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使用木柴的悠久歷史,這也導致了我們現在的食譜其實就是為了這種熱度而烹飪的。
這樣燃燒時間更長,受熱更均勻。所以吃起來感覺更自然。
當然,還有壹大原因是柴火燃燒的獨特味道。我不知道有沒有科學研究證實我們有沒有這樣的習慣,但是我聞到了柴火做飯的味道,即使沒有看到,我也覺得想吃。
或許是因為燃燒的植物有壹種特殊的氣味,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已經對這種氣味產生了依賴。當然,我喜歡柴火做飯的味道,而不是森林燃燒的味道。
柴火竈做出來的菜很好吃,我也很喜歡,但是說是柴火本身的芳香物質造成的肯定不靠譜。柴火的好吃是綜合因素造成的,包括心理因素。
1,火爐。柴火味是壹種心理符號,類似於條件反射。尤其是對於小時候在農村生活過的人來說,那種氣味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感,遠遠大於嘴裏的“柴火味”。
2、鍋。農村的竈具習慣用大鐵鍋,小火慢燉的“燒香”感很容易達到——加柴火就行。村裏的烹飪專家就更熟悉了。而城市特別是部分城市的小鍋小竈,大力發展天然氣,改造清潔取暖,做飯,但中國是個氣貧國,進口天然氣的量越來越大。有時候在家做飯,氣源不足,快炒無力。哦,我太過分了。
3.石油。植物油在南方農村地區用於烹飪。傳統的壓榨植物油有壹種很特別的香氣,吃慣了零食的人對這種味道毫無抵抗力。北方也有類似的感覺:比如西北的香油(就是現在名字很高的亞麻籽油),山東的花生油,河北河南的香油等等。農村地區使用的這些油壹般沒有經過精煉或過度提純。煙點低,嗆人,但真的很香。
4.配料。新鮮是壹方面,自產食材尤其是家禽家畜壹般不會過分追求投入產出比,吃到大家向往的“土雞”“傻逼”“山豬肉”的概率確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