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小說以獨特的角度,用第壹人稱“我”——壹個12歲的男孩的口吻來寫,使得全文真實可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童言無忌”,壹個12歲的男孩,看待所有的人和事,都沒有偏見和顧忌,所以他寫得很自由,便於表達作者的冷暖思想感情。“我”既是旁觀者,也是參與者。從壹個孩子的角度來看,他是壹個與周圍環境極不協調的喜劇角色,用歡樂寫悲傷使悲傷更加悲傷。
《那時》——1918封建科舉制度已經廢除,孔乙己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不復存在,人物形象和人物故事線無法展開。20年前寫的故事更能表達主題,從而“引起醫療的註意”。
作者以極其節儉的筆墨和典型的生活細節,塑造了被殘酷地拋棄在社會底層,生活貧困,最終被強大的黑暗勢力吞噬的書生孔乙己的形象。孔乙己可憐可笑的性格和悲劇性的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不幸命運的生動寫照,也是中國封建傳統文化氛圍“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揭示了封建社會的冷漠,人的冷漠和麻木,社會對不幸者的殘酷,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封建秩序是封建社會的基礎。在這樣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下,人民的活力、熱情、同情心被扼殺,變得麻木不仁、自私自利、冷漠無情。在短衣幫的心目中,也認為既然“學而優則仕”,連半個秀才都抓不住的孔乙己當然是個爛貨,只值得嘲諷和取笑。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封建秩序下和孔乙己壹樣處於被壓迫社會的最底層,也是很悲慘的,所以他們沒有同情和幫助孔乙己這樣壹個不幸的人。相反,他們只知道在疲憊壓抑的生活中歡笑,尋求片刻的快樂。
孔乙己是壹個在當時的社會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弱者。他用大家的笑聲來貫穿這樣壹個悲傷的故事,烘托和強化了小說的悲劇效果。這種狂笑是壹種麻木的笑,給孔乙己的悲劇增添了壹種令人窒息的悲傷。壹方面是悲慘的經歷和痛苦,另壹方面不是同情和眼淚,而是無聊的玩笑和樂趣。在歡樂的環境中寫悲傷更是悲哀,說明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悲劇,而是社會悲劇,其作品的反封建意義更加深遠。
魯迅的象征現實主義是他的現實主義小說比同時代的其他小說更復雜、更深刻的壹個重要原因。遺憾的是,目前大多數人只關註《狂人日記》和《藥》,這部小說是氣急的,不是最好的。魯迅象征現實主義的另壹部代表作是《故鄉》,其中故鄉的象征也是舊中國的有力象征。這兩個符號成為匹配的壹對。《故鄉》以老家為縮影,人的事件發生在屋內,而《魯鎮》則側重於開門的旅館,悲劇發生在街邊的櫃臺。
魯迅在他的生活經歷中,在眾多相關人物中梳理出與老知識分子典型形象孔乙己相關的壹些特征,進而塑造了壹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形象、場景和對話。正因為這樣的結構,這部只有2000多字的小說才能產生強大的爆發力。
讀孔乙己的時候,第壹感覺就是它的視覺形象特別強。魯迅把孔乙己復雜的壹生,從本該使用的敘事話語中濃縮提煉為壹系列雕塑。孔乙己在小說中只出現了四次,而魯迅每次都是用雕像代替了很多敘事詞。孔乙己第壹次以這樣的形象出現在鹹亨酒店:更慘。
第壹句“只有孔乙己壹個人站著喝酒,穿著長衫”是這個雕像的主要特點。是孔乙己壹生的寫照,包括他的身份、人生經歷、性格以及他生活的社會背景。他是壹個引人註目的高個子,因為他曾經是壹個受過教育的人,只是在抓了半個秀才失敗後才陷入貧困,以至於偷東西的時候腿都被打斷了。最後他出現了,摔斷了腿,爬著走著,櫃臺裏沒人能看見他。那是他被踐踏和打倒的象征。他的破袍是他內心意識的標誌,他不能忘記壹個學者和紳士的高貴身份。他身材高挑(力氣大)幹活,被舊觀念毒害,讓他被上下階層的人踐踏。
孔乙己“臉上經常會有壹些皺紋之間的疤痕”,而這些新舊的疤痕中包含了很多社會的殘酷和他自己懶惰的性格。孔乙己的悲劇是雙重的。壹方面,他是老秀才的悲劇,也是底層社會受壓迫受侮辱的悲劇。
孔乙己第二次出現在小說裏,是帶著這個雕像出現的,旁邊還有個小哥們:孔乙己剛把指甲浸在酒裏,想在櫃臺上寫字。他見我不熱情,又嘆了口氣,壹副很抱歉的樣子。
孔乙己第三次出場時,甚至被壹群小朋友圍住。"他給他們每人壹粒茴香豆。"雕像上刻著他和孩子們。這說明他迂腐的思想裏面有壹顆善良真誠的心。他比鹹亨酒店的其他人都要好,老實,從不拖欠。他的嘆息,不僅僅是因為他意識到了自己的自卑,成為了被輕視、嘲笑、欺淩、侮辱的對象,更是感嘆年輕壹代居然也加入了以他人的恥辱和痛苦為樂的群眾。他認為成人社會是冷酷無情的,所以他向孩子們尋求安慰,但他們也是現實的(“所有的眼睛都在菜上”)、絕望的(他們不敢做店主,所以他們不需要學寫字)、無情的(“乞丐這種人值得考驗我嗎?”)。
第四次也是最後壹次出場時,魯迅突然把原本高大的孔乙己降為壹個斷了腿、用手走路的乞丐:臉又黑又瘦,身材走樣;穿著壹件破舊的棉襖,雙腿交叉著,下面放著壹個蒲包...他的手上沾滿了泥,原來他是用這只手走路的...個子高的孔乙己現在站不起來了。因為他偷了壹些書、紙、筆和硯臺,他被吊起來毆打,最後他的腿被打斷了。魯迅用這個雕像來代表孔乙己永恒的、最終的悲劇。
孫伏園在簡述魯迅對孔乙己的喜愛意見時說:“《孔乙己》作者的主要意圖是描寫在壹般社會中受苦受難的涼薄。”所以我們在讀孔乙己的時候,可能並不總是把它放在中國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去解釋它的意義。
以前大多數人是從科舉制度對國人毒害的角度來解釋的。孔乙己代表了典型的舊知識分子,成為封建社會的犧牲品。但正如魯迅所說,“誰整體進入小說,如果作者手腕巧妙,作品長盛不衰,讀者看到的就是書中的人,與曾經存在的人無關。”因此,他堅持認為,要理解《紅樓夢》,就不要去追求曹,而要從他身上學習賈寶玉或他的小說的意義。因為“生命是有限的,但藝術更永恒。”同樣,我們可以在寫作時超越中國特定的社會背景去閱讀孔乙己,這也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當我們不把這部小說局限於中國的封建社會時,它是“描述壹般社會中苦難人民的冷靜思考”。這種苦人,全世界都有。這種涼薄社會,古今中外都壹樣,不會在今天或者明天消失。
表面上看,魯迅寫的是發生在中國晚清的社會和中國人。事實上,他也表達了人類及其社會的壹個永恒的悲劇。表面上看,孔乙己是被科舉制度毒害了,“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他也是個人與社會沖突的普遍象征。在任何壹個國家,任何壹個社會,有多少人像孔乙己壹樣,不被社會所接受,被群眾所嘲笑、欺淩、侮辱,只是原因不同而已。
孔乙己代表的是理想或幻想與現實社會的沖突,他的悲劇在於他分不清幻想與事實。在科舉時代,偷書並不是壹種可恥甚至是犯罪的行為。他染上這個舊習慣後,社會就變了。所以鹹亨酒店這個小社會永遠是埋葬孔乙己,殺死他的陷阱。
今天,從東方到西方,有多少人按照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者價值觀生活,他卻不明白也不醒悟,他活在夢中,他生活的社會根本容不下他這樣的人。在科舉的框架之外閱讀孔乙己,可以感受到這部小說的豐富性及其普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