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北江(珠江水系的主要河流之壹)的詳細資料

北江(珠江水系的主要河流之壹)的詳細資料

北江古稱沁水,是珠江水系的主流之壹。發源於江西省新豐縣石碣大茅山,主流經廣東省南雄縣、始興縣、韶關市、英德市、清遠市至佛山市三水區思賢角,與西江匯合後流入珠三角,在廣州市番禺區黃閣鎮小虎山島流出珠江口。幹流長573公裏,平均比降0.7‰,匯水面積52068平方公裏,占珠江流域總面積的10.3%。盆地的壹部分跨越湖南和江西兩省。北江多年平均徑流量565.438+0億立方米,徑流深65.438+0.091.8毫米,幹流在韶關市以上稱為湞江(也稱湞水),北江僅在韶關以下稱為。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裏的壹級支流有墨江、晉江、烏江、南水、姜戈、連江、環江、濱江、綏江。它是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也是廣東最重要的河流之壹。

基本介紹中文名:北江水系:珠江水系主流之壹流經:新豐、南雄、英德、三水等。幹流長度:573km,平均比降:0.7‰,匯水面積:52,068km2,別稱:湞河(上遊),沁河發源地:大茂山省河流長度:江西省信豐縣鄧海光。水系組成,上遊段,中遊段,下遊段,流域概況,水文特征,控制與開發。水系構成北江水系,發源於江西省信豐縣石碣縣大茅山,主流經廣東省南雄縣、始興縣至韶關市,後轉向南,經清遠市英德市至佛山市三水區思賢角。與西江匯合後,流入珠江三角洲和廣州市番禺區黃閣鎮。幹流長573公裏,平均比降0.7‰,匯水面積52068平方公裏,占珠江流域總面積的10.3%。幹流在韶關市以上叫鎮江(也叫鎮江水),韶關以下叫北江。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裏的壹級支流有墨江、晉江、烏江、南水、姜戈、連江、環江、濱江、綏江。上遊河段幹流在韶關市沙洲尾以上上遊,稱為湞江。河流長度212km,河流平均比降0.59‰。盆地面積7554平方公裏。盆地內多山地丘陵,少量零星河谷盆地。從吳涇以下上遊到墨江口,100米以下的丘陵地在河岸兩側10公裏以內,山區在10公裏以外。河谷大多呈V形。主要支流該段沿河接納的主要支流有墨江、晉江、烏江。墨江位於北江左岸,發源於始興縣面地坑頂部,由南向北,在始興縣上江口匯入鎮江。匯水面積1367平方公裏,河流長89公裏,平均比降2.38‰。錦江,位於北江右岸,發源於江西省崇義縣竹洞坳,自北向南,在曲江縣白芒壩與鎮江匯合。匯水面積1913平方公裏,河長108公裏,平均比降1.71‰。仁化縣站(匯水面積1.476平方公裏)年平均徑流深989.0毫米,年徑流量654.38+0.46億立方米。仁化附近有丹霞地貌。烏江,又名舞水。位於北江右岸,發源於湖南省臨武縣三豐嶺,東流入廣東省,在韶關市沙洲尾匯入鎮江,匯水面積7097平方公裏,河長260公裏,平均河坡0.91‰,流域1.902米,離石站年平均徑流深(匯水面積6976平方公裏)。石平以上的河床比較開闊,坡度落差不大,石平以下的河床是峽谷地帶,其中樂昌峽長達50公裏,樂昌以下的河床比較寬闊。主要支流是南華溪。中遊幹流從韶關市沙洲尾至清遠市飛來峽,河長1.73km,平均河坡0.65,438+0.25 ‰。河谷多呈U型,河流壹般順直。還有四個峽谷,分別是清遠上遊的飛來峽,長9公裏;英德市波羅坑至連江口之間的盲峽,長6公裏;英德裏洞和清遠橫石之間有路祥峽和大廟峽,長度均小於100米。河面平均寬度約400米,盲峽、飛來峽枯水期水深20-30米。而有沙洲的河流水深往往小於1米。英德寶晶宮有壹個很大的洞穴。主要支流本段沿河主要支流為南水、姜戈和廉江。南水位於北江右岸,發源於乳源縣安墩頭,向東南流,在曲江區孟州壩與北江匯合。匯水面積1489平方公裏,河長104公裏,河流平均比降4.83‰。姜戈河是北江左岸最大的支流,發源於廣東省翁源縣川都以東,流經翁源縣,在英德市東岸與北江匯合。幹流長1.73公裏,匯水面積4847平方公裏,包括翁源縣全境和英德、信豐、佛岡、曲江、李安平縣部分地區。連江,位於北江右岸,發源於廣東省連州市三界峰。其幹流向東南流動,經陽山縣、英德市,在英德連江鎮江口嘴村匯入北江,匯水面積1061平方公裏(北江最大支流),河長275公裏,平均河坡0.77‰。下遊河段幹流為三水縣飛來峽至泗縣下遊河段,河長83公裏,平均比降0.0438+05 ‰。這壹段已經是平原地區,江面很寬,兩邊堤防很多。60公裏長的北江大堤位於這壹段的三水縣。主要支流該段沿河接納的主要支流有環江、濱江、綏江。環江位於北江左岸,發源於佛岡縣田童燭,向西南流經清苑縣,汛期在清苑河口匯入北江,流域面積1.386平方公裏,河長82公裏,平均河坡1.74‰。大廟峽(流域面積472平方公裏)。年平均徑流深1458.5mm,年徑流量6.88億立方米。主要支流有牛頭水、九思水和龍南水。濱江,位於北江右岸,發源於清遠市霧山,向東南流至清遠飛水口匯入北江。流域面積1728平方公裏,河長100公裏,河流平均比降0.81‰。朱坑站(匯水面積1.607平方公裏)年平均徑流深1.51.5 . 3毫米,年徑流量24.4億立方米。綏江位於北江右岸,發源於連山縣丘崖頂,向東南流經廣寧、四會縣城,在四會市馬棚匯入北江,匯水面積7184平方公裏,河長226公裏,平均河坡0.25‰。石溝站(匯水面積6362平方公裏)年平均徑流深1.094.8毫米,年徑流量69.7億立方米。懷集縣的高懷村,上面叫中州河,遇到馬寧水才叫綏江。上遊的懷集地區是壹大片平地,進入懷集以下的峽谷區,下遊的四會地區是平原。主要支流為鳳崗水。流域概況北江是珠江第二大水系。上遊鎮江發源於江西省信豐縣石碣。韶關、武水合並後稱為北江,後在三水市思賢角與西江匯合,流入珠三角網河地區。主流從虎門出海。北江思賢角以上流域面積46710 km2(廣東省42930km2),幹流全長468km,河流平均比降0.26 ‰。多為山區和丘陵,地勢北高南低,離開飛來峽後逐漸平緩。北江流域有韶關、清遠、佛山三市,總人口1258萬人,國民生產總值3740億元。北江流域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明顯,日照充足,熱量充足。大氣環流隨季節變化,夏季吹東南風和南風,冬季吹北風。四季的主要特點是:春季多雨,雨天較多;夏季炎熱潮濕,含水量高,暴雨集中;秋天經常有熱雷和臺風雨;冬天氣溫低,雨量稀少。水文特征北江幹流徑流年內分配不均。壹般枯水期(10-3)水量只占全年水量的25%左右,汛期(4-9月)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5%。北江幹流和支流的發育受流域內弧形山脈和河谷的控制。同壹弧形河谷內的兩岸支流往往近距離匯入北江,造成北江洪水同時集中,具有快速上漲的特點。豐水期6月徑流量最大,約占年徑流量的20%,枯水期65438+10月徑流量最小,僅占年徑流量的3%左右。北江流域背靠南嶺山脈,位於山脈迎風坡。此外,水系呈闊葉脈狀分布,洪水集中迅速,峰高小,範圍廣但持續時間長。洪水過程多為單峰或雙峰,很少有復合峰的洪水過程,每年汛期有3-4次洪水。壹般4-7月洪水機會較多,是北江的主汛期。治理開發北江,作為武陵山脈南北重要的水路和水上交通線,秦漢時期就已使用,自古被稱為“使者之路”。當年秦漢進軍嶺南,下到五二水,沿北江直抵番禺(廣州)。《史記·南越列傳》載“船將軍(楊仆)先困精兵於峽(今飛至峽)破石門”。自此,北江流域有了人類治水的歷史記錄。早在漢代,連州就修建了當地的水利設施。龍伏皮,位於廣東省連州鎮龍口村,源於連南縣老伏皮,東漢末年袁氏家族所建。公元196年,袁氏族人在連南三江至連州龍口壹帶開墾良田,修築運河,修建了“龍腹”,使後世受益匪淺。龍伏皮作為秦漢時期北江流域著名的水利工程,1800多年來壹直造福於民。到了唐代,名人元傑在連州修建了海洋湖。它是唐代的人工湖。海陽湖位於粵北金峰山以南的低窪地帶,是文獻記載的連州古景區之壹。元傑根據地形挖島築島,廣蓄泉水,用最少的工作量和最經濟的方法完成了史無前例的水利工程。50年後,連州刺史劉禹錫疏浚擴建了海陽湖,並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引進了中原和江南的園林藝術,在海陽湖中建立了李因亭、切雲亭等10處景點,並為每處景點親筆題寫了壹首詩,組合成《海陽十首》。後來因為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們在湖邊開墾土地而消失了。宋明時期,北江地區開始築堤保衛洪超。北江大堤工程建於宋代。據北江大堤記載,1272年(宋憲春八年),北江沿岸人民開始在蘆苞至唐璜之間修築歷史上第壹條大堤,原名“融塞西圍”,是北江大堤的原堤段,也是宋代珠江三角洲最北的大堤,北江治水文化進入鼎盛時期。明朝以後,珠江三角洲的淺淤不僅影響了航運,也增加了水災的次數。因此,明清時期,北江流域的水利防洪有了較大的發展。清遠市石角圍(今北江大堤石角圍段)建於明代,名清平圍。這些堤防在清初雖然分散,沒有成為完整的堤防體系,但具有壹定的規模,其保護範圍更廣,直接關系到廣州的防洪安全。在清代,北江大堤由兩廣水師直接管轄,重要性可見壹斑。到了民國時期,隨著廣東河道管理處等水利管理機構的建立和現代治水技術的引進,北江大堤地區的圍墾逐漸向聯圍統管的方向發展。1915年,西江和北江同時發大水,蘆苞河口沒有水閘,洪水直下。此外,在大塘和蘆苞河之間有許多防波堤,引發了廣州和珠江三角洲極其罕見的嚴重洪災。“側亭”位於佛山三水白坭港頭,是民國時期建立的功德紀念亭。亭子緊挨著喬桑威廉。碑文記錄並證實了三水白坭和南海地區因洪水而被人們圍在壹起共同治水抗洪的歷史。是三水早期治水文化資源的標誌性建築。北江大堤在成為完整的堤系之前,防洪能力很低。大堤保護區在歷史上是洪水易發區。1915到1949這35年間,有1915,1931,1年。直到1954,65438+2月,新中國築起閘門,對北江左岸從石角到石山的石角尾、六合尾、榮寨、奎崗、大梁尾、沙頭尾、泉池尾等原本分散的堤防進行全面整修加固,正式命名為北江大堤。2001開工的北江大堤加固工程建成後,防洪標準全面提高,真正成為珠三角的防洪大堤、廣東的“經濟大堤”和“生命大堤”。20世紀初,飛來峽水利樞紐建成。飛來峽水利樞紐工程位於北江幹流英德市境內。它是廣東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廣東水利建設史上的壹座豐碑。樞紐具有防洪、航運、發電、供水、改善生態環境等綜合效益。北江中下遊防洪體系可以起到滯洪削峰的作用,使北江大堤的防洪能力達到300年壹遇的標準。樞紐還是國家著名的AAAA級水利風景區,全長1.826m,海拔28.8m,是飛來峽獨特的人文歷史與現代水利科技完美結合的經典之作,科技含量高,文化韻味十足,具有較高的水利科技研究、科普教育和觀賞價值。21世紀初,還有沿江旅遊開發的連江小三峽。連江,古稱湟水,位於廣東西北部。它起源於南嶺山脈的南坡。匯集連州、連南、連山、陽山、英德的水,在連江河口匯入北江。它是珠江流域北江的最大支流,所以又叫小北江。練江流經青蓮古鎮轄區15公裏,兩岸植被覆蓋良好,風景如畫,地勢險峻,水流湍急,峽岸巖石高聳,景色優美,被譽為練江的“小三峽”。潢川三峽是小北江景觀長廊的精華,既有長江峽谷的奇險,又有漓江景觀的仙境。這個峽谷長2公裏,寬50米。唐代詩人韓愈曾贊嘆“我州山水甲天下”。唐代詩人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遊完潢川三峽,留下“屯溪若問連州,唯青山畫不及”的詩句。2010,潢川三峽被水利部評為國家AAAA水利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