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戰敗。越王勾踐用美人計把諸暨的美景獻給了吳王夫差。為了取悅石,夫差在靈巖山山頂修建了官瓦宮,並修建了姑蘇臺。“三年聚材,五年成材”。在這三五年間,沿河運輸木材,甚至堵塞了山腳下的河港,久而久之山腳下的村莊就被命名為“木瀆”。
夫差天天圍著美女轉,大興土木,載歌載舞,而勾踐卻在暗中練兵。“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直到苦幹的勾踐舉兵伐吳,吳已經無力反抗。關瓦宮被越國復仇的士兵放火燒毀了。石的下落不明,但他的名字卻在歷史的木瀆山腳下。
三國時期,木瀆是東吳重鎮。東晉時,司空祿在關窪宮舊址建宅,晚年又將房屋建成寺廟,使木瀆成為佛教勝地。明朝以後,木瀆因為是太湖的門戶,成為吳中最熱鬧的商埠。清代宮廷畫家徐揚描繪了壹幅甘龍姑蘇的生活畫卷,在這幅長達12米的長卷中,木瀆占了繁榮的壹半。從這幅類似《清明上河圖》的畫卷中可以看出,有杭州人的雜貨,有揚州人的官鹽,有蘇州人的綢緞,有洞庭人的土特產,有清代鼎盛時期木瀆古鎮文人學者的私家園林。這些鱗次櫛比的店鋪,優雅的花園,古樸的石橋,獨特的風景,現在都可以從古鎮中仔細尋找。
康熙三次南巡,六次下江南,每次都偏於木瀆,不是沒有原因的。
尹紅·方善
乾隆十六年春,乾隆第壹次南巡。龍舟過運河,折進因石浴而名聞天下的湘西,停泊在木瀆河港。尹紅山的房子首先引起了皇帝的註意。
在清代,尹紅山居已經是江南名園。明代由修葉園和小銀園相連,空間寬敞。它既有江南文人園林的典雅,又有北方皇家園林的大氣。它遠比其他花園美麗。乾隆壹下子就喜歡上了它,五次下江南後,尹紅山居是必遊之地。
乾隆行宮在靈巖山亭瓦宮舊址,尹紅山房是朝臣、詞臣居住的地方。著名的柳永曾兩次入住尹紅山房,與他的老師徐世源合唱。
徐世源是最後壹名學者。他不求名,愛讀書。他非常孝順父母。他特意在花園裏搭了壹個戲臺,逢年過節請戲班來家裏唱歌。乾隆皇帝訪虹飲山房,還特意去看戲。民間傳說,曾經看到興起,這個喜歡舞文弄墨的清朝皇帝,上臺舞劍助興。
尹紅山房花房裏有壹把龍椅,上面盤旋著九條金龍,材質為千年花梨木。據說是康熙南巡靈巖山時的專座。皇家的東西,自然要用精致的材料。乾隆遊覽木瀆時,也對這把椅子有偏愛。為了看這出戲,他特地搬到了尹紅山的房子裏。這是徐家的榮幸。然而,徐世源非常害怕,他不得不感謝天子的恩惠,並害怕被不當的監護所拖累。後來,他幹脆把它鎖在客廳裏,派了四個仆人日夜看守。
人對事物的厭倦,這恐怕是乾隆沒有想到的。就像這些私家園林裏的木瀆聖旨,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這也是家族榮譽。但如果保管不當,會被魷魚吃掉,就不完整了。輕的話罰六個月,重的話脫。如果家庭不吉利,害群之馬出生,卒被盜,那麽就要被關進刑部的大牢裏,就要跑路了。
皇帝的寵愛其實是壹把雙刃劍,也就是民間所說的“伴君如虎”。可以招搖,但隨時可能受傷。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清朝乾隆皇帝(即高宗·李鴻)在位60年,不僅在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六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次南巡,還多次出訪。他在《帝制南巡》壹書中說:“妳若在帝制中服役五十年,必有兩件大事,壹是西師,二是南巡。”為什麽乾隆皇帝這麽急著回南北,連續六次去江南?有人說乾隆皇帝“羨慕江南,乘勢南巡”,有人說他“摸清出身真相”,有人說他“希望南巡解決社會問題”。至今眾說紛紜,見仁見智。
最新的說法是我們這裏介紹的“徽菜論”,即乾隆皇帝下江南後的多次江南之行,其實是為了再遊揚州等地,品嘗江春提供的徽菜等宴菜。“江春徽菜接風宴”上的“徽菜”等江南美食,不僅在他的生活中聞所未聞,即使是聽了也是聞所未聞或見所未見,讓他的好奇心得到極大滿足,念念不忘。回京後,我回憶並回味著江南富豪江春的徽菜,幾次想讓廚師做出來,但總是很難做到,永遠做不出那個味道。因此,我們不得不壹次又壹次地去江南,再看壹次江春,這樣我們才能嘗到滋味,擺脫渴望。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吃”是天下第壹大事。
同時,乾隆皇帝之所以六下江南,也是因為他壹次又壹次地帶著自己的廚師團隊,為的是在江春的接待宴會上學習徽菜的烹飪技藝,並采購相關徽菜原料帶回皇宮試用。但是,沒用,我們只好讓他們壹次次陪著學,直到徹底失望。
上述說法中,只有這句話中的“美味誘惑”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最強理由。其他說法只能解釋為“下江南”的理由,而不能成為他連續六次下江南的理由。
因此,我們甚至可以做這樣壹個假設:“江春的徽菜接宴”為乾隆皇帝的健康長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最終活到89歲,是中國歷史上200多位皇帝中壽命最長的。
江春(1720 ─ 1789),安徽歙縣蔣村人。清代生活在江蘇揚州的著名徽商,鹽業最為發達,居清代乾隆年間“兩淮八總商”之首。因其“壹夜鹽造白塔,徽菜將接乾隆駕”的奇跡,被譽為“以布衣交天子”的“天下最牛徽商”。據《揚州原舟》記載,江春任首席商人四十年,蒙乾隆先後授予“陳語安內廷”、“內務府大臣”等職銜,並推薦其壹品。他還送了壹根孔雀羽毛,這是當時鹽商的唯壹分支。當時,據說江春“把布交給了皇帝”,“所有的貴族都以此為榮”。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物資全部由提供,接待有計劃,稱之為“江”。乾隆皇帝曾在金山宮與江春奏請對稱消息,親自解開禦蓮包,給足面子,晉升為大清官階。他兩次造訪江春的別墅“康山草堂”,送給他珍貴的玉器和古玩,題寫“益興堂”的匾額,以“鹽商財源恢弘”稱贊江春“壹夜鹽造白塔”的奇跡。
雖然徽州大商人江春壹直在他刻意營造的“徽州殖民地”氛圍中生活和掙紮:住著富有徽派特色的別墅和私家花園,吃著由廚師團隊烹制的徽菜和從家鄉徽州帶來的主要原料,玩著自己創辦的“德音班”、“春臺班”等徽劇班,甚至是普通的生活會話,都因為村民的定居,有兩件事值得特別壹提。壹個是蔣春甲的“春戲班”,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與“三清班”、“四喜班”、“和春班”壹起進京為乾隆八十壽辰演出,演出了著名的“徽州四班進京,催生了京劇”。另壹個是:江春接手了宴會,由他的家庭廚師團隊按照江春的設計精心烹制。
為什麽“布衣江春”能參加每壹次接機,都能得到乾隆皇帝的贊許和稱贊?美妙之處在於,江春提供的正是當地官員所缺乏的,而乾隆皇帝從未品嘗過的。江春打出了“特殊”牌。
那麽,“江春徽菜接風宴”這些神秘的綜合菜譜是什麽呢?結果表明它們是:
茶類產品:已成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徽州西閣子茶的傳統茶類產品,展示了其風俗習慣,包括徽州傳統名優茶,如石鼎酥、寸金糖、茯苓餅、十字片、徽州五香茶蛋等。
早餐:“冰糖燉燕窩”。
飲品:黃山毛峰、惠州曹溪等。
果實部分:歙縣三潭枇杷、黟縣裏仁香榧等。
美食:項橐惠州靈山貢米香米等。
貢品:徽州文房四寶、徽州貢菊等。
菜品:績溪壹品鍋、金銀白玉板、紅嘴綠鸚哥、霹靂、魚頭燉豆腐、沙蹄甲魚、雪域果子貍、麻辣竹筍、肥雞燒豆腐、徽州餛飩鴨、青菜豆腐絲、徽州腐皮、紫苑湯等
“六下南巡止,他夢遊往昔”,這是乾隆皇帝六下南巡後寫的壹首詩。從此,“乾隆皇帝下江南”成為中國浪漫史的絕唱;從此,創造了“壹夜鹽造白塔,徽菜接任乾隆皇帝”奇跡的江春,也成為徽商史上“最牛徽商”;由江春精心設計的“江春接風宴”,如今已在“徽商會館”中脫胎換骨,成為高級官員、白領、美食家和壹切蕓蕓眾生進入“徽商會館”的誘惑之壹。
清朝乾隆皇帝(即高宗·李鴻)在位60年,不僅在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六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次南巡,還多次出訪。他在《帝制南巡》壹書中說:“妳若在帝制中服役五十年,必有兩件大事,壹是西師,二是南巡。”為什麽乾隆皇帝這麽急著回南北,連續六次去江南?有人說乾隆皇帝“羨慕江南,乘勢南巡”,有人說他“摸清出身真相”,有人說他“希望南巡解決社會問題”。至今眾說紛紜,見仁見智。
最新的說法是我們這裏介紹的“徽菜論”,即乾隆皇帝下江南後的多次江南之行,其實是為了再遊揚州等地,品嘗江春提供的徽菜等宴菜。“江春徽菜接風宴”上的“徽菜”等江南美食,不僅在他的生活中聞所未聞,即使是聽了也是聞所未聞或見所未見,讓他的好奇心得到極大滿足,念念不忘。回京後,我回憶並回味著江南富豪江春的徽菜,幾次想讓廚師做出來,但總是很難做到,永遠做不出那個味道。因此,我們不得不壹次又壹次地去江南,再看壹次江春,這樣我們才能嘗到滋味,擺脫渴望。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吃”是天下第壹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