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友善,勤奮,家風,600字小故事。
《揚州好家風》欄目開設以來,每天都有不少熱心讀者打來電話,交流好家風,索要壹本書《家風故事》。社會各界也紛紛自發曬家風,談家風,樹新風,傳遞美德正能量。本報記者梳理兩個小故事,見證好家風造福百姓終身的生動實踐。
“做壹個踏實的人”的家訓,成為關愛團隊的團隊座右銘。
2月25日早上6點半,省交通網揚州愛心車隊隊長趙有龍接班夜班出租車司機,在車內座位上發現壹個黑色手提包。打開壹看,裏面有將近10的銀行卡和壹張駕駛證。車主是泰興市橫垛鎮陳某。"這壹定是某個粗心的乘客留下的!"趙有龍先後聯系了泰興110和揚州110。最後,在揚州東關派出所民警的幫助下,他找到了陳某的電話號碼,並聯系上了失主。失主陳先生看到丟失的皮包喜出望外,多次要求酬謝,被趙有龍婉言拒絕。趙有龍說:“踏踏實實做人是我家祖傳的訓練,現在變成了愛心團隊的團隊訓練。”
正是“踏踏實實做人”的家訓和團隊訓練,帶領團隊成員每年做了大量的公益活動。趙有龍成為省優秀誌願者,當選省勞動模範。
“勤儉持家”掛墻上,女兒放棄零食。
去年,市文明辦舉辦了“家風”活動。高郵市車邏鎮的金鴻鳴寫了壹篇名為《我碗裏壹粒米不剩》的文章,講述了他經常吃女兒剩飯的故事。這篇文章被收入《家風故事》壹書,揚州市書法協會秘書長曹吉專門為其題寫了家風條幅。金鴻鳴視其為珍寶。春節期間,鄰居到他家做客,大受贊賞。金鴻鳴還把《家風故事》這本書送給了親戚朋友。我的侄子金科來拜年,那本《家風故事》已經發了。金鴻鳴特地到揚州從這份報紙上買了10份帶回家。
最讓金鴻鳴高興的是,她上大學的女兒過去喜歡吃零食,花錢大手大腳。自從接受了“勤儉持家”的家庭教育後,她改變了吃零食的習慣。金鴻鳴感嘆,“好家風”已經成為傳家寶,讓人受益終身。
誠實,友善,勤奮,家風和短篇小說600字兩個。
中華民族的文化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自古以來,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就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美德的影響。它像春風壹樣悄然吹拂著整個中國大地,無形中滲透到我們的國風甚至家風中。
我生活在壹個幸福的五口之家,每個成員都相親相愛,和睦相處。這壹切的幸福都來源於我的家風:孝為先。
每年夏天,我的記憶都會被帶回家,回到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那天奶奶吃完飯就去鍛煉了。她出門不久,突然刮起了壹陣大風,吹得樹搖晃起來,不時發出呼呼的響聲。隨著天空中銀龍般的閃電,豆大的雨點敲打著窗戶。眼前的景象讓我們感到焦慮,沒有多想。我抓起壹把傘,向門口跑去。剛到樓下,就遇到了渾身是雨的媽媽。她知道我奶奶還沒回家,就拿著我手裏的傘跑進了雨中。看著媽媽在雨中消失的身影,心裏閃過壹絲擔憂。我站在原地,寒風不時掃過雨水,瑟瑟發抖,但我還是踮起腳尖,望向遠方。這壹刻,是我的時候了。我跑上前,緊緊握住他們的手。此時的雨聲似乎沒那麽大了,因為已經被我們三個人的笑聲覆蓋,空氣也不再那麽冷,因為親情的味道已經溫暖了每壹個角落。
這只是我家家族故事的壹個小片段。更多的時候,它常常出現在壹次次飯桌上的菜裏,出現在壹次次生病時的等待裏,甚至出現在壹次次外出時的關懷叮囑裏。我從家風中學到了善良的真諦。它更像是火種。只要我們用善良為它加油,它壹定會越來越強大,熾熱的火焰會照亮更多的人,溫暖更多人的心。
誠實、友善、勤奮、家風和短篇故事600字三
家庭是苗圃,孩子是幼苗,家風如雨滴。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幼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最近隨著“家風”壹詞的流行,不禁看到爺爺奶奶教育我的照片。
回想過去,每次上學前,奶奶總會叮囑我幾句:“孩子,上學不要和同學磨牙(亳州諺語是吵架或打架的意思)。如果有人欺負妳,回來告訴我,我會找到妳的老師!奶奶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她總是在我沒事的時候給我上壹堂“政治課”,講壹些經典的故事,教我遇事要坦蕩,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好好相處,不要總是和別人發生矛盾。在奶奶的諄諄教導下,我和老師同學基本沒有矛盾。
爺爺喜歡給我講很多他的從軍經歷。部隊生活特別艱苦,他告誡我:“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能吃苦耐勞的。從小就要學會吃苦,否則做不了大事!爺爺也教過我“只有吃過苦,才能當主人”。只有經歷了常人無法忍受的環境,才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才能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處於優勢。也許這就是“天降大任,所以人必須努力工作,先餓著身體..."!我想。
看現在,我已經進入高中,成為壹名高中生。我已經養成了樂於助人、努力工作和簡樸生活等良好習慣。仔細想來,這些都和我們的家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現在,奶奶依然在每次上學前給我上壹堂“政治課”,爺爺依然時不時給我講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比如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我很樂意聽他們的話,因為那是我們家的好家風。
發展未來,樹立正確家風,傳承優秀家規家訓,值得弘揚民族文化。如今,社會上的壹些陋習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正能量”得以傳承。如果加上好的家風來建設,我們社會的風氣會更純凈,人民的生活會更美好,國家的未來會更繁榮!
(2)關於家風和節儉的作文
說到壹個家庭的風氣、風格、時尚,其實是壹種潛在的無形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內心,塑造著我們的性格,陶冶著我們的氣質;這是壹種無言的教育,無言的經典,對我們的成長產生全方位的影響;這也是成長的第壹空間,在我們身上處處烙著家風的印記。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育我們要節儉,要節約每壹張紙、電和米...
(3)傳統家風,誠實守信,勤儉節約對我們的成長有什麽作用?
什麽是“家風:?”“家風”,又稱“家風”,指的是家庭世代相傳的時尚、生活方式,即壹個家庭中的風氣。如誠實、守信、節儉等傳統家風,都是在家裏為後代樹立的價值標準。對於每壹個家庭成員來說,這個價值準則是他們做人的基本準則,決定著他們的思想基礎、道德修養、人格氣質和前途。俗話說,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良好的家風可以培養正確的思維和思想。思想基礎決定壹個人的價值取向,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基礎。而樹立正確的“三觀”是成就壹個人未來的基礎。古代有“孟母擇鄰遷三地之教”,使孟子成為偉大的思想家。嶽家以“丈母娘紋身,忠君報國”的家風,做到了完全的忠誠。可見,思想基礎對人的未來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家風可以養成健康的行為和習慣。壹個人健康的行為和習慣往往來自於他家庭的家教,而這些行為和習慣往往會成為傳家寶代代相傳。有很多關於文學家庭,醫學家庭,文學家庭的故事。這些“貴族家庭”的形成,都是以這些家庭在小時候就註重這些方面的教育,讓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並使之得以傳承為標誌的。這就是“家風”。
良好的家風可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品格。壹個人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是否有健康的人格和性格,而家風是健康人格和性格形成的基礎,這叫潛移默化,也就是說,親近朱者赤的人都是黑的。世界上流傳著很多強調誠信、孝順、助人為樂的故事。這些故事的背後,壹定有好的家風來“背書”,是家風的傳承。
良好的家風可以決定未來的成敗和榮辱。家風造就的壹個人的思想基礎、行為習慣、性格,是壹個人做人的基礎,決定了他的行動原則,也成就了他們的行為能力。可想而知,如果壹個家庭或家族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有修養氛圍的家風,其成員在道德修養、知識素養、人格修養等方面更容易在家風的影響下成長、成人、成才,並最終決定壹個人的成敗和榮辱。
因此,良好的家風可以幫助壹個人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影響壹個人的行為習慣,培養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人格,決定壹個人將來能否有所成就。家風決定人生。
(4)勤儉持家的家風作文500字。
導語:家風是壹個家庭的道德標準,就像食物壹樣,是壹個家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我們家,還有壹種家風,就是節儉。以下是我為妳整理的以勤儉節約的良好家風為主題的作文,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第壹條:
按照老壹輩的說法,節儉是傳家寶。雖然現在條件不錯,但我們全家恪守“勤儉節約”,從不鋪張浪費。
爸爸在工作中是出了名的“老煙槍”。以前壹天抽兩包煙還不夠,現在情況變了,不僅數量變了,質量也變了。幾十元的煙很少買,只是出去應酬時偶爾抽抽。上班的時候抽十塊錢的“雲煙”或者“紅河”。壓縮煙錢只是父親的壹個小習慣。其實幾十年前父親就很節約了。但在學習、孝敬老人、助人為樂上,他花錢不眨眼。發生在我父親身上的許多故事仍然縈繞在我心頭。
我媽媽是壹個非常勤奮的家庭主婦。雖然她掌握著全家的財政大權,但她從不亂花錢。她甚至不得不小心購買日常用品。最近她把“節約”發揮到了極致。以前做紅燒肉的時候,肉占三分之二,土豆占三分之壹。現在壹切都顛倒了。還好媽媽的廚藝挺好的,菜還是很好吃的。過去,在家裏吃面包、牛奶和蛋糕是很常見的,但現在很少了。我跟父親說她“小氣”,母親卻說是“美德”。
在家裏,我是唯壹的“小皇帝”,花錢大手大腳,有時還喜歡和富家子弟攀比。為了幫我改掉壞習慣,爸媽真的是用心良苦。他們經常講我家過去有多窮,進入社會有多難的故事。終於明白了“成功是由於勤奮和奢侈”的道理。現在我在悄悄地改變。我很少向父母要零花錢,買零食。我擔心我會變成壹個不會花的有錢人!
朋友,如果妳生長在這樣壹個“勤儉為基礎,節約為驕傲”的家庭,妳會和父母反目嗎?我沒有。因為我們家壹直保持著節儉的好傳統。
爸爸媽媽常說:“做人的關鍵是要有愛心和責任心。不亂花錢的人不代表家裏沒錢,而是應該把省下來的錢花在最需要照顧的人身上。”我們家每年都捐錢給受災群眾和上不起學的孩子。汶川地震剛過去,我們就把最近省下來的錢給災區人民送去了。
良好的家風,如同明媚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非常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能夠成長在壹個節儉的軍人家庭,讓我感到幸福和自豪。
⑸誠實、友善、勤奮、優秀的家風故事125字
誠實,友善,勤奮,家風,500字。
83歲的舒元吉是遂寧市西寧人,出生在壹個農民家庭。通過廣泛的閱讀、學習和了解,對家風有壹定的研究,先後撰寫了《寫家誌的感受》、《袁殊紀家誌》、《家風的繼承與探索》等文章。舒元吉認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的第壹所學校,良好的家風有助於孩子成長。
他的父母教育他的家庭。
勤奮、持家、正直。
舒元吉告訴記者,家裏良好的家風是父母建立起來的。他的父親舒大恩解放前壹直在家務農,在地主家幹過活。1947年2月,舒大恩在山東濟南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據舒元吉回憶,父親在家裏的書信中總是教導家人要遵守黨的方針政策,要遵守勤儉持家的家風。舒元吉告訴記者,1950年,父親舒大恩退伍回家了。在村裏當會計的30年間,他因清正廉明,善於持家,受到周圍鄉鎮百姓的愛戴和尊敬。
舒元吉的母親蒲太珍是壹個農村婦女,始終恪守勤儉持家的家風。在舒元吉的印象中,母親是壹個淳樸、善良、高尚的人。母親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堅持用家風約束孩子的言行。
他和他的妻子繼承了家族傳統。
以身作則,教育孩子。
舒元吉告訴記者,他壹直牢記父母的教誨,壹直重視家風的傳承和對子女的教育。舒元吉說:“我和妻子壹直非常重視遵守家規和習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以身作則,孝順父母,關愛下壹代。”
據舒元吉介紹,妻子龍誌宇在工作期間,壹直以敬業、友善、守法、誠信要求自己,也為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舒元吉告訴記者,他和妻子從小就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努力工作,踏實做事。除了在家傳承良好家風,舒元吉還積極走進校園和社區,引導和教育青少年遵守家規家風,教育孩子勤儉持家,維護道德。
他的兒孫們都過得很好。
孝敬父母,愛崗敬業。
說到孩子對家風的傳承,舒元吉深感自豪。舒元吉告訴記者,他的大兒子舒家雲在當兵時得知母親生病的消息,非常難過。但由於部隊訓練任務重,他暫時不能休假,只好寫信回家問候,大兒子也在部隊受到表揚。
舒元吉的次子舒家鴻,早前在中鐵二局工作。因為離家太遠,為了家庭和諧幸福,二兒子放棄高薪職位,毅然回家工作,肩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
舒元吉的小女兒舒家華、大兒媳任念菊、二兒媳王碧君、孫子舒誌超、孫女虞書能夠發揚家庭美德,遵守公民道德,熱愛本職工作,遵紀守法,誠信友愛,尊敬老人,自覺繼承良好家風。
【6】收集江蘇省啟東市自己家的優秀家風故事,通過家書弘揚中華民族勤勞、節儉、孝順等傳統家庭美德。
建議將此類信息發布在啟東市的網站上,或者當地壹些知名媒體上。這種情況下,權力影響力會更大。
另外,也可以給全市最基層的村委會、社區居委會發通知。作為最基層的組織,我相信他們最清楚這個事情。
曾經節儉的家風。
勤儉節約的家風
幾千年來
節儉的思想
總是貫穿始終
在中華民族進步史上。
⑻命題作文《家風的故事》1500字作文。
家風的故事
我的父母是七十年代的中學生,我的祖父母是四十年代的農民。從懂事開始,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勤儉節約,善待他人,禮貌待人,誠實守信。尤其是我做錯事的時候,爺爺喜歡給我上政治課,奶奶壹遍又壹遍的說。有時候無聊的時候,我會有壹種叛逆的呼喊:“加油,奶奶同誌,妳已經說了n遍了,我耳朵都長出來了。。。。。"可是,奶奶似乎沒有聽到我的反抗,繼續說:“妳這孩子,禮貌點。剛才客人到了妳都不知道怎麽打招呼。。。。"。"。。。。我好像習慣了這種教育,應該說是我家的家風。
從我記事起,家裏就壹直有客人。我的長輩總是微笑著招待客人,給他們最好的東西。客人走後,終於輪到我們的孩子了。我們從來不敢說什麽,客人總是誇我們:“妳家孩子真懂事。”但我調皮的性格有時會招來長輩的不滿。。。。有壹年春節,我把家裏請舅舅的鹽焗雞吃了壹半,把雞翻了。我叔叔吃的時候,我發現的。後來爺爺嚴厲批評了我,讓我蹲半個小時才記住這個教訓。
在我家,最節儉的人是奶奶。奶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家務。到我們上學的時候,奶奶已經出去買菜了。每次家裏有剩菜,奶奶從來不扔,自己吃。爸爸擔心她腸胃不好,不讓奶奶吃剩的食物,奶奶只好偷偷吃。有壹次,我剛放學回家,發現家裏有三只雞。原來奶奶給剩菜找到了壹個好“去處”。。。。哈哈,這真是兩全其美啊!
老實說,這是我父親的。有壹次,爸爸心血來潮,把1000棵荔枝樹承包給村委會,合同上承諾采收時付給村委會2萬元。沒想到那壹年臺風很強,1000棵荔枝樹總收獲量才2000多棵。很多好朋友說情有可原,勸爸爸給村委會提意見。。。。結果我爸找我阿姨借錢,毫不猶豫的給了村委會2萬。父親後來說:“我的固執是因為父親從小就告訴我:要誠實守信。”我沒預測好,只能自己負責!"
家風是雨,孩子是苗,這種家風讓我受益匪淺!
⑼中國古代家庭故事150字。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其主要功績在於積累有限的社會資源,以繁榮家業,富國強兵。因此,在我國歷史上,許多有識之士在生活中非常註重自己的節儉,也非常重視對後代的“節儉”教育。這種以身作則的精神,成為後人以身作則教育孩子的典範。
司馬光,北宋傑出的史學家,出身秀才,多次在天章閣為官、講學,被任命為鐘誠、尚書仆從後,又被任命為文國公。他著述甚豐,其代表作《子同治簡》是中國壹部珍貴的歷史著作。他的生活非常節儉,工作作風穩重踏實,節儉是他幹兒子成功的主要內容。
在司馬光的壹生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據有關史料記載,司馬光十分註意教育子女戒奢,在工作生活中要精打細算。在《答劉猛書》中,他說自己“看準了地再敢行動,再敢站著”為了完成這部歷史巨著《子同治鑒》,他不僅聘請了範祖禹、劉舒、劉煉等為助手,還讓他的兒子司馬康參加工作。看到兒子用指甲刮書頁,他很生氣,很認真地教他愛護書籍的經驗和方法:讀書前,把書桌擦幹凈,鋪上桌布;讀書時,坐直;翻頁時,應先用右手拇指側擡起書頁邊緣,再用食指輕輕蓋住,翻開壹頁。他告誡兒子,商人要多存資本,讀書人要愛護書籍。為了實現寫書取經治國的理想,他在15孜孜不倦,經常帶病工作。他的親友勸他“省事”,他回答說:“先王說了,生不如死。”這種不顧生死的工作生活方式,深深地激勵了兒子和同事。
在生活方面,司馬光儉樸,“衣禦寒,食填飽肚子,終其壹生”,但他“不敢以卑鄙手段矯枉過正”。他經常教育他的兒子,食物充足導致奢侈,而富足導致奢侈。為了讓他的兒子知道倡導節儉的重要性,他以家書的形式寫了壹篇關於節儉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強烈反對奢侈,大力提倡節儉。
⑽家風家訓故事,鐫刻著孝、勤、儉。
說到壹個家庭的風氣、風格、時尚,其實是壹種潛在的無形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內心,塑造著我們的性格,陶冶著我們的氣質;這是壹種無言的教育,無言的經典,對我們的成長產生全方位的影響;這也是成長的第壹空間,在我們身上處處烙著家風的印記。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育我們要節儉,要節約每壹張紙、電和米...
我記得那壹次,我打開水龍頭洗手。我媽看到了,攔住我,教訓我:“妳怎麽能這樣?”“怎麽了……”我說委屈。“妳洗手的時候,水龍頭壹直開著,很浪費水。在很多偏遠的山區,很多孩子甚至沒有水喝,所以我們應該盡可能地節約用水!”我媽激動地說,我默默聽著,慢慢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見我似乎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母親語氣緩和了壹些,繼續說道:“兒子,妳應該還記得去年電視上那些缺水的災區吧?”他們不像妳現在這樣幸福!”這時,媽媽變得和以前壹樣和藹,說:“快擰緊水龍頭,以後壹定要節約用水。”“好!"
壹個不小心的舉動已經造成了浪費,所以我們要認真做好每壹個細節。
當然,節儉不僅要節約用水,還要節約每壹粒糧食。父親總是用行動告訴我這個道理。我吃飯的時候米粒掉了,他壹邊壹粒壹粒的撿,壹邊往嘴裏送,壹邊說著小時候爸爸跟他說缺糧缺米的日子。那時候壹桶米可以買壹壩田!
久而久之,我也向父親學習,養成了節約糧食的好習慣!
父母的壹些行為總能影響到孩子。優秀的品質是從習慣中養成的。
好的家庭需要好的家風。牢記家風,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壹步步走下去,成為國家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