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裏去辨甚麽真***假?
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國中古詩詠物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喇叭和嗩吶,吹的曲子雖短,聲音卻很響亮。官船來往頻繁如亂糟糟的麻,全憑借妳擡高名譽地位。
軍隊聽了軍隊發愁,百姓聽了百姓害怕。哪裏會去辨別什麽真和假?
眼看著使有的人家傾家蕩產,使有的人家元氣大傷,直吹得水流幹鵝飛跑,家破人亡啊!
譯文二
喇叭鎖吶嗚嗚哇哇,曲兒小來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憑妳來擡聲價。
軍人聽了軍人愁,百姓聽了百姓怕。能到哪裏去分真和假?
眼睜睜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鵝飛罷!
主旨 表面上引用喇叭和嗩吶,實際上借物抒懷,諷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殘害百姓的罪惡行徑,表達了人民的痛恨情緒。 賞析小令第壹層說喇叭、嗩吶的特征是“曲兒小腔兒大”,這是喇叭最突出的特征,壹“小”壹“大”的對比中,也流露出作者的愛憎之情。壹個“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同特征,把那些貪官汙吏的醜惡本質刻畫得入木三分。小令的第二層說喇叭、嗩吶的用途,是為來往如麻的官船擡聲價,即為官方所用。“聲價”即名譽地位,按理應是客觀評價;而這裏卻要“擡”,就說明喇叭、鎖吶的品格是卑下的。小令第三層展示喇叭、嗩吶用途的另壹面:為害軍民,即在為官船擡聲價的同時,肆意侵害軍民的利益,讓老百姓壹聽到喇叭、嗩吶之聲就不寒而栗,膽戰心驚。小令最後壹層寫喇叭、嗩吶吹奏的結果: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直吹得民窮財盡,家破人亡。通篇詠喇叭詠得真切,詠得讓人信服。
這首小令是作者目睹了往來於運河之上的宦官的種種惡行後的借題發揮之作,是有所寄托的。喇叭和宦官不同類,但喇叭的“曲兒小腔兒大”與宦官的“本事小來頭大”卻有***同點,於是作品在物與人之間找到***性,作者實際上是比照著宦官的嘴臉詠喇叭的:以吹(虛張聲勢)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幫兇,到處作威作福,惹得軍民***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動搖。作者在對宦官害民的現實黑暗進行揭露的同時,也向最高統治者發出警告,其批判鋒芒是很尖銳的。所以說這首小令的思想內涵是豐富而深刻的。
這首作品不是為詠物而詠物,它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洞察,強烈的感 *** 彩,是在傳達壹種反抗的呼聲,而這些思想內涵都包融在詠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終於沒有點破,結論留待讀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這就是“不即不離”。
創作背景
這支曲作於明武宗正德年間(1506—1521),當時宦官當權,在交通要道運河上,他們往來頻繁,每到壹處就耀武揚威,魚肉百姓。詩人王磐家住運河邊的高郵縣,目睹宦官的種種惡行,寫了這支《朝天子》,借詠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賞析二這首散曲作於明代武宗正德年間,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宦官裝腔作勢地醜惡面目,同時也揭露了他們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據蔣壹葵《堯山堂外記》中載:“正德間閹寺當權,往來河下無虛日,每到輒吹號頭,齊征夫,民不堪命,西樓乃作《詠喇叭》以嘲之。”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王磐作這首散曲的用意。
從寫作上看,這首散曲可分為三層。前六句狀物,其中“曲兒小”二句抓住“喇叭”,“嗩吶”的特征,通過“曲兒”的“小”和“腔兒”的“大”的對比描寫,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曲兒”本來很小,很細,但是聲音經過“腔兒”的放大,就能傳揚四方。這裏借“曲兒小,腔兒大”來比喻宦官出行的形態,諷刺宦官貌合神投。宦官原屬宮廷中供使喚的奴才,地位本來低下,卻倚仗帝王的寵信大擺威風。他們壹出皇宮,就狐假虎威,裝腔作勢,氣焰囂張,先前的唯唯諾諾,奴顏婢膝煙消雲散,前後判若兩人。“ 曲兒小,腔兒大”最能表現宦官的 *** 情態,極富諷刺性。“官船”壹句抓住“亂如麻”的特點,“亂”表現了宦官酷吏 的趾高氣揚,不可壹世的醜惡面目。他們在河中橫沖直撞,為非作歹,如入無人之境;“如麻”極言其多,更加突出其驕橫野蠻的情態。官船越多,人民受害越深。“全仗妳擡身價”壹句指的是宦官裝腔作勢的醜態。“妳”表面上是指“喇叭”,“嗩吶”;實際上是直戳封建最高統治者,藏而不露,含而不顯。宦官如此放肆,正因為有最高統治者做他們的靠山。這裏作者對當權者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對宦官剝削人民欺壓百姓進行了無情的揭露。進壹步說明社會風氣的腐敗。
中間三句從聽覺方面分別就“軍”和“民”兩個方面剖析了宦官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危害。“愁”是這壹層的中心。“軍”為何而愁?原來,明代中葉,社會黑暗,宦官當權,他們不僅是皇帝的侍從,也是皇帝的耳目和鷹犬。因此宦官在封建統治集團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他們慣於搬弄是非,顛倒黑白。所以,軍官士兵壹聽說宦官要來,都提心吊膽,小心謹慎地恭維捧場,深怕萬壹有什麽閃失, 被他們抓住把柄,遭到迫害。“民”為何而愁?原因不外乎這幾種:抽丁,征稅,納捐。這些宦官“手把文書口稱敕”(白居易《賣炭翁》),以王命自居,以勢壓人,同時表面上又裝出堂而皇之,名正言順的樣子,手段陰險而毒辣。“哪裏”壹句依前兩句而來,宦官的危害使人民聞風而“驚”,聞聲而“怕”。這樣,地痞流氓有機可乘,以假亂真,冒名頂替,趁火打劫。這壹句是前兩句的延伸和總結。作者猛烈地抨擊了宦官專權的罪惡,他們把整個社會搞得烏煙瘴氣,使得人人自危。揭露有力,批判深刻。
如果說上面壹層,作者是從整個社會這壹角度來反映宦官的罪惡,那麽,最後三句是從宦官對勞動人民造成的災難來著筆的。
“吹翻了這家”是近指,“吹傷了那家”是遠指,遠近結合,可見範圍之大,危害之大。“只吹的水盡鵝飛罷”,這壹句從危害的程度來說。“水盡鵝飛”這裏有兩層意思:首先,這裏是借“水盡鵝飛”比喻民財全部被搜刮幹凈,人民為了繳糧納稅,已經傾家蕩產,糧無粟粒,錢無分文。其次,這兒的“水盡鵝飛”跟”竭澤而漁“是同意語,作者嚴整地警告統治者,妳們這樣做,只能進壹步加重人民的負擔,激起人民的反抗,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尋苦果。這壹層作者從廣和深兩方面分析了宦官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諷刺了宦官在運河沿岸裝腔作勢,,魚肉百姓的罪惡行徑,傳達了人民對宦官的恨。
王磬的《朝天子?詠喇叭》托物言誌,反映深刻。在結構上,全面圍繞“吹”字來組織文字,言“吹”之狀,寫“吹”之果,繪統治者爪牙“吹”之形,吐人民民眾對“吹”之恨。層層推進,有條不紊。以“樂”聲來抒“憤”情,壹針見血地揭示了封建統治者與百姓的對立,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在寫法上,運用誇張和諷刺的手法將喇叭與宦官相聯系,“性發於此而義歸於彼”,把所詠的物於所諷的人關合的相當巧妙,使人讀後非常痛快。這首散曲取材精當,比擬恰當,很富有諷刺性,像這樣針對當權者嬉笑怒罵的作品,在曲壇上是比較少見的。
王磐(約1470年~1530年)稱為南曲之冠。明代散曲作家、畫家,亦通醫學。字鴻漸,江蘇高郵人。少時薄科舉,不應試,壹生沒有作過官,盡情放縱於山水詩畫之間,築樓於城西,終日與文人雅士歌吹吟詠,因自號“西樓”。所作散曲,題材廣泛。正德間,宦官當權,船到高郵,輒吹喇叭,騷擾民間,作《朝天子·詠喇叭》壹首以諷。著有《王西樓樂府》、《王西樓先生樂府》、《野菜譜》、《西樓律詩》。王磐
惜別浮橋駐馬時,舉頭試望南山嶺。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棉冷。 粉黛暗愁金帶枕,鴛鴦空繞畫羅衣,那堪辜負不思歸!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湘淚淺深滋竹色,楚歌重疊怨蘭叢。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 傍鄰聞者多嘆息,遠客思鄉皆淚垂。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留連光景惜朱顏,黃昏獨倚闌。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壹曲危弦斷客腸。津橋捩柂轉牙檣。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壹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