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漁灣村入選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大漁灣的建築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風格。細看族譜,移居者確實與江西婺源有關。明洪武二年(1369),壹個姓余的大家族從贛西北的婺源、德興壹帶遷到今天的木蘭山附近。川北德興村的名字源於江西德興。但川南大漁灣保存了明清(主要是清朝嘉慶年間)的石屋數十間,其建築風格是湖北民居中的精品,具有較高的建築研究價值和考古價值。
雖然大禹灣現在已經很出名了,但是村民們仍然過著簡單安靜的生活,老人坐在門口聊天,孩子們在巷子裏自由玩耍。遇到遊客來村裏遊玩,他們會熱情地給妳指路,讓他們在村裏自由行走。
打魚灣村後面的山連綿不斷,是木蘭山的殘脈。不遠處,沁水河像壹條銀帶繞著山丘緩緩流過。登上山頂,俯瞰山下,大禹灣的全貌壹覽無余,大禹灣靜靜地躺在青山綠水之間,平靜而無憂無慮。
位於木蘭山腳下的大魚灣,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古色古香。隨著當地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大漁灣從壹個貧窮落後的村莊,發展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湖北省旅遊名村、武漢十大魅力鄉村。
小橋流水,青瓦飛檐,雞鳴狗吠,米粥鍋巴飯...走進大魚灣,忘記了現代城市的喧囂,留下的是對能夠在水墨畫般的國度安身立命的羨慕和向往。
記者來到大漁灣時,80歲的於永奇的父親正在村口和居民聊天。他是黃陂區文化館的館長,對村子的來龍去脈了如指掌。他告訴記者,大魚灣的祖先是明朝初年從江西婺源遷徙過來的。600多年的歷史在這裏留下了大量的明清民居和參天大樹。新鮮的空氣和美麗的田園風光使生活在這裏的人們長壽。
“東村古曦街新南橋北風吹,春芽萌動,夏葉青翠,秋色連山,梅花倒映白雪。”這是壹張貼在余爸爸門上的對聯,也是大漁灣村民生活的壹個縮影。在外工作生活多年後,余爸爸拒絕了子女邀請他壹起到廣州生活的建議,不在武漢生活,而是選擇回村安居。
在惠農政策的指引下,大漁灣大力發展旅遊經濟,歷史文化展、古建築展、電影制片廠、農民休閑等為老村註入了新的活力。村民開起了農家樂,年輕人在家門口的旅遊區找到了工作。就連農閑時自娛自樂的劃龍舟、唱戲,也成了每年正月趕集廟會的重頭戲,吸引大批遊客。
據大峪灣村負責人余紹良介紹,下壹步,該村將新建壹批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的樓房供村民居住,改善居住環境,有利於老屋的保護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