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想了解壹下山西那邊的生活習慣和氣候變化等

想了解壹下山西那邊的生活習慣和氣候變化等

山西地形多樣,高差懸殊,既有緯度地帶性氣候,又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西地處中緯度,距海不遠,但因山脈屏障,夏季風影響不大,屬於暖溫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幹燥,夏季降水集中,春秋較為短促。年平均氣溫在-4°-14°C之間。氣溫地區分布總趨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遞減。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全省年平均降水量400-650毫米。無霜期120-210天。

 飲食習慣

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飲食習慣,誇張地說,每飯幾致無面不足、無饃不飽,相沿成習,由來已久。這是在自然條件、歷史源流、相襲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山西糧食作物應有盡有,品種多達數十種。北中部盛產高粱、糜黍(太原以北地區呼粘者為黍子)、梁谷、蓧麥、蕎麥、稻子、豆類(有豌豆、黑豆、綠豆、大豆、黃豆、小豆、豇豆、茶豆、扁豆、蠶豆等十多種)、玉米、沙米等等。南部盛產小麥、玉米、谷子、稻子等。這些品種繁多的糧食,提供了豐富的食料。通過農家婦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數以千計的面食來。各種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誘人。許多農家,壹日三餐皆以面食為主,或稠或稀,或幹或湯,粗細搭配,粗糧細作,細糧精制,烹制技藝十分豐富。就是谷子盛產區的農家,以米為粥或撈飯,也要搭配拌湯、湯面之類的面食。湯面中熗入油,或放蔥花,或加香椿嫩芽。這種粗茶淡飯,既能滿足人們的口腹,又有濃郁的黃土高原農家氣息,使人得到壹種精神上的享受。

山西人喜喝湯飯的習慣由來已久。除晉南部分地方外,各地居足大多如此。長治壹帶居民,至今鄰裏相見,開口先問“喝了沒有?”山西絕大部分地區長年幹旱多風,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赤身露體,所謂“面朝黃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的辛勤勞作,絕少有飲水啜茗的條件,全靠吃飯時的湯水壹並補充;且山西人過去吃飯少有蔬菜,全憑鹽、醋相佐,口味明顯偏重,從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形成了喜湯食的習俗。在山西居民的日常食譜中,湯飯的種類最多,吃法也最為講究。低檔的可滿足人的口腹之欲,中檔的可款待普通賓客,高檔的則為高級筵席中的佳湯美羹。如晉中壹帶的三合面流尖、三合面抿蝌蚪、什錦空心拌湯等,都是比較講究的湯飯。山西民間還有這樣的說法;“吃飯先喝湯,壹輩子不受傷。”吃幹飯前先喝點湯飯,是許多居民家的“飲食規範”。這從衛生角度講,這是很有道理的。吃饃、餅之類的幹食,大多要熬些米湯,或做點湯面,有條件的家庭還要熬些油茶之類的湯食。吃幹面條後喝點面湯則是山西居民最為突出的飲食習慣。“喝原鍋湯,化原鍋食”,據說是傳統飲食古訓。許多農家代代相傳,至今仍保持這種習俗。如果妳有機會來山西民間作客,酒足飯飽之後,家庭主婦定會給妳盛來壹碗面湯,請妳也來用“原湯化原食”。這並非陋習,倒是很有點科學道理。

山西民間百姓愛吃鹽、醋的習慣,歷史悠久,區域廣泛。這同當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氣候和多數人以雜糧為主的生活條件有著直接關系。例如,貧乏的餐桌上,全靠鹽、醋來調味;艱苦的勞作之後,身體需要大量鹽的補充。山西民間百姓的飯菜中用醋量很大,這種飲食習慣是眾所周知的。山西“水硬”,即堿性強,加上晉人以雜糧為主,如高粱、蓧面等,都是不大好消化的,需靠醋來中和、助消化。壹個土生土長的山西人,從能吃飯開始算起,壹直到他壽終正寢那壹天,最少也得吃掉150~200公斤醋。難怪外地人戲稱山西人為“老醯”。山西人無論吃面條類食物,還是包餡類食物,或者烹調菜肴,都離不了醋。調和須見醋色,飯菜須有醋香,否則,就不算好飯,吃著就不香。僅觀普通農家餐桌上必備的醋具,如瓶、盆、壺、碗之類,就知醋在晉人的飯食中的作用了。山區居民還有以腌酸菜湯代醋的習慣。(在舊中國,山區百姓是連買鹽、醋的錢也拿不出的!)用這種酸湯調和的飯菜,別有壹番風味。在山西廣大農村,幾乎家家都有壹套制醋的經驗,庭院中備有壹兩個釀醋大缸。平川地區釀造高粱醋,山區居民釀制米醋、棗醋、柿子醋、沙棘醋等,各有其獨特風味。用以調和飯食或烹調菜肴,醋營養價值頗高,並有壹定的食療作用。山西各地幾乎都有自己的名醋,其中“山西老陳醋”味道最好,堪稱調味佳品。

山西民間百姓日常飯菜用鹽量也非常之大。過去,許多農家調和飯菜都習慣用小鹽,並有“露鹹”的講究。民間有“鹹香鹹香,無鹽不香”之說,民謠雲:“能說會道離不了錢,五味調和離不了鹽。”人們對鹽重視由此可知。如同備醋具壹樣,每個家庭餐桌都備有鹽具,便於就餐者隨時調飯。山西民間百姓喜吃味重食物還表現在佐餐小菜上。普通農家的餐桌上,常有壹兩樣鹹菜或酸菜佐飯。四五口人的家庭,壹頓飯吃掉壹兩個大頭鹹菜或五六條腌黃瓜可算常事。酸菜則要整盆調和,作為“澆頭”,有的地方甚至與飯合二為壹,更是壹種特殊的飲食風俗。過去,冬春季沒有新鮮蔬菜,又沒有保鮮手段,全靠鹹菜和酸菜佐餐。許多地方都有“茶飯賴,鹹菜拽”之說,反映的是過去山西廣大群眾飲食的艱辛和無奈。各種各樣的鹹菜和酸菜,幾乎是山西百姓常年的必備之物。榆次、太谷、祁縣等地的腌大頭菜,平定的豆葉菜,定襄的老鹹菜,長治壹帶的甜絲菜,太原的醬菜,臨猗的醬玉瓜等,都是腌制菜中比較有名的。50年代以後,小鹽逐漸被湖鹽、海鹽所取代,人們食用小鹽的習慣始有改變。然而,山西人吃“味重”食物的習慣至今仍無多大變化。

除了鹽醋之外,各地居民對辛辣食物的需求量也是相當可觀的。人們壹向將大蔥、韭菜、花椒、大蒜、辣椒乃至生姜等視為必不可少的佐餐小菜和烹調佐料。比較富裕的家庭將白皮蒜、青辣椒等腌成鹹菜佐飯,居民稱其為“細鹹菜”。這還是款待親朋好友的佳肴。北中部居民有用大蔥、大蒜直接佐餐的的習慣,將辣椒切碎,調以鹽醋佐餐更為普遍。有的地方甚至每每餐都離不開辣椒面,裏面加鹽拌成佐餐小菜。喜食辛辣食物,晉南較普遍,晉中壹帶當屬平遙、介休、靈石、汾陽諸縣居民。在山西的辛辣食物中,品質最佳者有晉城巴公大蔥,應縣小石口大蒜,代縣辣椒,河津、臨汾韭菜,平順、盂縣花椒等等。生姜壹般由外地運入,民間需求量也頗大。

 麻葉、油疙瘩等油制食品,是山西民間食譜中的精品。炸制麻葉俗有“三礬二堿”之說,然而,晉中壹帶精此技藝者多用水餳和面,香油炸制。這種麻葉膨松柔軟,色澤金黃,外脆裏嫩,芳香可口。壹般人家大多知用鹽、堿,而不知用水餳之奧妙,所以炸制出的麻葉筋韌鹹香有余,膨松柔軟不足。

50年代以後,全省居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早、午、晚三餐飯菜質量普遍有所提高。80年代以來,人們夢寐以求的溫飽問題已經初步解決。壹部分先富起來的居民,其生活水平已達到了過去中等人家的生活水平。全省居民的晚餐普遍豐盛起來。城鎮幹部職工以及個體從商者的晚餐食譜尤其豐富。傳統湯飯逐漸由連湯掛面、連湯方便面之類的面食所取代。搭配的於食多見糕點、饃、餅、麻葉之類。各種副食的年用量大大超過了以往的中等人家。城市居民的餐桌上,壹年四季都有各類新鮮蔬菜。冬春蔬菜淡季,有的家庭餐桌上甚至有黃瓜、豆角、蒜苔、茄子、西紅柿之類的鮮菜。這種“四季常鮮”的食物結構,證明山西居民飲食結構與風俗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晚餐仍以傳統湯類食物為主的,僅限於部分尚未脫貧的山區居民。然而,山區居民晚餐只喝湯飯不吃幹食的習慣也在改變。千百年來,人們所追求的有幹有稀、幹稀適當搭配的晚餐已見普及。如較貧困的臨縣居民,過去只有大年初壹才能吃到的“調豆面”,而今已經成為家家餐桌上的常食之物了。