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家庭|婆媳相處之道(壹):界限感

家庭|婆媳相處之道(壹):界限感

母親節我寫的文章, 《有壹個好婆婆,是我的福氣》 ,被007選中為母親節最有愛文章。看到好多朋友的評論,讓我有了繼續探討婆媳關系的想法。

都說婆媳關系是世界上最難處的關系。

在這個三者關系中,對壹個男人來說,老媽和老婆都是自己深愛的女人。

但是,對於母子關系來說,兒媳是第三者,婆婆最怕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只聽兒媳的枕邊風而不孝順自己;而對於夫妻關系來說,婆婆又是第三者,妻子最怕丈夫是壹個軟弱的“媽寶男”,只知道聽母親的話,而沒有壹點男人的擔當。

有些女人遠嫁到夫家,因為自己是“外人”而相對比較脆弱、敏感,容易感覺到自己受欺負。有些老人背井離鄉到大城市給兒子帶娃,成為“老漂”壹族,也會有“寄人籬下”的孤獨感。

現實中,婆媳矛盾比比皆是,同時也不乏相處很好的婆媳關系,甚至有婆媳勝過母女的。

現代社會,年輕人在外打拼,有了孩子又不願放棄自己的工作,請保姆的話,不僅話費高,而且還不壹定讓人放心,那麽最好的選擇就是請老人幫忙帶孩子、做家務。老人和兒女住在壹起也可以得到兒女的照顧,壹旦有個身體上有個小毛病的也可以及時就醫。所以,婆媳相處好了,對壹個家庭關系來說,可以同時解決育兒、養老問題,還省錢。

不過婆媳關系要處好,需要婆婆、媳婦和中間的男人,三方面都有維護良好家庭關系的主觀意願,且願意為解決問題努力,願意為了自己愛的人而做出改變。

當然也不是會有壹些比較通用的方法規律。

從今天起,我計劃通過文章把我關於婆媳相處的壹些心得分享壹下,感興趣的也可以評論交流。

今天先說第壹個內容:界限感。

自然界中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領地。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居住空間,生活空間和心理空間。

有界限感,指的是跟其他人保持合適的距離,不隨意幹涉他人的生活。

雖然相愛的人都不會見外,但壹家人生活在壹起,必要的界限感也是要有的。

2020年春晚有壹個小品《婆婆媽媽》。婆婆在家裏養蔥,還施農家肥,搞得客廳有味兒。有壹次吵架,媳婦把婆婆養的蔥壹截壹截的掰斷,婆婆把媳婦的口紅壹根根折斷,隔著屏幕我都感受到了婆媳兩人心中的那種心疼。

其實由於生活習慣不同,婆婆兒媳有不同的愛好也正常。兒媳花自己的錢買口紅,婆婆雖然看不慣,但也不能把它掰斷;婆婆喜歡養蔥,如果不施農家肥、不妨礙別人,兒媳也不能把它掐斷或扔掉。

我壹個朋友的婆婆愛整潔,看媳婦房間亂了,就幫忙收拾,結果朋友覺得特別不舒服,怪婆婆亂動自己的東西。這就是婆婆越界導致的沖突。

在我們家裏,有公***物品,也有私人物品。放在客廳、廚房、衛生間的公***物品,大家都用;而每個人臥室、衣櫃等地方的個人物品,其他人都不會動。

尤其是壹家三代六口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用品,如衣服,生活用品,喜愛的組件等。壹個大的原則是,互相尊重,自己的東西自己支配,不隨著動別人的東西。在公***空間看到別人的東西,需要移動時,先要問壹下對方的意見。

我家最容易起沖突的是陽臺。因為家裏地方小,所以孩子的遊戲間和洗衣房都放在了陽臺。倆寶經常玩的時候搞得壹地玩具,這樣就妨礙到奶奶去洗衣服,晾衣服。奶奶無從下腳,就把他們的玩具踢到壹邊,清理出壹條道路,而動了他們的玩具又讓大寶覺得受冒犯。

汲取這個教訓,我們想,下次買房裝修時壹定要把每個人的空間都規劃好,想減少互相沖突。

婆媳沖突的壹個重要原因是育兒觀念的不同。例如,孩子不吃飯,要不要追著餵?孩子哭著鬧著要零食,要不要給他買?“有壹種冷叫奶奶覺得妳冷”,奶奶怕孩子冷,給孩子穿太多怎麽辦?

大寶兩三歲時,我和婆婆因為是否要給孩子餵飯,也沒少吵架。

我希望鍛煉孩子自己吃飯,只要能自己吃就不餵他。

而婆婆擔心孩子吃得慢,吃得少,怕飯菜冷了對孩子腸胃不好,所以想盡各種辦法餵孩子吃飯。

但是餵飯會剝奪孩子自己吃飯的樂趣,打擊孩子吃飯的積極性,也不利於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

結果每次吃飯就像打仗壹樣。

後來,我們慢慢達成默契:婆婆願意餵飯就餵吧。大寶主要是她在帶,也要尊重她的感受、她的做法。我雖然看不慣,但我也沒法代勞。

同理,關於穿衣服也是。我有時候會覺得穿太多了,提示壹下。但是不會幹涉太多,因為如果穿少了,孩子著涼感冒了,後果也是由婆婆承擔(大寶跟奶奶睡,小寶跟我們誰)。

現在大寶長大了,關於穿衣服多少,關於冷熱有自己的感受,可以自己表達出來,我也就更不用操心了。

所以基本是:誰做的多,誰有發言權。如果自己對婆婆帶孩子的某種做法有意見,可以溫和地提出來,還可以配上育兒科學知識、專家意見,說服她調整。

如果說了,對方還不調整,可分兩種情況看。如果沒有明顯的危害,就接受現實,允許婆婆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帶孩子。如果覺得後果比較嚴重,那還是自己帶孩子吧。

要知道,父母才是養育孩子的第壹責任人。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必須承擔自己的責任。

而老人家只是來幫忙的,最多起到輔助作用。而我們請老人家幫忙,當然態度上也好壹點,也要尊重他們的想法。

首先,家務活兒大家都有份兒,不能有人忙裏忙外,累的要命,而有人什麽都不幹。

其次,建議按照家務的種類和每個人的興趣和時間合理分配。然後這件家務怎麽做,就是承包的人說了算。

例如在我家,做飯、掃地、洗衣服是婆婆做,我負責洗碗、買菜和周末清洗油煙機,孩爸負責倒垃圾、采購米面糧油。

我看有朋友抱怨,自己想吃什麽婆婆不給做,而老公想吃什麽婆婆立馬就給做,所以心裏非常不平衡。

這種情況在我們家不就不會存在。想吃什麽菜,就買來相應食材。婆婆有時候遇到不常做的,還會上網查菜譜看怎麽做。當然,我買菜前,也會問婆婆和孩子們的意見:有什麽特別需要買的菜?想吃什麽菜?想吃什麽水果?

婆婆不管做得怎麽樣我都吃,哪怕有時候不合我的口味,我也會想:有人給做飯就不錯了。

其實很多婆媳矛盾,往往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沒有誰對誰錯, 很多時候可能爭的就是壹個心理上的優越感、受尊重感,誰在家裏更有地位,更有發言權,家裏誰說了算 的問題。

但實際上,居家過日子,誰贏誰輸,總不如家庭和睦更重要。如何能照顧到彼此的需要呢?明確壹個界限,公***的事情商量著來,而個人的事情由自己決定、自己負責,其他人盡量不幹涉。可以幫忙,可以提建議,但是不能代替別人做決定。

關於家裏的界限感,妳有什麽想說的?關於婆媳相處,妳有什麽問題?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