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誰說手賬壹定要“高”?職場媽咪用手帳給自己做“減法”!

誰說手賬壹定要“高”?職場媽咪用手帳給自己做“減法”!

都說“壹年在寶寶腦三年”,我傻傻的時間好像有點長。

雖然二月只有28天,但是我寫的是29號的日期。還好我及時發現了。差點忘了拿前腳訂的生日蛋糕。

好在自從看了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我就已經開啟了手帳記日記的模式,以為自己雖然未必能做到曾國藩的“三省吾身”,但至少起到了提醒和備忘錄的作用。說真的,它確實有幫助。

之前聽過朋友貝妮的賬號分享,知道有壹種賬號模式叫“子彈筆記”,有壹種東西叫“待辦清單每日待辦清單”。每天早上我都會思考今天必須要做的事情,所以雖然忙,但是可以給醫院打電話問問題,去銀行轉賬,做新股。這些事情也是我午休的時候做的。

直到看了《活動家手冊指南》,才知道手冊的玩法多種多樣:極簡版、歐美版等等;原來筆記本有這麽多功能,除了我壹直在做的“日常待辦事項”和讀書筆記,還有重錄、看電影、書單等功能。

但是,作為壹個中年母親,手持賬號只是簡化了我的生活,而不是增加我的負擔。職業媽咪已經很忙了。我自然不能像18歲的姑娘壹樣,用腦子和畫筆來設置賬號。當然,真相也可能沒有藝術細胞。我畫不出漂亮的“手賬”。

幸運的是,這本手冊指南對於活動家的意義不在於讓手冊變得漂亮,而在於告訴我們不同的人是如何用手冊改變生活的。它給我們的是靈感、選擇,以及通過使用我們的個人賬戶來改變我們生活的可能性。

在《動作派手冊》中,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玩法”。

比如贏得我心的遊戲,就是極簡主義。黑白很好看,眼睛有點直。如果我能做到這壹點,我是不是可以靠賣戶口謀生,實現財務自由?

讓我覺得高大上的是日歷盤。那個圓盤,每壹個刻度都極其精準有力。只能羨慕的看壹眼,卻果斷放棄。臣妾真的做不到。為什麽中年老母親有那個時間不多讀幾頁或者多花幾分鐘看電視劇?

印象最深的是記錄“TED演講”的筆記本。壹直聽說這個演講很高大上,但壹直沒時間看。沒想到居然有人很認真的去看了演講,還做了這麽詳細的筆記。

看了別人的比賽,我不禁問自己:手帳對我來說有什麽意義?只有三個:

首先是為人生畫重點。

矽谷著名投資人克裏斯·薩卡在《巨人的工具》壹書中說:

三十而立四十之際,我終於學會了接受自己只是壹個平庸的人。人生有太多的“要做的事”,但我們能做到的,可能只有“我們想做的事”。雖然我不能像大神壹樣完全停止做“不想做卻又不得不做的事”,但至少可以規劃好輕重緩急,做好“該做的事”和“想做的事”。

二是記錄育兒。

從孩子出生開始,我就買了壹本厚厚的筆記本,打算把和孩子在壹起的點點滴滴都塞進去。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這本書至今沒有激活,還在床下掉著。然而,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的話總會讓我們開懷大笑,他成長的“小確幸”也讓我欣喜。我打算給他錄音。

三是做閱讀筆記。

我壹直有讀書的習慣。然而,這些年來,我發現我的記憶力越來越差。看的書內容記不清楚了。記性好不如文筆差,不如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書上。

所以,筆記本對我來說,不是裝飾,不是點綴,不是繁雜,而是壹個時間工具,壹份生活記錄,壹份讀書筆記。知道了這三點的主要用途,我就圍繞這三點做個手賬。手冊是我自己的“系統”。

《把小天放在手冊裏》好像是另壹本關於手冊的書的名字,不過我覺得挺準確的。

知道了自己手帳的三種用途,其實很多關於手帳的問題都可以解決了。

第壹,壹個還是多個?

手動賬戶要解決的1問題是使用1還是多個手動賬戶記錄。手冊玩家大多細分細致,保持不同內容,不同分冊,保證了單卷手冊風格的統壹。對我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我的包只能裝壹個筆記本,沒有時間和空間在多個筆記本之間切換。

在這種情況下,我的問題就變成了:如何找到我個人賬戶中的不同內容?

這個問題我曾經問過貝妮。貝妮的回答與這本活動家手冊給出的答案不謀而合——認同度。

二、如何區分不同的板塊?

答案自然簡單,但實踐起來很難。對於壹個沒有美術功底,又有自己“勇敢”體質的媽咪來說,絕對不願意買各種“文具”來裝點手帳。這個好像真的很難!

“專註人生”的“待辦事項”的認同度並不復雜。無非就是用彩色蠟筆在壹大頁畫七個方框,壹眼就能看出來。畫不能和文字結合,問題真的不難解決!

“讀書做筆記”並不難。左邊留白註明書名和作者,直觀的找到相關書籍的名稱和重點。

“保留養育記錄”是待辦事項列表底部的“小字”和偶爾出現的小部分。類似上圖,我就不透露寶寶的故事了。

三、如何做壹個漂亮的賬戶?

作為壹個中年媽媽,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我只能盡力而為。當然要服從時間,服從心情,服從養育。最後的回答是:我只能保證把字寫好!

我以為記錄我的賬號就夠了,需要看的時候就翻過來看。我是看了《活動家手冊指南》才知道的。果然,這些“手冊”發揮了更高的作用。難怪有人能把月收入從5000變成65438+萬(平常心平常心我立馬深吸壹口氣)。

首先是熟練使用Evernote app。

手帳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瑣碎,尤其是如果用手帳來記錄所有的內容,查找起來非常復雜。

之前看過日本學者小野玄誌的書,他提出要定期整理筆記。在這份《活動者手冊指南》中,有人提出將Evernote app與手冊結合,即將手冊目錄上傳到Evernote,並分文件夾。我覺得這個方法比較實用。

前幾天看到壹個豆瓣朋友在曬自己的evernote目錄,讓我很慚愧。果然,別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二是巧用思維導圖。

很多研究表明,如果妳想深刻記住書中的內容,不妨梳理壹下書中的脈絡,思維導圖就是壹個非常好的方法。因為文字和圖像在頭腦中屬於不同的記憶板塊,而且這種方式實際上被進壹步復制了,記憶更加深刻。

達人做的思維導圖真的很漂亮。但是,對我來說沒有什麽可執行的。我打算把壹個窗簾app做的思維導圖記錄在我的手帳裏。

三是總結和恢復。

在日記中,曾國藩總是深刻反省自己的缺點。他年輕的時候喜歡看熱鬧,日記裏對類似的內容反映很深:

大神們在這方面做得很好。雖然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成為壹個偉大的人,但是父親從小就教導我:“做壹件事,成為壹篇文章,邁開壹大步。”以後總結和恢復需要註意。

在文章的最後,我想提醒自己,筆記本只是壹個工具。我不想把“手賬”當成“產業”,我要把它當成“人生的減法”,讓自己的成長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