。試件從成品上隨機切下三個試件進行拉伸試驗,長度約500mm。電渣壓力焊接頭:每壹樓層或施工段中同壹鋼種的300個接頭作為壹批驗收,不足300個接頭也按壹批計。試樣從成品上隨機切下三個長度約為500mm的試樣進行拉伸試驗。氣動焊接接頭:每壹樓層或施工段同鋼種的300個接頭視為壹個驗收批,不足300個也按壹批計。試件從成品上隨機切下三個試件進行拉伸試驗,長度約500mm。鋼筋機械連接接頭的現場檢驗應按驗收批進行。在相同施工條件下,應使用同批材料的同等級、同類型、同規格的接頭,500個接頭作為壹個驗收批進行檢查和預驗收,不足500個接頭也作為壹個驗收批。對於每壹驗收批接頭,必須在工程中隨機截取三個接頭試件進行抗拉強度試驗。
第三,成品鋼材的保護
1.鋼筋端部直螺紋絲扣加工後,絲扣未得到有效保護。
預防措施:鋼筋末端直螺紋絲扣加工完畢後,戴上塑料帽保護絲扣。
2.後澆帶和施工縫中的預留鋼筋長期擱置,未進行防銹保護。
預防和控制措施:
要求:後澆帶、施工縫等部位的預留鋼筋放置超過3個月的,必須對預留鋼筋進行防銹處理(刷水泥漿)。
四、鋼筋加工
1,鋼筋彎鉤長度不夠。
原因:
(1)鋼筋下料長度不夠。
(2)加工機械有偏差。
(3)省力,安裝方便。
預防和控制措施:
(1)認真核對圖紙熟悉規範要求,準確計算配料表。
(2)批量加工應在實際放樣核對無誤後進行。
(3)檢查施工機械並糾正偏差。
(4)像S形牽引器壹樣,安裝後手動彎回1350。(如圖2所示)。
(5)箍筋彎後平直部分的長度:對於壹般結構,不應小於箍筋直徑的5倍;有抗震要求的結構,不應小於箍筋直徑的10倍。
2、箍筋彎鉤長度不夠,角度小於1350。
原因和預防措施:
鋼筋加工的允許偏差
(1)箍筋彎鉤彎曲角度:對於壹般結構,不宜小於900;有抗震要求的結構,應為1350;
(2)箍筋彎後平直部分長度:對於壹般構件,不應小於箍筋直徑的5倍,對於有抗震要求的結構,不應小於箍筋直徑的10倍。
3.矯直螺紋盤的鋼筋,機器中的合金頂塊太緊,導致鋼筋肋損壞。
原因:
螺紋盤中的鋼筋被拉直,機器中的合金頂塊太緊,導致鋼筋肋損壞。
預防和控制措施:
將螺紋盤中的鋼筋調直,並根據鋼筋規格調整機器中的合金頂塊。保證鋼筋能被拉直,且不得損傷鋼筋肋,不允許冷拉減重。
4.箍筋的彎曲半徑太大。
原因:
根據鋼筋的規格,沒有選擇彎曲機。
預防和控制措施:
(1)當1800彎鉤需在HPB 235級鋼筋末端制作時,彎弧的內徑不應小於鋼筋直徑的2.5倍。彎鉤彎曲後平直部分的長度不應小於鋼筋直徑的3倍。
(2)當鋼筋末端需制作1350彎鉤時,HRB335和HRB400的彎起鋼筋的內徑d不應小於鋼筋直徑的4倍,彎鉤彎直部分的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3)箍筋彎鉤的彎曲角度:對於壹般結構,不宜小於900;有抗震要求的結構,應為1350;
(4)箍筋彎後平直部分長度:對於壹般構件,不應小於箍筋直徑的5倍,對於有抗震要求的結構,不應小於箍筋直徑的10倍。
五、鋼筋綁紮
1,梁底鋼筋與箍筋綁紮點太少。
要求:梁轉角處的鋼筋交叉點應在各點綁紮牢固,中間部分的交叉點可交錯綁紮牢固,但不得使受力鋼筋發生位移。
2、鋼筋綁紮不規範,不牢固,漏綁現象較多。
要求:
(1)鐵絲綁網方向要改,呈八字形。
(2)綁紮接頭應采用三對鐵絲緊固。
(3)鋼筋綁紮範圍內的網片應采用電弧焊焊接(如梁內交叉)。
(4)雙向受力鋼筋網應作弧形綁紮。
(5)進入支座的鋼筋應采用電弧焊。
重疊範圍內的三點裝訂
註:每根鋼筋必須在搭接長度內的三點綁紮,搭接鋼筋兩端30mm處雙絲,中間壹根。
六、鋼筋位移
現象和問題:
1.墻柱外伸鋼筋的位移。
2、墻柱鋼筋位移。
原因:
(1)模板固定不牢,施工時鋼筋碰撞錯位。
(2)箍筋制作有誤差,鋼筋骨架因綁紮不牢而變形。
(3)保護層墊不平。
(4)梁柱節點鋼筋密度大,導致墻柱鋼筋錯位。
(5)澆築混凝土時,碰到鋼筋,未及時恢復。
預防和控制措施:
(1)在懸挑部分加臨時箍筋,按圖案定位,然後用模板固定,澆築混凝土前重復。如有位移,應在澆築混凝土前糾正。
(2)註意澆搗和混凝土的操作,盡量不要碰撞鋼筋,在澆搗和混凝土過程中隨時由專人及時檢查和糾正。
(3)澆築混凝土前,在板面或梁上用油漆標出柱、墻插筋位置,然後用焊接定位箍或水平插筋固定(板墻插筋)。
(4)調整鋼筋間距(或位移)時,鋼筋應緩慢彎曲,彎曲角度小於1:6。
七、鋼筋保護層
外露鋼筋:結構或構件拆除後,鋼筋暴露在混凝土表面。
原因:
防護緩沖墊過薄或脫落,鋼筋成型尺寸不準確,或鋼筋骨架綁紮不當,造成骨架尺寸過大,與模板局部沖突。振搗混凝土時,振搗器敲擊鋼筋,造成鋼筋移位或綁紮扣松動。
預防和控制措施:
墊子應適當可靠地加墊。架設預埋鐵絲的鋼筋時,將其綁在鋼筋骨架外側。為使保護層厚度準確,用鐵絲將鋼筋骨架拉至模板上,擠壓墊實,嚴格檢查鋼筋成型尺寸,鋼筋骨架在模板外綁紮,控制其外形尺寸,不得超過允許值。
鋼筋保護層墊塊的材料選擇應保證強度和厚度。確保墊塊的數量足夠。板在距梁或墻的相交邊(角)100mm處雙向安裝墊塊,墊塊縱橫間距約800mm,安裝在板下部鋼筋交點下方。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