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豆腐據說和北方的餃子有關。客家人的祖先曾經生活在中原地區,那裏出產小麥,面粉經常被用來做餃子。後來由於戰亂等原因,客家先民遷到南方居住。嶺南地區,大米比較豐富,小麥比較少,面粉比較少。發酵豆腐取代了餃子成為了食物。客家先民想到把豬肉剁成餡,用豆腐代替面粉,塞進豆腐裏,就像餃子壹樣。這道菜味道鮮美,已成為客家名菜,也是客家人餐桌上的家常菜。
網絡圖,侵刪
換句話說,客家菜真的很喜歡“釀”,除了豆腐和腐皮,還有苦瓜、香菇和辣椒。
釀蘑菇
還有壹種說法是,腐乳是崇尚中庸之道的客家人“讓”出來的美味。到現在,很多客家餐廳都掛上了“讓豆腐”的招牌。傳說很久以前,兩個好兄弟在點菜的時候發生了沖突。壹個想吃豬肉,另壹個想吃豆腐。後來,聰明的餐館老板想出了壹個壹舉兩得的辦法,做了“珍”豆腐。廚師將豬肉放入豆腐中的做法也賦予了“讓”字新的含義,開創了釀造蔬菜的先河。因為“讓”(繁體字“讓”)和“娘”(繁體字“娘”)這兩個詞在客家話中是同音異義的,結構上也很相似,而且壹些與飲食有關的詞都帶有“酉”的成分(如“酒”、“醋”、“醬”),後來。所以這道菜也承載了客家兄弟姐妹之間的禮尚往來的文化。
今年不能回家過年,但無論在哪裏過年,我都會自己做“釀豆腐”這道菜,希望家人新年平安。也祝大家新年好運,虎年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